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館IP轉化模式概述
授權經營模式是博物館IP轉化比較常見的方式,博物館把自身擁有的IP授權給企業,借助企業在生產、營銷等方面的優勢,開發文創產品。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建筑、文物等元素為依托開發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一經推出便成為爆款,使故宮既收獲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又能夠以新穎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成功的IP授權需要建立在對文化元素深度解碼的基礎上,通過敘事重構形成情感連接。例如,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宅茲中國一一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以河南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為核心IP設計展覽空間,通過多媒體展現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文化,吸引了大量觀眾,提升了該IP的影響力與文化傳播力。
二、博物館IP轉化現狀
近年來,IP授權市場發展迅速,為博物館IP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雖然博物館IP轉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個別博物館對自身IP蘊含的文化內涵鉆研不夠透徹,在轉化時僅是簡單地復制文物形象,未能將文物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精神展現出來;還有一些地方博物館推出的文創產品只是機械地把館藏文物圖案印制在普通商品上,未能深度解讀文物承載的文化故事,導致消費者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此外,開發體系的不完善也是制約博物館IP轉化的重要因素,從IP策劃、產品設計到生產營銷,整個流程缺乏專業且系統的規劃。例如,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營銷主要通過博物館商店和線上旗艦店,未能充分挖掘社交媒體、電商直播等途徑的潛力,直接限制了IP產品的市場推廣效果。
三、高校陶藝教學的實踐探索與發展成就
(一)課程體系與教學實踐
近年來,高校陶藝教學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實踐環節上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為例,其開設的陶藝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同時強調文化傳承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理論和實踐融合的模式不僅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強調文化傳承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的平臺。在陶藝教學實踐中,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工藝美術設計專業構建了“文物解碼一形態重構一跨界應用”的三階培養模式。以該專業開設的陶藝課程為例,其設置了“多源符號整合設計”專題,要求學生深度解構博物館文物中的文化基因。在這一過程中,某學生創作組以云南省博物館的戰國蛇形青銅器為原型,通過幾何簡化與編織工藝轉譯,將器物造型轉化為模塊化首飾組件,保留鱗片紋樣的秩序美感,引人可旋轉卡扣結構增強佩戴功能性。課題設計通過“實物考古一意象提取一當代轉譯”的完整鏈條,使學生在掌握制壞、釉彩等傳統技藝的同時,完成從文化認知到創新表達的思維躍遷。
(二)“協同創新三螺旋模型”的應用
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印證了亨利·埃茲科維茨和羅伊特·勞德斯多夫提出的三螺旋創新理論,即“政府一產業一大學”的互動關系能夠推動知識的生產、轉化、應用和升級。本研究中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博物館的資源支持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協同,正是該理論在文化領域的典型實踐。相關部門通過政策扶持和資源調配,為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博物館為高校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文化素材,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高校則通過課程設計和實踐教學,將文化創意轉化為實際作品。此外,學生在陶藝課程中的創作也充分展現了博物館文物IP轉化的潛力。將傳統文物的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為博物館IP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三)教學成果與社會影響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高校陶藝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不僅掌握了扎實的陶藝知識和技能,還在創作中展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許多學生的作品在各類展覽和比賽中獲得了認可,進一步提升了高校陶藝教學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高校陶藝教學也為博物館IP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學生在課程中創作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種類,還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提供了創新范例。這種雙向互動既促進了文化傳承,又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協同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能夠滿足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發展需求。博物館固有的傳承方式很難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而高校陶藝教學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協同可以將高校的創新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博物館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從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人新的活力。二是能夠滿足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陶藝教學所培養的學生僅僅掌握陶藝制作的專業技能,很難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博物館IP轉化過程包括文化研究、創意設計以及市場營銷等多個環節,二者的協同合作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博物館IP項目的實踐過程中掌握更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成長為符合市場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二)協同創新的可行性分析
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資源、專業的研究團隊以及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高校陶藝教學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讓學生通過觀察文物的造型、裝飾紋樣以及工藝技法等獲取更多的創作靈感。博物館專業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也能夠在陶藝教學中為高校提供更多理論支撐,比如博物館對古代陶藝工藝的研究成果能夠豐富高校陶藝理論的教學內容。高校則可以通過自身的教學設施和師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博物館進行IP開發,使其文創產品的設計、主題展覽的策劃等呈現出更為創新的現代化特點。
