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3-0109-04
Abstract:Promotingcomprehensiveruralrevitalizationisanimportant measuretobuildanewdevelopmentpatem.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empowersthedepintegrationofagriculture,cultureandtourismandisanimportantbreakthroughin promotingcomprehensiveruralrevitalization.FengxianCounty,JiangsuProvinceisatypicallargedryfarmingcountywithrich naturalandculturalresources.ItisalsooneofthefirstbatchofdigialruralpilotcoutisinthecountryIthasgreatpotential todeveloptheintegrationofagriculture,cultureandtourism.Theintegrationofagriculture,cultureandtourisminFegxian Countyisfacingnewdevelopmentopportunitie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empowersthein-depth integrationofagriculture, cultureandtourisminFengxianCountyandprovidesnewstrategicsupportandpracticalguidance.Itisbelievedthatfforts shouldbemadefrom fivepaths:goodplanninganddesign,andestablishingandimproving cordination mechanisms tosolid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griculture,cultureand tourism;deep integration;ruralrevitalization;new development pattern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指出,要發揮農村資源和生態優勢,支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提升鄉村旅游服務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重新塑造鄉村的產業結構、生態環境以及社會面貌。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農文旅融合,將有效盤活鄉村優質農文旅資源,推進鄉村經濟轉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對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價值。
1豐縣農文旅融合現狀
豐縣位于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4省交界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帶。豐縣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全縣總面積 1450km2 ,屬黃泛沖積平原,土質以沙壤土和二合土為主,總人口120.1萬人,下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2個鎮、3個街道。豐縣下轄包括順河鎮、歡口鎮、師寨鎮和王溝鎮等12個,鄉村地區的土地總面積為132 882.61hm2 ,占豐縣土地總面積的 91.62%[1] ,該地戶籍人口114.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74萬人,以小麥、玉米連作為主,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大縣。
豐縣近年來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思維,秉承農文旅資源優勢,推進鄉村振興。具體舉措有:一是創建“大沙河文旅\"數字化旅游平臺,整合鄉游、鄉宿、鄉味資源,推動線上線下聯動,構建集農業、旅游、休閑、美食、娛樂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二是持續放大濕地資源、果品等地方資源稟賦優勢,挖掘大沙河歷史名人文化、黃河故道文化、張后屯紅色文化等,舉辦梨花節、蘋果節、垂釣大賽等,打造“春賞梨花、夏享林蔭、秋摘百果、冬泡溫泉\"四季文旅品牌;三是積極拓展多元化業態,形成以“果菌菜牧”為主導的農業發展格局。大沙河鎮高標準打造了總投資840余萬元、總面積500余畝(1畝約等于 667m2 ,下同)的一批精品自摘園、示范園,大沙河鎮二壩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建成依托大沙河鎮的盛世梨園、知青智園、農家樂等資源整合的“豐縣大沙河濕地采摘二日游”的江蘇省休閑旅游農業精品線路;四是注重以漢皇祖陵景區為龍頭,串聯斬蛇溝、龍霧橋等歷史遺跡的漢文化資源開發,環大沙河風光帶融入道教文化、知青文化等元素,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設立非遺工坊,開展文創展銷會、非遺大集、曲藝大賽等活動實現非遺活化利用,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
2豐縣農文旅融合存在問題
豐縣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于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仍面臨新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一是融合形式單一,文化挖掘創新不足。農文旅融合的核心是文化,大多選擇“農家樂 + 果園采摘\"模式,季節依賴強,同時,與周邊縣市文旅項自同質化現象明顯,游客平均停留時間不超過2小時,無法吸引城市游客的深度參與體驗。豐縣農文旅經營實體以經營零散產業為主,發展模式粗放,黃河故道文化、漢文化等資源開發,仍停留在景觀展示層面,缺乏歷史文化融入,難以形成高層次文化吸引,鄉村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等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難以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態和文化品牌;二是缺少規劃統籌,基礎設施不完善。在建設農文旅項目時,沒有充分考慮周邊的交通、住宿等配套設施,村鎮道路、標識系統、停車場和廁所等基礎設施不足,有的老化嚴重。缺少高品質的住宿、餐飲和配套設施,例如,特色民宿與周邊農田存在視覺隔離帶,大沙河二壩村鄉村旅游景點民宿、餐飲衛生狀況標準化程度低,旺季時化糞池有外溢現象,游客的體驗和滿意度差。夜間照明亮化覆蓋率不足,制約了夜間經濟發展;三是產業協同不足,產業鏈還不夠完善。蘋果、梨等果業文旅活動沒有將農業生產過程與文化體驗、旅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果業、牛蒡產業鏈仍需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在產品加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旅游服務等環節存在短板,協同效應不明顯;四是品牌影響力弱,數字化應用場景單一,生態資源綜合利用不充分。雖然豐縣有大沙河蘋果、梨等特色農產品,但品牌效應不強,未能形成全國知名的農文旅IP。“大沙河文旅\"平臺功能集中于信息展示,缺乏智能導覽、線上預訂等深度服務,未能有效提升消費黏性。豐縣大沙河濕地是黃河故道進入江蘇的第一站,全長8.1km ,總面積 381hm2 ,擁有優質的生態資源,但這些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的能力有限,如何形成更具特色的\"濕地 + 果園 + 文化\"旅游帶,增值潛力拓展不足;五是專業人才缺乏,農民服務意識與技能需要提升。農文旅項目運營、非遺產業化等,缺乏懂農業,又懂旅游、文化,又能進行商業運作的綜合型人才。鄉村地區,限于地理位置與物質生活條件,很難吸引和留住這類專業人才,導致農文旅項目的開發與運營管理服務水平有限。另外,農民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主體,但不少農民缺乏旅游服務意識和技能,數字素養不足,無法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
