當今時代,家校共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中的兩個關鍵環境,各自承擔著不同的教育責任。家庭能給予學生情感支持,而學校則能為其提供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基于家校共育理念,能互補兩種教育環境的優勢,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有機結合有助于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其學習體驗。本文以家校共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為切入點,聚焦如何優化教學實踐路徑并展開探討。本文闡述了家校共育下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等;從搭建溝通橋梁、設置家庭活動、應用信息技術、組織家校培訓、建立聯合評價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具體的實踐路徑。這些路徑相互促進,可以構成有機整體,為教師在家校共育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一、家校共育下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家長參與小學數學教育,能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情況,從而實施有效引導。同時,家長的積極態度,也能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克服學習困難,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注重教育資源的影響。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只單一地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基于此,在家校共育理念下,家長與學校教師將開展有效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并獲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一些數學活動,從而獲得優化教學策略的依據。家長則借助與教師的互動,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程度,為其營造適宜的家庭學習氛圍。另外,家庭環境相對輕松自由,家長以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奇妙,能與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相互補充,從不同角度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投入數學學習,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家庭則可利用生活實踐(如購物算賬、規劃出行等),鍛煉學生的應用思維。兩者相互啟發,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使其從不同角度思考數學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家校共育下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搭建溝通橋梁,共商教學方法
在家校共育視域下,教師可以搭建線上溝通平臺,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借助班級群或專業教育溝通軟件等,及時向家長分享學生的在校表現,讓其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設立線下交流空間,定期舉辦家長會,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秉持科學教育理念,以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為目標,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的學習環境,與家長開展有效溝通,使其在家積極配合教學,助力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學習體系。
以教學《可能性》為例,在線上溝通方面,教師在班級群詳細闡述課程目標,強調利用實際操作讓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分享精心制作的教學課件,其中包含各種生動有趣的摸球動畫演示,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以便其在家中給予學生精準的輔導。同時,教師會定期發布學生在課堂上摸球實驗時的詳細情況,既有學生專注進行摸球操作的照片,還有記錄其討論環節的視頻片段。在視頻中,學生激烈地爭論從不同袋子里摸球結果的可能性,有的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測,有的學生則依據實際摸球數據展開嚴謹分析。教師還會附上對學生表現的專業點評,指出哪些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哪些學生在總結歸納時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家長全面了解其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在線下,教師舉辦家長會,展示學生課堂成果展板,上面張貼著各個小組的摸球記錄單,詳細記錄摸球次數、摸到不同顏色球的具體情況以及小組討論得出的結論。家長能直觀看到學生所在小組的實驗過程,教師則進一步引導其關注記錄單上學生的字跡是否工整、數據統計是否準確,使其從細節上了解學生對待數學實驗的認真態度。
(二)設置家庭活動,增強學習趣味
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活動,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數學實驗或數學游戲。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后,教師可以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家和家長通過任意抽出4張撲克牌,根據撲克牌上的點數,經過運算比一比誰運算更快得到24,并想出多個不同算式,家長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數學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后得到不同的算法,體會數學的價值,并且這樣的游戲活動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收獲與體驗,讓孩子在互動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家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其認識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文化體驗活動,引導家長與學生一同探索數學史,閱讀數學科普書籍,領略數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家校共育視域下,教師應從系統視角出發,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精心規劃家庭活動,注重活動的層次性,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提升數學能力。
以教學《比》為例,教師設置探究活動和文化體驗活動。
1.探究活動
準備工作:活動前,教師借助班級群告知家長活動內容與目的,并提醒其準備好測量工具(軟尺)。
測量環節:家長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先確定測量順序。家長作為測量者,使用軟尺仔細測量學生的頭部長,從頭頂最高點到下巴最低點,確保軟尺貼合身體,測量精確到毫米并記錄下來;接著測量身長,從頭頂最高點垂直量到腳底,同樣精確記錄。測量完成后,家庭成員共同計算頭部長和身長的比值,參考文中“頭部長和身長的比是25比160,記作25:160”的示例,將測量得到的頭部長數值作為比的前項,身長度數值作為比的后項,寫出比的形式,并計算出比值。如果頭部長度為200毫米,身長度為1600毫米,那么比值就是200÷1600=0.125,寫成比的形式為200:1600。
2.文化體驗活動
準備階段:教師提前在班級群向家長和學生推薦數學科普書籍《數學簡史》,數學紀錄片《維度:數學漫步》等,并告知家長本次文化體驗活動的主題,鼓勵家長和學生自行選擇閱讀或觀看。
閱讀環節: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數學簡史》,重點關注數學發展歷程中關于“比”的故事。遇到古希臘數學家發現黃金分割比的內容時,家長和學生可暫停閱讀,相互交流探討發現過程。
應用探討: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后,家長和學生一起搜集資料,探索黃金分割比在建筑或藝術領域的應用實例,利用網絡搜索著名建筑“帕特農神廟”,分析其建筑結構中哪些部分運用了黃金分割比;欣賞達·芬奇的畫作,探討畫面構圖與黃金分割比的聯系。
