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方向及目標,那怎樣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雙贏\"呢?怎樣才能做到“守正創新、穩中求進”,做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教學工作呢?這就要從學校這個主陣地抓起,從追求教學的高效做起,從課后“雙減”政策的切實落實入手。
一、學習新課標,明確目標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語文教學目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教材、階段目標、長遠目標、核心素養、價值取向等都有了不同程度改變。因此,教師應在施教之前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領悟和明確新課標新在哪里。
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只有這樣,才能明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從而樹立“大語文”觀,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等。
其次,學習和明確三個學段的不同目標,把握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及層次要求。教師只有明確自己所處學段的具體目標是什么,才能明確自己在相應學段的\"大循環\"教學中應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
最后,認真研讀和細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只有做好了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學期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等才能更加明朗。
教師學好學透了新課標,無論在哪個學段、哪個學年、哪個學期,在教學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這不僅能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還能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思維能力等。以上這些對教師承擔好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過渡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尤為重要。為此,教師要徹底改變那種\"就書教書”“應試教育\"等靜止的、僵化的教學模式。
二、深入鉆研教材,全面吃透學情
當下教師的備課質量是良莠不齊的,許多教師備課時常常是“拿來主義”,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照搬照抄備課內容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導致一些課堂看似內容飽滿、花樣繁多、理念先進,實則收效甚微。這種現狀一定要改觀,換句話說就是,要牢牢抓好“守正創新”里的“守正”。
(一)深入鉆研教材
教師在明確本學段、本學年、本學期課標的內容之后,接下來就要深入鉆研自己當下所教的教材內容了,進而備好每一節課。而要想備好每一節課,就要從深入鉆研教材做起,清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的是什么,還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只有這樣的提前預設,才能更好地將課堂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在課堂中形成合力,進而駕馭好課堂,使德育目標和智育目標在師生互動中得到落實,保住課堂,保住主陣地,達到讓學生“一課一得”的良好效果。
(二)全面吃透學情
吃透學情往往被很多教師所忽視。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因而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考慮好怎樣做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在這條主線之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保證大多數學生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同時還應采用分層教學,即為每個學生制訂合適的發展目標,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收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吃透學情。首先要了解全班學生上課前的基本情況,其次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幾個大的類別層次,最后為學生設計相適應的目標及問題。教師只有結合學情做到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定位才會更加準確。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進而實現對學生層次的轉化。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教師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吃透學情的前提下,才能備出一堂精準的課,并在“守正\"的基礎上逐漸做到\"創新”。
三、依據目標要求,實施有效教學
教師在精準備課之后,就是如何實現課堂目標了。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創新的發源地,更是新課標能否實現的重要一環。
(一)依據目標要求,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
為了做好學生的\"減負”工作,教師一定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加高效起來,使學生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而要實現這些,就必須抓好學生的預習。
教師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既要能使學生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又要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布置預習任務,學生采用什么樣的預習方式,如何使學生的預習更有效果,是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一定要拋開比較繁復的、記憶性的知識內容,要盡力找出一條具體且操作性強的方式指導學生的預習。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整合和汲取相關知識點,指導學生有目標地預習。語文預習一般包括生字新詞的學習、閱讀文本的感知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向學生提出需要預習的內容,并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預習方法。教師在教給學生方法后一定要學會適當放手,比如生字新詞預習,因為初中的學生已經具備完成此項的能力,因而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這一方面的預習任務。
教師要重點督促學生在預習中落實\"三讀”。“一讀\"是正確朗讀,“二讀”是感知文義和提煉文本的主要內容,“三讀”是圈點批注,去疑存疑,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從第一節課的預習指導時就要給學生進行具體展示,并提出要求和給出明確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也就形成了。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為之后的自主參與、合作探究打下基礎。對教師而言,可以通過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發現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地對教案進行調整,明確閱讀教學的難易之處,提煉出精講內容,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依據目標要求,設計靈活高效的課堂活動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的主陣地。課堂是否效果顯著,與課堂上師生的雙邊互動是否科學得當有著密切的關系。
1.課堂活動要活而不亂
課堂活動過程雖是千變萬化的,但教師在精準備課時已有許多預設,無論怎么變化,教師都要駕馭好課堂,做到靈活處理突發情況。當學生的學習偏離課堂主題時,教師的課堂指導應展現出適時且合理的引導性,將學生的思維引回到課堂主題;當學生的思路阻塞處于瓶頸狀態時,教師應本著“不憤不啟,不排不發\"的原則,展現指導的啟發性,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入;當學生的理解不全面或出現錯誤時,教師的指導應展現出激勵性,發現學生的可取處、閃光點后及時反饋,最大程度地保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努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處和改進點、發展途徑和前行方向等。
2.課堂必須設置高質量的反饋訓練環節
教師在做到“課課清”的基礎上,可以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知識反饋訓練,以便更精準地掌握學情,為后續針對性地教學和輔導打下基礎。因此,這一環節要緊扣授課重點、難點,同時結合平時這一方面的“考點\"進行精心設計,設計的習題要具體化、層次化、明確化,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促使學生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整合和篩選,在提升學生各項能力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更直觀和及時地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
3.對課堂活動進行系統性總結
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呈現為一個波浪形,在下課前的7一10分鐘時學生的注意力逐漸趨于衰退,特別是一節課的重、難點突破以后,學生往往感到可以放松一下了。此時,教師若不及時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性總結,會造成虎頭蛇尾的結果,即僅僅達到了讓學生“學會了”,沒有達到讓學生“會學了”的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必須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即能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歸類整理,真正做到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最終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雙提升。
四、根據分層目標,精準布置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鞏固與拓展,從能力上來說是一種提升與發展,是各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作業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尤為重要,它既有助于學生強化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有助于訓練和提升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折不扣地落實\"雙減”政策,讓學生每天回家不打疲勞戰,每周有雙休,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積極打造高質量課堂,還要設計出高質量的作業。
課后作業要做到真正“減負”,就要做好作業的分層。針對新課標的分層目標,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情進行具體分析和分類,然后再把作業進行層次劃分,并精準對應,最后按計劃分層布置作業。這樣一來,既減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負擔,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時間久了,班上那些不完成作業的、不會做的、抄襲答案的學生會由以前的“惡性循環\"進入“良性循環”。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作業,會在心理上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其更加主動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當然,隨著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也會得到很好培養。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以上是筆者對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的點滴反思,僅供同仁參考。
作者單位陜西省武功縣5702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