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9-0120-04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5.19.028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FourNew\"constructionreform,China hasput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fortheimplementationofhighereducationandpersonneltraining.Thecross-integrationbetwennewenginering andnewliberalartsaimstocultivatehigh-qualitytalentswhocanadapttotherapiddevelopmentandchangeofsociety.The majoroflandresourcemanagementisacomprehensivedisciplinewiththecrossintegrationofscience,engineeringand management.Asoneofthecorecoursesof the major,landmanagementshouldalsoconformstothereformtrendandexplores amixedteachingmodethatcancultivatescompositetalentswithbothtechnicalandmanagementknowledge,innovativespiritand practicalabiltyBasedonthisthisstudy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blendedteachingoflandmanagement,andputsforward reformmeasuresfromfouraspects,i.e.integrationoftheoryandpractice,innovationofteachingmethods,establishmentof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of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Keywords:land management;mixed teaching;newengineeringandnew liberalarts;teachingreform;landresource management
隨著全球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學科體系和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新工科與新文科的融合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19年4月,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標志著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混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拉開序幕。眾多高校根據國家對于學科交叉融合的倡導,陸續推出了“新文科 + 新工科”的雙學位或聯合學位人才培養項目。新工科與新文科混合式課程教學的核心在于推動文科教育與科技深度融合,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在土地管理學科,如何應對現代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新問題,如何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土地管理學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和主干課程,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土地管理的知識框架與基本研究領域,并運用相關方法分析土地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學習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土地資源的獨特性質、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隨著我國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制度和政策的不斷深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以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
一 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梳理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相關問題是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背景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土地管理學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要具備解決實際土地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土地管理學的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傳統的課程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與實際土地管理活動相結合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也缺乏適當的激勵措施。這種教學模式可能導致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難以建立有效的聯系,使得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
(二) 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土地管理學的教學內容應隨著社會需求、政策法規以及技術發展不斷更新調整。目前,學科課程體系仍以傳統土地管理知識為主,如土地法規、土地登記等基礎知識所占比重較大,對于當下土地數字化管理、智能規劃等前沿領域涉及較少,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行業創新需求脫節。混合式教學要求及時調整課程結構設計和教學流程,以適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確保教學內容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保持平衡,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混合式教學依賴于有效的在線教學平臺,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但目前存在平臺資源更新不及時、互動性不強、部分教師可能缺乏相關的技能和經驗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科發展。
(三)學生學習效果的局限性
目前,大部分課程過于依賴傳統的筆試或單一的考核形式,理論性的課程實習實踐部分缺失或占比很小,考核評價體系著重強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完成度,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展和表現。這可能導致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忽視,也限制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估。在課程監管和反饋方面,混合式教學雖能夠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比例,但缺乏有效的學習過程監管,大部分學生將學習重點僅僅放在完成作業上,任務完成后缺少自我反思和教師反饋。這就需要改革完善考核評價標準,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的作業進度,對學生提交的作業給予及時反饋,優化監督和反饋系統。
(四) 創新能力培養力度不夠
在土地管理學實踐教學環節中,學校與企業、自然資源管理等部門機構的合作緊密性尚有不足,學生在真實土地管理環境中實踐的機會不多,短時間很難體驗土地管理行業的創新實踐,這可能導致其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足。此外,土地資源管理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與就業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結合。隨著市場發展和國家需求的不斷增加,土地管理行業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如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智慧土地管理等領域有新的需求,但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可能對于學生發展沒有完全適配,使得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市場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加之部分學生對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缺乏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動力,使得學生自身能力和就業環境不能有效匹配。可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復合型人才顯得格外重要。
二 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背景下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土地管理學的交叉性和綜合性
土地管理學是一門高度交叉性和綜合性的學科,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技術科學的多個領域[]。首先,土地管理學結合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既具備自然資源的屬性,又與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土地管理不僅關注土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特性,還需考慮土地的社會功能、經濟價值以及法律制度的影響。其次,土地管理學與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領域有著密切的交叉,現代技術如遙感、GIS、大數據等廣泛應用于土地資源的監測、分析與決策支持,這使得土地管理具有更高的精準度和科學性。在綜合性方面,土地管理學需要從多個學科領域融合和整合不同的知識和方法,其涉及的領域包括土地資源規劃與利用、土地政策與法律、城市與區域規劃、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等。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難以全面滿足學科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土地資源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下,土地管理學的教學需要更加強調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培養。
(二)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對教育模式的影響
新工科和新文科的融合為土地管理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新工科背景下,強調科技創新與工程實踐,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新文科則更注重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與廣度,強調理論基礎與文化素養的提升。土地管理學正是這兩者融合的典型領域,如何將其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需要創新的教學方法。此外,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支持教師之間資源共享,教師們可以根據自已研究領域和專長進行教學分工,共享教學材料,根據學科發展進行相應調整,促進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教師通過參與混合式教學,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和教學能力提升。通過相關專題經驗分享,不斷完善土地管理學課程配置,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提高隊伍配置效率。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更好地整合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方法,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有機結合,具有顯著的優勢2。首先,它能夠靈活整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同時,依然享受課堂互動與教師指導。這種靈活性不僅提高了學習的便捷性,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節奏和興趣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安排。其次,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度學習,在線平臺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如視頻、討論區、測試等),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動力。同時,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互動式教學和思辨性討論,在線部分則可以用于鞏固知識、進行反復練習和自測,促進學習成果的內化。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困惑,從而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新文科與新工科融合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強調傳統文科和現代科技知識的融合,通過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分析案例的創新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加多元的知識體系中學習和成長,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從而更好適應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需求。
