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傳統影視作品中申公豹的身份認知
如果說2015年的《大圣歸來》讓國人大喊“國漫崛起了”,那么在2025春節檔上映的《哪吒2》則標志了中國動畫電影正在走向高峰。十年期間,中國動畫電影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交融中不斷突破創新,“哪吒”兩部系列電影的問世,憑借其精湛的視覺效果、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復雜的角色塑造,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與討論。影片不僅重新詮釋了經典神話故事,更通過角色的現代性解構與重構,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充滿張力的道德與情感世界。在這一背景下,申公豹作為影片中的核心“反派”角色,其形象塑造尤為引人注目。他既非傳統意義上的純粹惡人,也非簡單的道德對立面,而是在“魔”與“道”的邊界上游走,展現出復雜的人性層次與情感深度。影片改編中,申公豹的形象打破了傳統反派角色的單一化設定,通過對其內心矛盾、情感掙扎和命運悲劇的細膩刻畫,賦予了角色更多的現代性與人性化特質。他的野心與脆弱、智慧與偏執、情義與自私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既令人憎惡又引人同情的復雜形象。這種角色塑造不僅豐富了影片的敘事層次,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在“魔”與“道”的對立中,個體的選擇與命運究竟由何決定?
作為中國古典神話《封神演義》中的重要角色,申公豹的形象在傳統影視作品中經歷了多次演繹與重構。在傳統影視作品中,申公豹作為《封神演義》中的反派角色,通常被描繪為心狠手辣、陰險狡詐的存在。他出身妖族,是商朝的國師,是輔佐紂王作惡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眾多改編的動畫作品中,申公豹被塑造為正義的敵人,具有很強的反派特質。在這些作品里,申公豹經常以表面忠誠的形象出現,暗地里卻設下了重重陷阱,通過各種陰謀來與姜子牙、哪吒等正面人物對抗。他的野心不僅僅在于想要摧毀周圍的“正義力量”,還渴望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心態讓他在觀眾眼中成為典型的反派角色[。例如,在《哪吒傳奇》這類經典的卡通作品中,申公豹的形象幾乎沒有復雜性,完全是一個冷血、狡猾、帶有惡習的反派人物。觀眾通過他的言行,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對哪吒以及其他英雄人物的敵意。在這部作品中,申公豹與姜子牙的對抗,和哪吒的成長幾乎是全劇中的主要沖突線。申公豹通過一系列卑鄙手段對抗哪吒,甚至試圖串通和控制其他的神仙和凡人,制造混亂,破壞整個神話世界的秩序。面對申公豹的種種行為,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強烈的反感情感,而這也是傳統影視中申公豹形象的一個常見特點一一他道德敗壞,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可以為他正面辯解的理由。無論是作為正派的直接對抗者,還是作為主角成長過程中的重大阻力,申公豹的角色幾乎總是呈現出一種“純粹的惡”的形象。

同樣,在其他一些較早的影視改編版本中,申公豹的形象依舊沒有顯現出太多的內心掙扎和矛盾沖突。他是那種典型的奸詐、陰險且毫無底線的“惡人”,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服務于“權力欲望”的追求,缺乏對于自已行為的反思和內心的掙扎。申公豹基本上被塑造成一個沒有任何悔意、僅僅追求個人利益的反派人物。他通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法術去搗亂正義力量的計劃,甚至不惜傷害無辜的百姓和其他神仙,只為了一己私利。不過,在一些后來的影視作品中,申公豹的形象有所豐富,開始展現出一些人性的復雜性。例如,在一些較新的《封神演義》改編作品中,申公豹的角色逐漸有了更多的背景設定和動機探討。他不再是單純的“惡人”,而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個性和內心世界的復雜人物。雖然他依然與姜子牙、哪吒等正面角色對抗,但他對權力的渴望不再是單純地為了滿足個人私欲,而是源于他對命運的不滿和對自己歷史地位的掙扎。同樣,近年來的一些影視劇對申公豹的刻畫也在逐漸淡化他作為“壞人”的特質,更多地突出了他復雜的動機和深層的情感。他與紂王和妲己的關系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權力合作,而是充滿了深刻的心理博弈和權力斗爭。這使得申公豹不再是一個僅僅為了自己的野心而不擇手段的人物,而是一個復雜的、在環境壓力下做出反叛選擇的人物。這些現代化的改編,無論是在電影還是電視劇中,都使申公豹這一經典反派角色逐漸獲得了更多層次的塑造。從傳統的“冷酷反派”到如今的“人性化反派”,申公豹的形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使申公豹的形象更符合當代觀眾對人物深度的需求,也使得他在故事中的作用更加豐富和多元。
二、改編中的情感共鳴與心理深度
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改編中,申公豹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不同于以往的影視劇中的反派形象。在人物塑造上,為了增強喜劇效果,導演為申公豹賦予了口吃的特征,也深挖了角色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對命運安排的反抗情緒,這無疑強化了觀感效果。在這一版本的改編中,申公豹身為妖族出身的元始天尊弟子,在仙門中因“先天標簽”遭受輕視與排擠,成為仙界邊緣人。這映射了現實中“寒門難出貴子”“小鎮做題家”等因出身背景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遭遇不公平對待的現象,讓有類似經歷的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對申公豹的命運感同身受。他勤奮自律,耗費百年光陰打工積攢修仙資源,卻始終因出身不被認可,努力與回報嚴重失衡。這精準擊中當代職場人、學術圈青年學者等群體的痛點,他們在工作、學術研究中拼命努力,卻常因各種因素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與獎勵,從而引發對社會公平與個人奮斗價值的反思。申公豹面對命運不公奮起反抗,雖手段有時偏激,但對自由與公平的渴望與觀眾內心追求相契合。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逆天改命”故事呼應,當代社會人們同樣面臨諸多壓力與不公,申公豹的抗爭能夠激發觀眾內心的抗爭意識,產生強烈共鳴。申公豹背負著家族光宗耀祖的期望,為不讓家人失望,獨自隱藏在仙界的苦難,默默承受壓力。這與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為了家庭在異鄉拼搏,“報喜不報憂”,在家庭與個人夢想間艱難抉擇的情況高度重合,讓觀眾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壓力,產生情感共鳴。

