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鄉村振興成為關鍵戰略,翔安區在福建省委和廈門市委領導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研究通過實地調研,總結了鄉村干部和創業者對共產黨員身份認同的帶頭和激勵作用,對全國鄉村振興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翔安區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包括黨建引領、政府資金投入、文化弘揚、人才培養和兩岸共建鄉村產業。理論提煉指出,鄉村振興績效與村支書及鄉建者的身份認同正相關,強調了共產黨員身份認同和創業者身份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翔安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身份認同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鄉村振興同樣迎來了一個全面進步的關鍵戰略時機。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我們的目標,而鄉村振興指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科學路徑。2003年翔安區應“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而生,近年來,在福建省委、廈門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翔安區委、區政府及其黨員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堅決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統籌謀劃“全區一盤棋”,創新機制舉措,堅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五年來,翔安區昔日的偏遠鄉村迎來精彩蛻變,全面完成83個村居環境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做到了城市和鄉村的共生共存,協同發展。翔安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建區時的4220元,增長到2022年的29305元,年均增幅10.17%。全區30個行政村中有19個村村財年收入超50萬元。翔安區城鄉融合的發展凝聚了黨和政府部門、鄉鎮村居各級鄉建者的血汗。為此,翔安區委黨校成立課題組,自2023年初到2024年上半年,實施了為期一年多的實地調研,結合收集的二手資料,提煉總結了翔安區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干部和創業者對共產黨員身份認同的帶頭和激勵作用,這對于全國鄉村振興在發揮人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借鑒意義。
一、翔安區鄉村(以內厝鎮和新圩鎮為例)振興成效調研情況
資源約束是翔安區鄉村振興的桎梏。翔安區海邊平坦,山區崎嶇,調研重點對象新圩鎮和內厝鎮的村居資源約束差異甚大,具體可以分類為約束緊張、約束寬松和約束一般三種情況。以各村居的2023年村集體經濟計劃收入達到50萬元/年為績效衡量指標,調研發現,不同資源約束狀況,導致了村居不同的振興績效和成果。
資源約束寬松的5個村居,能超額完成村集體經濟收入績效目標,它們是內厝鎮黃厝村、鴻山村、蓮前村、前垵村和新圩鎮馬塘村。這五個村居的共同特征是村集體資產和土地資源較多,可獲得上百萬的資產出租收入。調研的資源約束一般的村居有9個,它們是新圩鎮古宅村、后亭村、莊垵村、詩坂村、面前埔村、鳳路村和內厝鎮蓮塘村、新垵村、趙崗村。資源約束一般的村居,通常有比較大面積的生態林地、農業用地或集體資產與企業用于出租或經營,有的還受益于城市擴張帶來的征地補償及其利息收入,其中只有一個村居沒有達到村財集體收入標準。其余村居大多處于資源約束緊張狀況,要么地理位置遠離市鎮中心,如內厝鎮鋤山村、新圩鎮鳳路村、云頭村、后埔村、烏山村、村尾村等;要么人均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偏少,如官路村、瓊坑村、后田村、曾厝村、新垵村、上宅村、金柄村、桂林村、許厝村、霞美村、后垵村等。這些資源約束緊張的村居,超半數達到了區政府對其村財收入(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的績效要求,另一部分,則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達到要求。國家在鄉村民生上負擔沉重,不能希冀鄉村振興一蹴而就地解決所有鄉村民生問題。如留守老人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資金投入,還需要有等待的耐心,以時間換取城鄉均等化發展空間。