3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邏輯機理
3.1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認識
農文旅融合是指將農業、文化和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新的產業業態和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是一次飛躍式生產力發展質變,為文旅融合提供新技術、新動能戰略支撐和實踐指導3]。新質生產力是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更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引擎,是重塑文旅資源觀并賦能遺產保護傳承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元素,顛覆性、關鍵性科技應用推動了文旅深度融合的產業革命,文旅深度融合與新質生產力互動協同,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沉浸式文旅的實踐之路。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驅動的要素配置、數字技術的結構優化、制度變革的生產協同以及空間聚集的綠色發展效應賦能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應用場景。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是傳播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8。因此,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有力推動資源整合、效率提升和價值再造,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2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邏輯機理
一是整合農文旅資源,促進城鄉融合。借助新質生產力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管理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管理,可以整合農文旅資源,優化文旅產業的供應鏈和服務環境,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和透明度,使游客享受到更便捷、高品質的服務體驗,從而有效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旅游、消費,促進了城鄉融合;二是賦能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新產品與業態。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賦能農文旅融合通過尖端技術應用和平臺構建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促使農文旅產品服務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實現文旅資源共享和協同,促進智慧農業、數字文創、沉浸式體驗等鄉村農文旅新業態形成,同時借助數字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文旅資源的體驗價值;三是拓展鄉村非遺產業鏈。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創新技術應用促進鄉村非遺數字化,創新非遺展示形式和場景體驗,拓展鄉村非遺產業鏈,助力文化傳承與創新,引領消費新趨勢,賦予其更現代、更時尚的表達形式,通過實景演出、主題展覽、舞臺劇和劇本殺等,拓展鄉村非遺的內涵與外延,為推進鄉村非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四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確保農文旅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平衡。新質生產力本質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推進生態化發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必要方向,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和科學規劃,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景區的保護,開發綠色生態農業旅游,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景區進行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確保游客的環境體驗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推動社會經濟繁榮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4新質生產力賦能豐縣農文旅深度融合路徑
4.1做好規劃設計,建立健全協調機制
首先,豐縣應進一步做好頂層規劃設計,統籌布局,依據本區域的自然景觀、農業資源和文化遺產分布,通過應用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創新,重塑鄉村農文旅產業的發展格局,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其次,建立起跨部門的協調機制,成立由農業、文化、旅游等部門組成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注重長遠發展,形成工作合力,制定農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時要做到詳細、系統,并結合實際情況,在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基礎上,既要防正生態環境破壞,又防止過度商業化開發;再次,出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文旅融合項目傾斜,優化鄉村營商環境,鼓勵創新投融資方式。
4.2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產業化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豐縣是江蘇北部最古老的城邑之一,建城史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6世紀),有起源超千年、現存主體建筑近500年的文廟。作為劉邦故里,豐縣承載漢代文化記憶。2020年9月徐州豐縣入選國家公布的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豐縣應抓住數字鄉村建設機遇,挖掘豐縣鄉村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推動文化產業化。其一,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技藝、戲曲等進行精準記錄和存儲,優化保護策略,推動“文旅 + 農業”,創新文化產品,開發鄉村VR數字體驗、AI文化活化等;其二,借助網絡媒體、短視頻等渠道推廣非遺產品,游客可通過虛擬場景參與文化技藝制作,塑造農文旅新業態,豐富沉浸式體驗項目,延伸文化產業鏈,打造演藝和文化消費新空間,推動文化產業化與鄉村振興結合;其三,樹立獨特的文化標識并融入現代化元素,將鄉村的獨特文化資源,如豐縣地方綁子、四平調戲劇,糖塑藝術等,打造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IP。