五、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的案例分析
廣州南越王博物院與廣東工業大學的合作是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教學協同創新的典范。南越王博物院積極探索“博物館 + 社會力量”協同模式,與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數字化領域開展合作。博物院豐富的文物資源和研究成果為學生提供了創作素材和理論支撐。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學習,了解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激發了他們對文物研究的濃厚興趣。雙方共同開發“鎮院之寶”“南越祥瑞”等核心文化IP,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外,南越王博物院還首次公開了百張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圖像資源,探討“政策驅動 + 資源開放 + 市場對接”的模式,讓文物“活起來”的路徑更加暢順,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促進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融合發展。
六、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
(一)目標協同機制
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要以目標協同機制的確定為基礎。在人才培養方面,雙方要將培養復合型人才作為重點,確保所培養的人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不僅要全面了解歷史文化和藝術知識,還要掌握專業的陶藝技能。此外,還要確保培養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陶藝制作的推陳出新。在文化傳播方面,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展覽資源和展示平臺,高校則可以利用龐大的師生群體和較強的教育輻射能力實現文化傳播,雙方可以聯合舉辦展覽策劃活動等,展示陶藝文化和博物館IP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也可以通過邀請專家進行文化講座,宣傳專業知識;還可以組織知識競賽活動,吸引更多大眾參與其中,在強化大眾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二)課程融合機制
有效的課程融合是實現博物館IP轉化與高校陶藝教學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高校要將博物館IP的有關內容融入陶藝課程體系,例如:在陶藝史論課程中增加對博物館經典陶藝文物的專題研究,由教師組織學生了解相關背景,挖掘文物的文化內涵,掌握其特有的藝術價值;在實踐課程中,可以設置以博物館IP為主題的創作任務,讓學生圍繞特定的文物及文化元素設計產品,強化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的能力。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可以運用項自式教學法,以博物館IP轉化項目為依托,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項目情境當中,比如帶領學生進行前期的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再引導學生展開具有創新水平的產品設計,最后完成產品的制作和營銷,讓學生在整個產品創作生產和營銷的過程中實現個體能力的強化。
(三)資源共享機制
博物館要充分借助數字化技術,將現有的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以高清圖片或3D建模等形式向高校師生開放共享資源,為其提供教學和學習素材。高校可以組織師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近距離觀察文物,感受文物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也可以邀請有豐富經驗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作為校外指導教師走進學校,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等相關課程,向學生分享文物研究的成果以及IP轉化過程中的經驗。高校陶藝教師要積極參加博物館的文創項目,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為博物館文創設計提供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自己積累的經驗融人后續的課堂教學,確保教學內容更加符合行業發展需求。
(四)實踐合作機制
博物館和高校可以聯合申報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共同對博物館IP進行深度開發。在合作開發以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原型的陶藝文創產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憑借自身的創新思維和掌握的陶藝技能擔任創意設計及產品制作的主體,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依托自身的專業文化素養為項目提供文化研究方面的支持,確保文創產品能夠在展現文化內涵的同時,更符合市場的發展要求。此外,博物館和高校還可以面向社會大眾建立博物館陶藝工作坊,由博物館相關專業人員和高校教師共同授課,組織更多的群體體驗陶藝制作技法,并讓他們感受文化創意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五)評價反饋機制
人才的培養要重點考量學生在陶藝技能上是否取得進步、文化素養是否有所提升、創新能力是否得到發展。文化傳播的效果則可以通過公眾對博物館IP文化的認知度與參與情況進行衡量。此外,還可以通過將文創產品的市場銷量、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考評標準,使創新成果的轉化更加可視化。學生可以總結自己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收獲的體驗,教師可以從教學的角度提出課程設置及教學的優化方向,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實際工作總結出對合作流程以及文化傳播工作的看法,社會大眾可以站在外部角度對整個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文創產品的市場占有情況給予公正的反饋。通過各方的總結和反饋優化合作模式,確保協同合作創新機制能夠不斷完善,從而發揮最大的作用。
總之,通過開放數字資源構建共創生態,使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創作素材,重塑了文化生產的協作模式。將博物館IP內容融入陶藝課程體系,結合項目式教學,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各方反饋,填補研究空白,為文化傳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主要體現在樣本覆蓋范圍有限、案例數量較少等方面。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樣本數量,以獲得更全面的研究結果,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麗云,秦婕.博物館展覽轉化傳播考古成果實踐研究:以崇左市壯族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為例[J].廣西博物館文集,2024(00):72-81.
[2]胡均.考古成果在博物館展覽中的轉化與利用:淮北市博物館“運河·瓷”展覽策展實踐[J].文化月刊,2024(12):74-75.
[3]朱露.博物館藏品資源向學校教學資源轉化的路徑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5):86-89.
作者單位: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