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的村居,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即村兩委等黨員鄉建者有意識地為村集體經濟和資產創造各種增長機會,形成穩定的物業經濟收入,從而不受村兩委換屆和變化的影響。因此,研究認為,黨員身份認同對翔安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一是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共產黨員對自身身份的認同,使其深刻意識到肩負的鄉村振興責任,從而激發內在動力,積極主動投身鄉村建設,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不懈努力。二是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有著強烈身份認同的黨員,會在鄉村振興中以身作則,帶頭參與各項工作,如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等,以實際行動引領村民共同參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帶動鄉村發展。三是提升組織凝聚力:黨員對身份的認同有助于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更好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能夠高效地組織和協調各方資源,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翔安區鄉村振興成功經驗總結
(一)黨建引領組織領導
黨建引領是構建鄉建者黨員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在黨建引領組織領導鄉村振興方面,翔安區以黨建為“引擎”,實施“1152”工作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各村居走出了一村一特色的工作經驗。
新圩鎮馬塘村,通過“黨建+”,打造“共建、共治、共贏”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工作期間,曾“四進馬塘”,對馬塘村的發展給予充分肯定,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塘村的振興之路是“以工帶農、以村輔企、依企興村、村企融合”。近年來,馬塘村先后榮膺“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黨支部”“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十佳生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連續六屆獲得全國文明村鎮榮譽,成功入選“富強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道”十大案例村莊。馬塘村通過“黨建+”模式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通過“黨建+隊伍”推動基層治理系統工程,通過“黨建+服務”完善基層治理綜合平臺,通過“黨建+制度”形成務實管用的自治規范,通過“黨建+法治”創新基層治理品牌項目,創新“黨建+規劃”打造基層治理人文格局,創新“黨建+致富”構建基層治理增收體系,創新“黨建+創業”構建基層治理就業體系。
內厝鎮黃厝村,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以“一面旗幟”疏通鄉村治理的“堵點”。黃厝村牢牢樹立“服務就是治理”的理念,以隊伍保障建設鄉村治理“主力軍”,加強村干部素質能力的教育培訓,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為載體,組織村干部“走出去”觀摩學習產業振興、鄉村治理等優秀經驗做法。黨員干部帶頭騰讓老宅古厝,形成村民連片騰讓的規模效益;成立“黨員義工隊”,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示范帶動,開展衛生清掃、堆雜整治、交通督導勸導等常態化工作。
(二)政府投入建設資金
政府加大對鄉村振興的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翔安區累計完成20.8公里農村公路建設,新增公交線路9條,優化調整40條次,提高農村公交覆蓋和班次密度。大帽山、鋤山郵政驛站開通運營,完善了農村物流服務“最后一公里”。5G信號基本覆蓋全區120個村(居),實現千兆寬帶村村通;完成既有裸房整治820棟,完成新圩鎮集鎮環境整治樣板。2019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68650萬元,翔安區按要求推進農村廁所新改建工作,實施32個行政村23801個戶廁改造,無害化戶廁普及率98.58%;實施完成270個自然村污水治理,完成率76.7%;整治鐵路沿線環境21.68萬平方米,建設綠化項目4.3萬平方米;完成森林撫育等鄉村綠化面積4761畝。新續建“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19個,完成投資2626萬元;新建農村自來水管網和配電網改造項目140個,完成投資約8038萬元;完成亮燈工程燈具安裝79663盞;完成10個村莊寬帶提速改造、87個移動網基站建設和1~5期PAN+lan改造,實現翔安區所有行政村寬帶覆蓋率100%。
2020至2022年,翔安區鄉村振興項目共計158個,總投資額83077萬元,完工率100%,投資額完成率100%;鄉村振興動線5條、生成項目23個,完成總投資7792.95萬元,完工率100%。鄉村“五個美麗”場所建設全面完成,以內厝鎮和新圩鎮為重點,打造鄉村美麗場所近200個,且所有項目均已完成。
