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健康教育是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學前兒童的核心素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的幼兒健康教育在空間上往往局限于幼兒園,而忽視了家庭和社區的重要作用。實際上,支持學前兒童健康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應充分挖掘并整合家庭與社區中蘊含的豐富的健康教育資源,積極構建以幼兒園為主導,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健康教育伙伴課程模式,三方協同,為學前兒童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探尋家庭與社區的健康教育資源
挖掘家庭和社區環境的人力支持資源。家長的不同職業和興趣中蘊含豐富的健康教育資源。例如:從事醫療行業的家長可以為幼兒普及專業的醫學知識,擔任教師的家長可以為幼兒進行健康知識宣講,愛好攝影的家長可以通過拍攝健康主題的照片向幼兒直觀展示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當然,親子間親密的情感聯結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礎——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對話等互動,能給予學前兒童充足的安全感,利于其心理健康。另外,祖輩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傳承傳統的養生智慧,如中醫食療中的食補理念,可以增強兒童的體質。社區各類組織中也蘊含著寶貴的健康教育資源。例如,社康醫生可以開展健康講座,通過專業知識和案例講解,提升家長和幼兒的健康防護技能;社區志愿者可協助幼兒園開展健康知識小課堂,組織健康主題活動,如健康美食節、親子運動會等,培養兒童健康的行為習慣。
拓展健康教育資源的物力保障空間。近些年,隨著社區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日漸完善,綠色生活的空間設施隨處可見。社區里的公園、綠地等為兒童提供了戶外活動的空間,有利于兒童放松身心、進行肢體協調性鍛煉。社區活動中心是舉辦大型健康教育活動的理想場地,可以開展元旦小區巡游、重陽老少同樂登高等健康教育活動。
營造社區共享互利的人文和諧氛圍。科普進社區活動,如智能健康監測設備體驗、3D打印人體器官模型展示等,可以激發兒童對健康科技的探索興趣,啟迪其健康思維。社區舉辦的民俗文化節中往往也包含著健康元素,如傳統醫藥文化展示、科學護齒保健、針灸推拿原理等。這些資源不僅能拓寬兒童的健康視野,還能讓兒童真切地感受到社區多元健康的文化魅力和和諧的人文環境。
健康教育家園社伙伴課程的內容
人與自我。一是身體認知與生理衛生課程。園所可以設計有趣的身體拼圖游戲和繪畫活動,讓兒童在游戲中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和外形特征;也可以開展“衛生小能手”活動,通過故事、兒歌等形式向兒童傳授衛生常識;還可以邀請醫務工作者走進幼兒園開展健康講座,通過模型、圖片等直觀教具向幼兒介紹身體內部器官的簡單結構和功能。二是情緒管理課程。首先,園所可以利用情緒卡片、表情圖譜等工具,引導幼兒識別不同的情緒,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例如,每天開展“情緒分享時刻”,讓幼兒說說自己當天的心情。其次,教師可以講述有關情緒管理的繪本故事,如《我的情緒小怪獸》,通過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幫助幼兒理解不同情緒產生的原因和應對方法。最后,園所可以創設情緒角,放置一些柔軟的抱枕、安靜的繪本等材料。當幼兒出現負面情緒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到情緒角進行自我調節,如深呼吸、擁抱抱枕、閱讀繪本等。
人與自然。一是自然觀察課程。園所可以帶領幼兒在不同季節認識常見的花草樹木,了解它們的生長特點和變化規律,例如春天觀察花朵的綻放、夏天感受綠樹成蔭、秋天欣賞樹葉飄落、冬天尋找落葉后的枝干等;也可以開展“小小氣象觀測員”活動,引導兒童觀察天氣現象,記錄氣溫、風力等簡單的氣象數據,并通過繪制氣象圖表的方式進行展示和分享;還可以在班級自然觀察區角設置一些探索任務,如尋找螞蟻的巢穴、觀察小鳥覓食等,以此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二是環保教育課程。園所可以以“美麗地球我們的家”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環保教育活動,如制作環保宣傳海報、組織垃圾分類游戲等,向幼兒普及環保知識,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植樹節開展春耕活動,讓兒童親身體驗播種、澆水、施肥、收獲的勞作過程,感受生命的奇妙和大自然的饋贈,同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還可以帶領兒童參與社區環境清潔活動,如打掃公園、街道等公共場所,讓他們以實際行動為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人與社會。一是角色與責任認知課程。園所可以開展“我的家”主題活動,通過家庭照片展示、家庭故事分享等方式,讓學前兒童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如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也可以組織班級討論活動,讓幼兒明白在班級中要遵守班級規則、與小伙伴友好相處、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等,同時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如關愛老人、為社區圖書館整理圖書等,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自己在社區中的價值和責任。二是社會與適應培養課程。園所可以開展各種角色扮演游戲,模擬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前兒童在游戲中學習與人交流、協商、合作等社交技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也可以設立“沖突解決小法庭”,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時,引導他們通過講述問題、傾聽對方觀點、協商解決辦法等方式自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其溝通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社會規則與文化教育課程。園所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向幼兒傳授一些基本的社會文化規則,讓幼兒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培養其文化認同感;也可以邀請社區工作人員走進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家庭與社區協同下的幼兒園健康教育伙伴課程,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維度展開,能夠為幼兒提供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體驗。通過這種協同教育模式,學前兒童不僅能夠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以健康發展,還能夠增強其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和互動,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幼兒園應進一步加強與家庭和社區的合作,不斷豐富和完善健康教育伙伴課程的內容和形式,為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本文系深圳市龍崗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家庭和社區參與的幼兒園健康活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0506162)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白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