(三)應用信息技術,共享教育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家校共育進程中,為教師與家長共享教育資源提供了諸多幫助。其中,在線教育平臺匯聚海量數學教學資源,有豐富多樣的教學課件、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針對性強的練習題等,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云存儲可以讓教師與家長便捷上傳或下載資料,實時共享優質資源。互動教學軟件則打破時空限制,支持線上直播授課和互動答疑,促進教師與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應研究各類平臺的功能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提供適合家長和學生活動的數學素材,挑選契合教學內容的資源推薦給家長。這樣通過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的具體例子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提升學生和家長參與探究數學實際問題的積極性,并引導其參與資源建設,同時鼓勵其分享家庭中的數學學習素材。
以教學《圓》為例,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從平臺海量資源里選取課件,開篇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生活中車輪、摩天輪等眾多圓形物體,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出圓的概念。接著,課件依托動畫演示,詳細講解用圓規畫圓的步驟:先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之間的距離,再把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把有鉛筆的一腳旋轉一周,生動形象地呈現畫圓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圓心、半徑等概念。教師將此課件分享到在線教育平臺特定的班級資源區,以便家長隨時登錄平臺下載查看,方便在家中輔導學生學習。對于“圓的周長和面積”這一重點內容,教師在平臺上分享動畫視頻資源,其中一個視頻將圓分割成若干個小扇形,然后拼接成近似長方形,直觀展示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家長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這些視頻,幫助其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平臺上還有大量與圓相關的練習題,從基礎概念到拓展應用等各個層次。教師根據教學進度,篩選出合適的練習題推送給家長,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四)組織家校培訓,共育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家校共育理念,教師要以提升家長的數學教育素養為核心目標,精心規劃家校培訓內容。教師先要圍繞數學思維的關鍵領域,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制定系列化主題,采用多元培訓形式:開展專題講座,邀請數學教育專家講解數學思維培養理論;舉辦工作坊,讓家長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如何引導學生發展數學思維;組織經驗分享會,鼓勵優秀家長分享成功經驗。同時,教師還能為家長提供豐富的培訓資料,增強其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認知。為了加強培訓管理,教師需要收集家長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優化培訓方案,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注重培訓后的跟蹤指導,為其在家庭中提供持續支持,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家庭與學校協同培養下的穩健發展。
以教學《百分數》為例,教師依據數學思維的核心要點,精準提煉出“百分數運算中的思維轉換”“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等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在專題講座環節,教師盛情邀請資深數學教育專家蒞臨。專家以課程中“誰比誰多百分之幾”這一經典問題為切入點,詳細闡釋兩種解題思路,引導家長理解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先明確“誰比誰多的人數”這一關鍵量,再將其與單位“1”的量建立聯系,構建起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在闡述方法時,教師著重說明如何引導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角度思考,將誰與誰的倍數關系轉化為百分數,進而得出多的百分比。教師還能設置工作坊,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任務,準備“某景區去年游客量為800人次,今年為1000人次,今年比去年游客量多百分之幾”這類典型問題,并提出復雜且貼近生活的情境問題“家庭每月水電費支出情況統計,上月水電費300元,本月因節約用電用水,費用降至240元,本月水電費比上月降低了百分之幾,若下月計劃在本月基礎上再降低10%,下月水電費預計多少元”。家長分組展開討論,在模擬引導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穿梭其中,適時給予指導。
(五)建立聯合評價,共監學習情況
聯合評價是指整合家庭與學校兩方面力量,全面評估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一般而言,這種評價模式一方面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考試成績等學校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則是家庭作業完成態度、自主學習時間、數學實踐活動參與度等家庭學習情況等多元評價指標。具體而言,教師應從整體教育目標出發,構建聯合評價體系,明確各評價指標權重,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協作,引導其理解并積極參與聯合評價;定期組織聯合評價會議,促進信息共享。
以教學《扇形統計圖》為例,一方面,教師著重觀察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概念的理解程度。當講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總數的百分比”時,教師需要留意學生的反應,對能迅速領會并積極參與互動,準確指出“誰占誰的百分之幾”這類信息的學生,給予肯定;同時,關注學生在小組討論“不同項目金牌占比情況”的表現,考量其能否結合扇形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斷。課后作業則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環節,教師仔細批改,從繪制扇形統計圖的準確性、標注信息的完整性,到依據圖表分析問題的邏輯性等方面展開評估,判斷學生能否準確解讀圖表中的數據含義,并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有關的數學統計問題,讓學生把分析的方法與家長交流、討論,以便學生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時,家長觀察其專注度,評估其是否全神貫注地統計家庭每月各項支出數據,并用心繪制扇形統計圖;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看其是否主動利用網絡、書籍等渠道,搜集扇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師搭建溝通橋梁,能與家長互通信息,共同優化教學方法;設置家庭活動,將數學學習融入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應用信息技術,則打破資源限制,高效共享教育資源。這些實踐路徑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未來,教師應不斷強化家校共育理念,持續探索更科學有效的實踐方式,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注:本文系2022年漳平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學校專項課題“‘減負增效’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研究”(課題編號:ZPzx2022-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