在鄉村振興示范性產業項目投資方面,翔安區去年分三批次投入17.61億元,以高標準完成22個鄉村振興省市試點示范村和5條鄉村振興動線的建設,初步形成“山、海、田、厝”布局,貫通北部山體和南部海岸發展軸。
(三)文化弘揚鄉旅風情
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底蘊和旅游價值的鄉村景點,大力發展村居的文旅產業,是解決鄉村資源約束的關鍵路徑。翔安區各村居充分挖掘本村的歷史人文產業地理特色,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鄉旅風情。
如內厝鎮蓮塘村土地被征用后,為解決失地農民過多的問題,蓮塘村提出“五韻”傳承,塑造“文化蓮塘”,成立“蓮塘教育促進會”,重修尚武堂,成立蓮塘武術協會并舉辦“武林大會”,創辦“老人之家”,打造“頤年堂”老人活動中心,舉辦“蓮塘村女兒節”弘揚傳統文化,建設博物館,發展村居文旅產業。再如,內厝鎮黃厝村推行“美麗家園積分”制,“以閩南古厝文化熏陶靚家園”,共創美麗鄉村。
例如,澳頭社區以“漁村僑鄉+科藝美食”打造文化美食休閑漁村,創新美術特色、打造美食品牌、發展美居環境。澳頭社區先后榮膺“省級充分就業星級社區”“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省級優秀示范點”“省三星級休閑集鎮”等榮譽稱號。
再如,內厝鎮鋤山村以“三色”打造廈門市高山鄉旅勝景,通過打造紅色名村、發展綠色產業、塑造藍色新顏,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悠然鋤山”建設,推動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四)人才培養激情創業
注重人才培養,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同時積極吸引和培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而返鄉創業既能解決鄉村振興“無人不興”等難題,也有利于均衡城鄉人才布局。翔安區一些村居走出了結合當地資源和人文特色的創業之路,典型的代表村居是黃厝村、澳頭社區和蓮塘村等。
例如,內厝鎮黃厝村為發展藝術文旅產業,一是引藝入厝,共建“和”美鄉居,著力“引小家造大家”,集中收儲40棟閑置老宅,吸引了包括陶藝、磚雕、漆畫等32家文創工作室入駐,形成“一步一景、一村一品”的景觀效應。二是融藝入旅,共謀“和”合鄉建。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海洋學院、南洋學院等6家高校、學院開展共建合作,探索融文旅新路徑;充分挖掘古窯文化,在“鴻崗窯”古遺址上重建新窯,打造中小學生研學旅游平臺;旅游業發展吸引村民自發創業;成立黃厝文化產業園,打造鴻漸藝術館、鴻漸鄉村藝術市集,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零售+工廠合作”模式,實現年產值近千萬元。三是愛藝入群,共筑“和”睦鄉鄰。廣泛發動藝術家發揮繪畫、書法、漆畫等專業優勢,形成“藝術培訓聯盟”,為村里700余名學生開辦80余期公益繪畫班;成立“藝術家調解室”,化解群眾矛盾近120場次,確保“矛盾不出村”;激發村民的藝術潛能,由“引入藝術”到“孵化藝術”,村民逐漸成為村莊藝術的創造者,通過養花、書法、繪畫等方式造濃鄉村振興氛圍。黃厝村的鄉村創業經驗,已經成為廈門市乃至全省鄉村振興創業的標桿。
再如,內厝鎮蓮塘村以多樣化舉措培育創業村居。其具體做法如完善村企共建機制,激發“創業蓮塘”活力,努力實現“引導一個人創業,帶動一群人就業”的乘法效應。成立“青年創業促進會”,評選“創業之星”10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宣傳各級扶持轉產就業政策,分享自主創業、自主擇業經驗,積極引導和服務青年創業。打造創業者之家,利用社區書院的功能分區,展示“創業之星”事跡,推介食用菌養殖等特色產業。開展青年創業論壇、創業輔導會,邀請翔安青年創業宣講團現場指導。打造創業帶動示范點,由村黨委書記林華榮、副書記林長存率先創立隆景坤果蔬禽畜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林文化、林金榜等廣大黨員群眾積極創新創業。此外,必須增強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尤其是在那些發展滯后的區域。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夠作為農村與外界溝通的紐帶,而且對于促進鄉村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兩岸共建鄉村產業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提出“打造臺胞臺企等登陸第一家園”的重要指示要求,廈門市提出了要“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翔安區成為首選門戶。翔安區積極建設對臺農業合作交流基地,推動翔安成為兩岸種子種苗合作高地,吸引更多臺灣地區現代農業企業在翔安落地生根。積極鼓勵臺籍青年在翔安創業立業,將翔安打造成為臺灣青年農業和鄉村創業的理想家園。在兩岸合作鄉村農業和文旅創業方面,不少村居勇于嘗試創新,走出了特色道路。