(四)有利于整合院-校-企-基地全方位多層次資源,提升專業知名度
土地管理學課程改革通過與企業合作,能夠實現課程內容與土地管理行業需求及技術進步的同步更新,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13]。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參與課程設計,提供實際案例和項目,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學生則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習和實訓,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此外,與研究機構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地考察和研究機會,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引入先進的土地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還可以提升本專業的國際化水平。總之,在土地管理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過程中,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學模式能夠系統地將人才、科技和教育有機結合,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14。
三 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背景下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舉措
(一)構建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教學體系
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在當下教育領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應積極融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理念,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將跨學科知識融人土地管理學課程體系。首先,理論教學應結合現代土地資源管理的前沿知識,融入地理信息科學、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更新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論內容,提升學生對土地利用、土地政策、土地規劃等方面的綜合理解。同時,要引入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跨學科的理論,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分析土地管理中的復雜問題,特別是在政策、法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礎上,實踐教學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案例分析、模擬實驗、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例如,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土地信息采集、數據分析與處理,讓學生在真實的土地資源管理項目中,親身體驗從數據采集到決策支持的全過程。此外,推動產學研合作,組織學生參與行業項目、政府調研、社會實踐等,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課堂討論和跨學科合作項自也應成為常態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在面對復雜土地管理問題時,運用跨學科知識和創新思維來尋找解決方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確保其能夠適應未來土地管理領域的多樣化需求。
(二)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方法
在新工科與新文科融合的背景下,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應構建創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首先,線上部分應依托學習管理系統和在線平臺,提供系統化的理論課程、互動講座和多媒體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進度自主學習。這部分內容包括土地資源管理的基礎理論、土地規劃、政策法規等,學生通過視頻講解、電子教材、在線測評等形式進行自學,并利用在線論壇與同學和教師進行討論,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通過在線自測和評估,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進而為課堂教學提供數據支持。線下課堂則側重于實踐性和互動性,采用問題導向學習、案例分析、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分析真實的土地管理案例,結合政策、技術和法律等多方面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討論與方案設計,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土地信息技術,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項目、數據分析和模擬實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課堂外的實地考察、行業專家講座等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土地管理的實際應用,提升其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建立全面科學的課程考核與反饋機制
學習效果和主動學習能力離不開教學評價的推動作用。首先,課程考核應采取多元化的評估方式,突破傳統單一的期末考試模式,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具體來說,除了期末考試外,平時作業、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小組合作項目和實踐成果等也應納入考核范疇。通過綜合評估學生在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其次,考核內容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的考察。在考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尤其是在土地政策、土地規劃、環境保護和土地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項目報告、數據分析、土地規劃設計等任務型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鍛煉其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反饋機制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通過線上平臺、課堂互動和個別輔導等多種形式,及時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反饋,指出其優點與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學生也應參與到反饋過程中,可以通過匿名問卷、在線討論等形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形成良好的互動反饋機制。這樣的考核與反饋機制不僅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也能為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教學改進意見,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學科平臺建設
土地管理行業在社會可競爭性需要通過人才創新能力來體現。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應通過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科平臺建設,促進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首先,課程設計應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展開,尤其是在土地資源管理的實際應用中,鼓勵學生思考如何結合新興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GIS等)解決傳統土地管理中的難題。例如,通過設置創新性項自和問題導向的案例分析,激發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理論工具,設計創新的土地管理方案。同時,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通過競賽、創新實驗等方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推動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實現創新突破。其次,學科平臺建設是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依托現有的相關學科優勢,構建跨學科合作的平臺,推動學科間的深度融合。在此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土地管理技術和政策,還能夠參與到多學科的科研項目、行業實習與社會實踐中,增強其綜合應用能力。通過搭建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平臺,鼓勵學生在團隊合作和跨領域的合作中激發創新思維,形成跨學科的綜合解決方案。此外,教師應積極推動學術交流與學科合作,定期組織專題研討會、創新論壇和課題研究,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其創新能力。
四 結束語
新工科與新文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推動土地管理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不僅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靈活的課程設計和全面的評價體系,混合式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適應現代土地管理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未來,應持續關注土地管理領域的新問題、新動態、新領域,加強跨學科融合,將工程技術、人文社科等多領域知識有機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混合式教學將在更多學科中得到推廣與應用,為教育改革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震方,黃睿,侯國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類專業本科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J].旅游學刊,2020,35(10):83-95.
[2]湯勃,孔建益,曾良才,等.“互聯網 + \"混合式教學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3):90-99,117-118.
[3]王思硯,李燦.新形勢下資源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一以土地管理學課程為例[J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0):222-225.
[4]徐楓,王占岐,朱江洪.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探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4):92-97.
[5]劉祝環,萬瑩.高校思政課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的提升研究[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4,45(5):99-103.
[6]王峰,張芳,俞亞娟.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新形態大學數學教材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30):91-95.
[7]孔雪松,劉耀林,王靜.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雙層驅動與改革路徑[J].中國地質教育,2019,28(2):11-15.
[8]謝臻,林小睿.新農科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24(1):65-73.
[9]董凱,王永卿,張利國,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2024(3):60-62.
[10]呂曉,彭文龍,鞏曉曦,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自然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24(1):1-4.
[11]范勝龍,宋羽,邱龍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8(12):31-35.
[12]楊剩富,胡守庚,王占岐,等.土地整治工程專業建設路徑探究——基于15所開設院校對比[J].高等農業教育,2023(2):63-68.
[13]張建,公云龍,李效順.新文科建設下人文社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困境與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7):94-96,165.
[14]彭建超.新文科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法與應用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43(3):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