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標對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評價體系構建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師應根據學段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任務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按照思維的形成規律進行教學設計,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以教材為例談談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下如何依托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培養思辨精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2022年版課標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核心理念:思辨即思考和辨析,而表達貫穿始終,密不可分。所以,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凸顯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問題是思辨的前提,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根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讓學生達成思維的高階層次,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圍繞\"問題\"策略編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每篇課文的重點難點雖然不同,但都圍繞問題展開?!蹲韵嗝堋芬晃囊浴啊淙烁ツ軕?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從賣家、買家、作者三個角度思考其中的道理?!短锛少愸R》一文則要求學生將對陣圖進行連線,以“對陣圖標\"為抓手,幫助學生走進孫臏的內心,體會孫臏靈活的思維?!短芬晃耐ㄟ^課后問題\"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好在哪里?”,讓學生發散思維,明確緊要關頭時船長的辦法是唯一可行的。
2.梳理問題,培養學生思維
質疑是發散思維的前提,而由質疑產生出來的問題,通過梳理歸類,能夠更好地為發散思維服務。首先學生可以嘗試根據自己的疑問給問題劃分類別,可以從文章的寫法、文章的內容、從文章得到的啟示等劃分。但學生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如問題是針對寫法還是文章內容,指向全文還是部分內容等。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自相矛盾》時,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其人為什么‘弗能應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先吃透文本,如他心里會怎么想。通過梳理“以矛刺盾\"會產生幾種結果并完成思維導圖,教師可以以問題這個故事是真的嗎?”為抓手,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堯舜的治國之道,揭示作者想表達的更深層的意義,幫助學生學會用思辨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學會質疑,發展學生思維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凸顯了教學的價值所在。在教學時,教師要聯系課后習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質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的課后題“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人思考。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先了解生活中的現代科學技術,列舉其作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梳理現代科學技術的利弊,得出我們要更好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這一觀點,從而更好地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要求,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二、注重思維訓練,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1.提升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清晰性
思辨性閱讀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這種訓練有助于學生準確、清晰地表達。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題目改成《孫臏賽馬》行不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理清三人的身份:田忌是齊國將軍,孫臏只是他手底下一個門客,門客哪有和齊威王賽馬的資格,況且這個門客是個殘疾,還是個“罪犯”。此時的孫臏已被嫉妒他的龐涓“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他從魏國逃到齊國,獲得田忌的賞識和信任。了解了孫臏的形象與身份后,再從課文中找田忌信任孫臏的表現,這種信任會更顯難能可貴。所以,盡管孫臏是制勝關鍵,仍不能把題目改成《孫臏賽馬》。
2.增強語言表達的深度和廣度
思辨性閱讀不僅關注文本的表面信息,更關注文本的深層含義和背景知識。這種閱讀方式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深化對問題的理解。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根據情境編故事,把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具體”。教學《跳水》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船長在危急時刻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好在哪里?”的問題,讓學生學習船長的思維方法和寫歷險故事的方法。教師可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朗讀、品讀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船長的思維方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怎樣將歷險故事寫得引人入勝,最終使學生在表達時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深刻見解來闡述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表達不僅能夠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討論。
3.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思辨性閱讀強調對文本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這種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課堂上出現了另一種聲音,有學生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雖然機智,但很沒禮貌。孔君平不僅是長輩,且身居高位,楊氏之子怎么能用那樣的態度來回應呢?此時,教師便順勢追問:“既然覺得楊氏之子不禮貌,那你認為什么樣的回答是合適的?”有學生說“直接沉默”,有學生說“嘿嘿一笑”,有學生坦白說\"這楊梅是買來的”。這時學生也意識到了,同樣的情境下自己的回答不比楊氏之子高明,更不及“應聲答曰\"的反應速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潮流”,就像唐朝以豐腴為美,宋朝以瘦為美,而在楊氏之子所處的時代,崇尚對話的幽默機智,名士之間更會相互調侃取樂。所以,我們把楊氏之子的回答放在當時的社會語境里來看,沒有任何問題,孔君平可能還會稱贊楊氏之子。
三、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屬于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創設教學情境。
1.創設情境,碰撞思維
在實踐操作中,學習任務群的情境創設策略具有多樣性,這彰顯著教師的匠心和智慧。教師通過梳理比較,可以從文本創設、喚起經驗、當下熱點三個方面創設情境。如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文,圍繞著“辯\"字展開,以人物的對話呈現兩個孩童各自的觀點和依據,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學校要舉辦辯論賽,主題是‘太陽距離地球遠還是近’。請你根據文本陳述自己的觀點及理由。”在此情境創設中,教師通過同桌辯、小組辯、師生辯等形式,為學生呈現精彩的思維碰撞過程,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悟文本中“孰為汝多知乎?\"的內涵。
2.立足文本,發散思維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訓練重點是培養有見解、負責任的表達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設計思辨性問題,讓學生通過提取、分析、梳理文本信息,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如,在教學《兩莖燈草》時,教師可圍繞中心問題“僅憑兩莖燈草,能不能判定嚴監生就是吝嗇鬼?”展開。首先從“兩個指頭\"引出“兩莖燈草”。接著引出“守財奴\"與“吝嗇鬼\"的概念,拓展補充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學史上的四大吝嗇鬼,明確吝嗇鬼的三個特點:過分看重,當用不用,從不奉獻。再引出問題:
因兩莖燈草不肯斷氣這一點,就能判定嚴監生是一個吝薔鬼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誰能確定嚴監生的兩個指頭指的就是那兩莖燈草?兩個指頭是否有別的含義?接著推薦學生閱讀《儒林外史》中描寫嚴監生的主要情節:妻子王氏病重,花錢找醫生醫治;自己病重,不舍得花錢醫治,讓學生了解嚴監生的情感與金錢觀。此人是守財奴?吝嗇鬼?顯然都不是。由此,讓學生明白評價一個人要了解事情的全貌。
3.多元評價,促發思維
教學中,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性的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而對思維的評價相對抽象,怎樣對思維的評價具體化、形象化,這就需要教師借助評價量表,通過教師點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完成。如,教學《自相矛盾》一文時,教師設計“出謀劃策,巧賣矛和盾\"這一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想象,幫助楚人想辦法,獻出“金點子”。這樣激發學生思維,能讓大部分學生完成本題。但在梳理“金點子\"時,會發現有些學生的想法雖好,卻不切實際。如,買矛送盾、九塊九包郵等,乍一看,學生的思維很開闊,卻脫離了生活實際,沒有考慮到商家的成本。這時,教師相機在班內開展“最佳金點子\"評選活動,讓學生對大家獻出的“金點子\"進行評價。教師通過多元評價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最終提出了請驍勇善戰的大將軍為商販的兵器代言的想法。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辨力,才能為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讓語言文字充分浸潤學生的心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蚌埠市固鎮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