例如,大宅社區引進臺灣企業家農業創業和紅心火龍果種植。這使得大宅的火龍果種植示范區內火龍果種植“更新換代”,果子的產量、質量提升,農戶們的經濟收益也隨之提升。再如,大嶝街道田墘社區發揮兩岸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以金門縣舊址及紅磚古厝群為依托,加大對七處十二棟金門縣舊址的保護性修繕和利用,加快推動了紅磚古厝民宿打造,從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產業再造。
三、翔安區鄉村振興的理論提煉
鄉村振興績效好的村居,往往與優秀的帶頭人村支書有很大的正向關系,并且與眾多的鄉建者同心同力同行緊密相關。黨和政府以上級選拔與村民民主選舉結合的方式,推選出村居兩委委員,可以建立比較理想的村居基層治理組織機構。但是,選拔什么樣的帶頭人,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調研發現,村居鄉村振興的績效與資源約束緊密正相關之外,村居的支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但是,在資源約束同等條件下,有為支書和兩委委員仍然比無為支書和兩委委員有利于村居的發展和治理。對比前述的村居績效超額、達標和未達標的村子,結合對這些村支書的訪談和調研,課題組發現,在資源約束同等條件下,兼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強認同和創業者特征的村支書,更能夠正向影響所在村居的鄉村振興績效。
社會認知理論中的身份認同理論認為,個體的身份認同對其行為有關鍵性影響,其不同角色的身份,使其行為具有多種目標。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創業者的身份認同具有交叉和重疊,特別是黨員的身份認同會強化鄉村創業者的特質。共產黨黨員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員,是為人民謀福利,造福祉的,初心是為人民服務。為實現這個目標,共產黨員需要在思想上高度認同這一身份并以這個身份行動。這要求擔任村支書和兩委委員的黨員,高度服從政治上的紀律性,要充分體現共產黨員的初心,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標,實施鄉村振興行動就是為村民群眾服務。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同樣要有堅定的理想目標,要有愿景,行動堅決,能克服種種挫折。一個兼具共產黨員身份的創業者,他/她高度認同這個身份,那么他/她就會以創業干事精神的韌性,帶領全村人民為美好的生活和前景奮斗。因此,有必要在理論上提出共產黨黨員身份認同和創業者身份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實踐上需要探討共產黨黨員身份認同和創業者養成的情境和對策。
(一)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時深刻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與表達。黨員的身份認同從認同、自覺、自信的三個境界與層次依次遞進。確立共產黨員的身份認同,是追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覺悟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部門、任何身份和職務的共產黨員,“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黨員是個體多種身份中的一種,但身為黨員,首先要認同黨員身份所代表的先鋒隊性質。共產黨黨員的身份,要求黨員要意識到自己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有何應為、有何不為。身份自覺要求黨員主動進行自我改造,牢固樹立共產黨人獨有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衷心為人民服務,堅守黨的政治紀律、準則和規范。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廣大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升理論和實踐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共產黨員身份的村支書和村兩委委員,必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要使得人民愿意把村支書和村兩委當作主心骨。這種先進性要求鄉村振興情境中的村支書和兩委委員黨員,以黨員身份的認同、自覺、自信的堅定行動為鄉村人民服務、解決村居問題,推動鄉村振興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黨建引領在翔安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典型代表是新圩鎮馬塘村。馬塘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四進馬塘”的光榮歷史,大力弘揚艱苦奮斗、拼搏創新的“馬塘精神”,堅持以企興村、村企共建、融合發展的模式,走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把貧困村“瘦馬塘”建設成福建省首個百億元現代化新農村,集現代工業、綠色旅游休閑、生態居住于一體,打造出了全國鄉村振興典范。馬塘村大膽創新探索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將黨總支升格為黨委,建立集農村基層黨建、非公黨建為一體的村企聯合黨委,馬塘村黨委下轄1個黨委,5個黨支部,其中1個非公企業黨委,1個農村黨支部,4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共有黨員128名。
