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明確規定,至少 10% 的課時需用于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正如古語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復雜性更高。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必須做好詳盡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制定周全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規劃。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規劃,是指教師在課程開始前,運用一系列恰當的方法來確定活動主題、學習目標、內容、評估手段、活動步驟及反思與總結環節。基于此,本文結合“曹沖稱象”這一案例,來探討制定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對策與路徑。
一、確立主題和目標
“曹沖稱象\"這一典故在2022年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被納入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其旨在彰顯中華傳統數學文化的魅力,凸顯數學與文化、學生之間的互動關聯,助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增進學生對數學文化的深度理解。依據2022年版課程標準中“曹沖稱象”的相關內容及學業評價標準,本課程設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深人領會“曹沖稱象\"故事中所蘊含的等量代換基本原理。同時,通過相關素材的學習,認識并掌握克、千克、噸等質量單位,能夠熟練進行單位換算。2.實踐操作目標。通過對“曹沖稱象\"典故的研究,熟練掌握運用稱量工具進行精確測量的技能;針對特定問題,能夠構思出切實有效的稱重策略,并不斷反思優化,增強數學表達與溝通技巧。3.數學思維目標。在探究“曹沖稱象”原理的過程中,提升對度量的敏感度,強化邏輯推理能力。4.數學文化目標。在參與和體驗“曹沖稱象”及其相關文化活動中,深刻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實踐、社會結構等方面的緊密聯系,領悟數學在文化層面的重要價值,培養將數學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意識。
二、結合實踐創設活動任務
數學學習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之中。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得以深刻理解抽象的數學度量單位,并在應用過程中領悟到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對量度的敏感度。這一過程構成了“曹沖稱象\"主題活動的核心目標。在本議題的探討中,度量衡相關的活動與科學學科中“應用各種秤”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因此,教師可依據2022年版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導和學業要求,進行跨學科知識整合,策劃主題活動任務,以助學生在跨學科的探究中積累度量衡的實踐經驗。
(一)借助主題活動呈現“常用的質量單位”
鑒于質量單位具有一定復雜性,可將其作為既定知識供學生理解,不強制學生進行深人探究。長度、面積、體積可通過直觀觀察來感知尺寸差異,然而物體的重量卻是無形的。因此,需將物體重量這一難以直觀感知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觀測、可體驗且能用數值形式表達的成果,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達成學習目標。在主題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起目標物體與其他物品重量的比較關系,并借助想象力和邏輯推理,進一步拓展對更多物品重量的認知。學生持續參與此類活動,其對量度的感知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將得到有效發展。
在等量相等的情況下,“曹沖稱象”所依托的基本原理得以體現。在教學實踐中,要確保學生深入理解基本數量關系,引導他們領會并嘗試應用“總量與各部分之和相等\"這一原理進行邏輯推演。由此,通過創設實際情境開展活動,讓學生獲得具體體驗至關重要。
本研究對100名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問題如下:1.你對“曹沖稱象\"這一歷史故事的掌握程度如何?2.在完成閱讀或觀看相關材料之后,是否還存在其他未解之謎?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該故事有一定的認識。在對35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共有15個問題聚焦于稱象的原理和操作流程,涵蓋了曹沖稱象的理論依據、為何在稱象時要在船邊做標記,以及該方法的優勢等方面。
這表明,盡管學生們對“曹沖稱象”有一定了解,但他們對稱象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解仍顯不足,同時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此類學習以問題為驅動,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積累數學實踐經驗。在“曹沖稱象\"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要聆聽一則故事,更需通過實踐活動深入理解“總量等于分量之和”“等量的等量相等”等基本原理。
(二)通過單元進階層級構建評價標準
課程標準對“曹沖稱象\"這一課題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學生需能夠運用具體材料進行基礎的單位轉換操作,展現出與他人協同工作的能力,設計并執行稱重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拓展度量衡方面的實踐經驗。此外,明確提出了培養數量感知與邏輯推理能力,積累數學實踐活動經驗的目標。依據對學生調研結果的分析和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本主題活動單元的學習目標得以確定:1.精通克、千克、噸等質量單位,并能進行單位之間的轉換;運用“總量等于分量之和\"的原則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具體情境深入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的基本原理。2.與他人共同擬定稱重方案,改進度量技術,積累數學實踐知識。3.搜集整理自古至今的各類稱重工具,用以執行精確的稱重或估算工作,進而增進對度量衡的理解、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依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從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數學素養(涵蓋量感與推理意識)、團隊協作與交流能力以及情感態度這四個維度進行考量。針對這四個維度的變量,進一步細化為三個層次的進階標準,并詳盡地列舉出各層次的具體表現指標,詳見表1。

(三)確定核心議題后規劃學習任務序列
“情境—問題—活動—評估\"構成了跨學科主題活動的結構框架,此框架適用于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題活動。該活動強調以問題為導向,依托“曹沖稱象”的故事,探討“古代如何稱量龐然大物\"這一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磅秤、地秤等現代設備被廣泛應用于大型物體的稱量,使這一任務得以輕松完成。然而,古人在缺乏先進稱重工具的條件下采用了何種方法?又是怎樣實現這一目標的呢?這些問題進一步喚起了學生對古代稱重技術的好奇與深入思考:古代的稱重方法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特定的稱重工具?這一連串的問題激發了學生體驗和探究古代稱重技術的濃厚興趣。
為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可采用古今對比的教學策略。比如,展示大卡車經過電子汽車衡后質量直接顯示的情景,由此提出:“在古代,龐然大物是如何稱量的?”圍繞這一學習自標,共規劃了五個課時,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再現‘曹沖稱象”\"主題活動的核心任務序列詳見表2。

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核心素養的最有效方式是讓他們親身參與實踐,且該實踐需在與現實緊密相連的情境中進行。通過實施\"再現‘曹沖稱象'\"這一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實現素養目標。
三、結語
概言之,“曹沖稱象\"這一數學文化主題活動,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數學故事敘述活動。在參與過程中,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體驗并實踐文
化,最終實現學習數學并能獨立解決問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利瑩瑩.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一—以“生活中的度量衡”主題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35):1-4.
[2]陳家嫦.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小學研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以“為有一灣綠水來\"研學課程為例[J].新教育,2024,13(28):85-88.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