4.3創新融合模式,建立產業合作共同體
一是豐縣可以結合大沙河蘋果、梨等特色果業,以及產量長期占據全國總產量的 50% 以上、出口量同樣超過全國半數牛蒡農產品等,開展“農業 + 旅游 + 教育\"多元化融合模式,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讓學生實地了解農作物生長過程、農業技術應用等知識;二是“接二連三”,建立產業共同體,促進農業企業、旅游企業和文化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強化產業協同管理,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實現互利共贏;三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直播平臺開展旅游地宣傳,擴大品牌知名度,打造多元化的農文旅融合產品和體驗,例如,開展牛蒡種植、蘋果授粉等農事體驗活動及將牛蒡酥加工體驗等活動,讓游客在參與中了解農業躬耕文化和生產加工過程,通過個性化、互動性、沉浸式體驗提升用戶的參與度。
4.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效能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優化配套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旅融合和提升整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農村基礎設施是產業興旺的先行資本和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一是推動農村互聯網、智能物聯網設施和數字化農業設備的普及,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二是拓寬和硬化連接農文旅項目的道路,合理規劃停車場,優化公共交通網絡,完善車站到酒店、景區、商業區的智能交通系統和短頻快的人性化的接駁車,確保交通標識清晰,交通順暢,方便游客進出;三是完善住宿、餐飲、衛生和通信等配套設施。例如,關注不同消費層次游客的需求,對民宿、農家樂進行檔次劃分與升級改造,提高夜間照明亮化覆蓋率,發展夜間經濟。做好廁所改造,杜絕化糞池外溢。依托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建設快速回應和處理游客咨詢、投訴的響應機制,提供精細化服務。
4.5大力培育專業人才,提升農民服務技能
建立與新質生產力體系相適應的人才發展體系,可以促進鄉村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具有數字化應用技能,又要具備農業、文化創意、研發和經營等農文旅專業知識,必須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一是可通過政策和福利支持,吸引高技能人才到鄉村工作,使復合型人才愿意扎根鄉村;二是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人才輸送機制,定期派遣專家和學者到農村進行技術指導和項目合作;三是鼓勵企業和高校在鄉村設立實踐基地,讓學生和專業人士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并幫助鄉村發展;四是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其旅游服務意識和技能,多渠道推進對鄉村少數群體的數字化幫扶,有效激發農民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4.6 加強生態保護,深化綠色實踐
一是要堅持綠色生產模式。以\"綠色生產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生產模式不僅要求在傳統農業中引入高新技術,推進農業的綠色轉型,還需要避免依賴資源消耗和過度使用農資;二是開發綠色生態農業旅游產品,保護好、展示好大沙河濕地。打造綠色健康的鄉村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對健康生活和環保旅游的需求;三是將生態農業與豐縣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相結合,游客不僅能夠享受綠色旅游的樂趣,還能深人了解鄉村的歷史和文化。
5 結束語
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鄉村振興與農文旅深度融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活力。江蘇豐縣作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大縣,國家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豐縣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成效,但也面臨新的挑戰。新質生產力持續賦能農文旅深度融合,應從做好規劃設計,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產業化等5個路徑發力,將鄉村蛻變為融合生態、文化、旅游、休閑的多元發展區域,帶動鄉村結構重構、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李紅波,胡正玉,周家樂.城鄉融合背景下鄉村地區存量用地潛力與利用路徑分析——以江蘇省豐縣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2(2):21-28,134.
[2]黃曉,丁忠義,陶育瓊,連惠敏.江蘇省豐縣耕地壓力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3):19050-19051,19054.
[3]田鵬,張藝舒.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文旅融合的實踐邏輯研究——基于地方營造理論[J/OL].人口與社會,1-15[2025-03-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851.C.20250306.1814.002.html.
[4]唐承財,梅江海,上官令儀,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國內外數字文旅研究評述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24,43(10):1894-1912.
[5]王金偉,黃震方,王兆峰,等.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科學問題與戰略路徑[J].資源科學,2024,46(12) :2335-2354.
[6]徐寧,張香.文旅深度融合與新質生產力有機銜接: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J].企業經濟,2024,43(12):101-110.
[7]徐政,江小鵬.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應用場景、邏輯機理與推進路向[J].經濟地理,2024,44(11):232-240.
[8]徐政,陳佳,江小鵬.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6):22-29.
[9]烏吳云,朱紅艷.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瓶頸及發展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4):31-38.
[10]李明圓.新質生產力、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共同富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7):1-6.
[11]劉上上,張英魁.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學術交流,2024(6):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