(二)創業者的作用
在一個創業文化氛圍濃厚的區域,創業者逐漸形成創業身份認同、身份自信、身份自覺這三個逐漸遞進的身份社會認知。當創業者身份和共產黨黨員干事創業為人民服務的黨員身份認同重合時,創業者身份認同被增強。同時具備共產黨黨員身份強認同和創業者身份認同的村支書和兩委委員,能堅持追求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遠大目標,有韌性,能抗住壓力,有創造精神,依靠其創業者技能,能將上級黨組織、政府部門、鄉賢、群眾等主體的資源和資本整合起來,為實現村居的鄉村振興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折不撓。翔安區的典型村居創新地采用“改善鄉村振興營商環境引進創業者”的做法,筑巢引鳳,留住人才,積極培育人才,將創業者聚集在村居,代表村居是內厝鎮黃厝村、香山街道大宅社區等。
內厝鎮黃厝村現任村支書黃火明,是一個有共產黨黨員身份強認同的創業者。當選村支書后,為了推動實施黃厝村的鄉村振興,他主動將承租未到期的黃厝小學舊校舍提前退租,用于黃厝村鄉村振興事業的資產運營。黃火明及村兩委,在2018年村鄉賢的建言獻策基礎上,提出修改黃厝村的鄉村振興規劃,改為“引進藝術創業者,打造藝術文旅”的黃厝村的建設方案。該方案極為成功,黃厝村短短一年后,即成為翔安區鄉村振興的示范標桿。在這個過程中,黃厝村克服初期的反對,共產黨員帶頭,以村委會名義集中收儲40棟老宅,吸引藝術家入駐創作,將老宅盤活為藝術創作場所。通過“藝友推薦”“團隊自薦”“鼓勵多樣”等方式,吸引古磚雕刻、手工陶藝、閩南漆畫、古琴制作等領域28位藝術家陸續進駐。同時,黃厝村以“引匠入厝”為契機,啟動“村莊藝術化提升工程”,成為知名藝術村。
香山街道大宅社區則以培養創業者人才為特色。一是培養本村人才,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培養,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將本村土生土長的大學畢業生納入社區“兩委”班子,為社區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后續的人才保障。二是鼓勵人才回流,鼓勵外出年輕有為人士返鄉創業。三是加強人才培育,培育創業創新帶頭人、電商人才等,為社區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為農業轉型現代化產業提供支撐。四是建設臺灣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產業園,加強與臺農業科技合作,幫助眾多臺農在廈實現田園夢,為鄉村振興按下加速鍵。
四、強化鄉建者黨員身份認同,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大力強化農村基層黨建促進鄉建者黨員身份認同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已經成為聯系中國共產黨和農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村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戰斗力量。要推動鄉村振興,要兼顧黨建和黨員身份認同的塑造。本課題總結了翔安區部分村居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提出如下強化鄉建者黨員身份認同的建議。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引導鄉建者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黨的忠誠和對鄉村振興事業的責任感,使其深刻認識到黨員身份所蘊含的使命與擔當。
二是優化黨組織設置。根據鄉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合理調整黨組織設置,如在鄉村產業項目、專業合作社等建立黨組織,讓鄉建者黨員更好地在各自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增強黨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是豐富黨建活動形式。創新黨建活動載體和方式,開展形式多樣、貼近實際的黨建活動,如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等,讓鄉建者黨員在實踐中增強身份意識,同時也增進黨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是通過黨員的干事創業,逐漸使得黨員自覺認同身份。翔安區新圩鎮馬塘村通過“黨建+”的系統黨群工作活動,以黨員帶頭引領示范,增強黨組織領導下基層黨員干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各村居學習和采取新圩鎮馬塘村“黨建+”的擴展工作機制,將黨建范圍拓展到“黨建+服務”“黨建+制度”“黨建+法治”“黨建+規劃”“黨建+致富”“黨建+創業”等村民日常工作生活,這將大大促進黨員自覺認同模范帶頭先鋒的組織身份。
五是推進村居基層黨組織的競賽機制,強化村級行政組織的治理能力,形成黨員身份的自信認同。鄉村基層黨組織應通過配強村“兩委”成員,以選馬賽馬機制,依托村“兩委”換屆、支書主任一肩挑“大崗位制”契機,選優配強,把覺悟高、學歷高、威望高、能帶頭致富的兼具黨員身份強認同和創業者身份的村民吸納為村委委員,搭建能人型的村級黨組織,實現個體自信向組織自信、群體自信的升華。
六是通過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樹立黨員身份認同的自信。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主動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為人民服務,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人民的正面積極評價和反饋,這將進一步增強鄉村基層黨員干部的自信。
(二)大力強化創業者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力強化創業者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在村居(社區)的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方面,考慮到黨員身份認同和創業者身份的正向強化作用,上級部門在選拔任命帶頭人推選過程中,尤其要堅持能者上的人才選用、留用、激勵機制。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出臺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項目審批、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創業者更大的支持,降低創業門檻和成本,為創業者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是集中資金重點投入鄉村振興的可聚集區域和產業。即使平地較多的翔安區,依然存在地勢高聳的大帽山、鋤山等山區,比較難以形成有聚集優勢的商業點或者產業。這種情況下,翔安區政府相關部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尤其需要特別考慮區位優勢和產業歷史地位來生成和規劃項目,有利于形成聚集優勢。
四是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研究機構的優勢教育培養創業者。翔安區已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福建分院簽訂共建鄉村振興基層干部培訓研學基地。翔安區可依托一個或多個鄉村振興研究機構,積極實施鄉村創業者技能培訓,大力推動和促進翔安區的鄉村創業者走出去、翔安區外的鄉村創業者走進來,實施區內外鄉村創業者的高頻高質量交流學習和互動溝通,把握創業機遇,鼓勵創業行為。
參考文獻:
[1]袁銀傳,康蘭心.論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及人才支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2,35(01):98-107.
[2]成輝.數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01):16-18.
[3]吳業苗.鄉村振興中的農民問題與政府應對[J].河北學刊,2024,44(01):185-191.
[4]易純艷,張應青,張小云,羅鴻浪.大學生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業生態系統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8):268-270.
[5]龍立榮,方俐洛,李曄.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與傳統職業理論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2(02):225-232.
[6]朱亞鵬,李斯旸,肖棣文.融合式黨建、身份認同與社區治理創新——以G市S社區的融合式黨建為例[J].行政論壇,2022,29(05):68-75.
[7]范建剛.農村基層黨組織踐行推進產業振興使命:生成根據、實踐邏輯與可行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04):106-113.
[8]劉芮杉.共產黨員身份認知的三重境界[J].前線,2020(11):32-35.
[9]張文武.黨員干部駐村幫扶的致富增收效應——基于駐村第一書記和農村家庭微觀調查的分析[J].經濟科學,2022(05):120-134.
*本文為中共廈門市翔安區委黨校調研課題“翔安鄉建者與鄉村振興績效的關系調研——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認同與創業者特征的作用”成果。本課題主持人為張再勇,成員為黃連升、謝克明、林貴元、鄧志勇、肖培列。
(作者單位:中共廈門市翔安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