與此同時,這樣的改編也增強了觀眾與之產生共鳴的心理。身份認同的缺失與扭曲讓作為豹妖出身的申公豹始終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無法獲得師尊認可,情感需求被忽視。長期的打壓使他將“證明自己”作為人生目標,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導致自我價值扭曲,展現出其內心從渴望認同到走向極端的心理過程。他具有善惡交織的復雜人性:影片中的申公豹不再是單純反派,他既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如盜取靈珠,利用天尊對魔丸下天劫的當天讓敖丙拯救陳塘關從而建功立業,救出龍族,同時會在重塑哪吒肉身的時刻想要銷毀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在關鍵時刻會有對正義的一絲堅守,挺身而出幫助李靖夫婦化解危機。這種善惡交織的刻畫,使他的形象真實可信,體現了人性的復雜。申公豹的每一次“作惡”背后都是對認可的極度渴望,這種渴望讓他變得偏執。但他始終是個“局外人”,仙界和人間都無他容身之地,孤獨使他對世界充滿敵意,最終走向悲劇結局,其無法逃脫的宿命感,讓觀眾對他又恨又憐,也引發了對人性與命運的深入思考。“人心自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是電影第一部的主題,這句話也是出自申公豹的口中,當人們時隔五年快忘了這句話時,又在第二部中被這句話狠狠砸中眉心,原來我們也成了申公豹口中的“那些人”,這一瞬間次元壁的破裂讓整個影院的人都為之一震,原來每一個人心中的成見都是一座大山,都會按照固定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三、反派的“爽點”與角色吸引力
在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中,反派堪稱靈魂般的存在,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正面人物。正面人物如同故事的堅實骨架,撐起整個敘事的架構,賦予故事以核心價值與方向,是故事得以立足的根本[2]。而反派則像是一面精心雕琢的多棱鏡,看似與正面人物背道而馳,卻在無形中讓正面人物的形象愈發立體、鮮活。這種正邪對立的結構,恰似巴赫金提出的“狂歡性”理論中“顛覆與平等”的辯證關系反派以破壞秩序的姿態登場,暫時懸置了故事世界的常規邏輯,卻在對抗中與正面人物形成深刻的對話關系。正如狂歡文化通過笑聲消解權威卻重建多元對話,優秀的反派并非簡單的惡之化身,而是通過復雜的動機與行為,打破敘事的單一性,在對抗中與正面人物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張力的意義空間。這種正邪之間的激烈碰撞,既是對主流價值的挑戰性映照,又通過黑暗的鋪陳讓光明更具穿透力,最終使作品獲得超越二元對立的藝術深度。更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張力與深度,牢牢抓住觀眾的心[3]。
隨著時代的變遷,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漸從傳統的單一善惡二元對立,轉向更加復雜化、多維度的表現。這種變化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影視創作理念的成熟以及市場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在中國早期的影視作品中,尤其在動畫創作方面,人物形象通常會表現出明顯的善惡分明的特點,反派角色往往欲作惡而作惡,這種設定雖然簡單易理解,但缺乏對復雜人性的探索,人物形象常見于紙張,單一化的情感表達讓觀眾感受不到媒介的情感共鳴[。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影視創作的逐漸成熟,再加上影視作品本身的商品屬性,傳統創作模式失去了效力。觀眾的需求轉向那些融合多重矛盾特質、具備強烈狂歡性的人物形象。這種傾向促使影視作品中的神話敘事逐漸解構,原本嚴肅的內容被消解并融入更多喜劇元素[5。反派角色不再是單純為了作惡而作惡,其帶給觀眾的情感也不再局限于恐懼和厭惡。例如,在《哪吒傳奇》中,申公豹雖然有著明顯的惡行,但因屢屢失敗而展現出喜劇色彩;而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申公豹的口吃、貓科行為等更加突出了其喜劇性。反派人物,其中有一類看似悖逆不馴,為人做事似乎也和正派人物相反,但現今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社會,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邊緣人物的內核。兩者都像是一種現代啟示錄,有不同形象、邏輯、結構卻發揮著相同的功能:映射現代人群。如此便具備了除影片內部凸顯主題、推動發展功能以外的現實價值。
四、申公豹形象的解構與重構與觀眾審美的契合
解構并非對人物形象與性格的簡單拆解,其核心意義在于解構之后所進行的重建工作[。在當今時代,人物塑造需深度融入契合當下時代語境的價值表達,這是賦予影視作品現代精神內核的關鍵所在。在這樣一個趨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神話敘事逐漸解構,傳統的先鋒性逐漸被喜劇、幽默和狂歡所取代。過去那種純粹、道德化的善惡觀被打破,角色們擁有了更多人性化的特征,層次變得更加豐富。在原著《封神演義》中,幾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與這部動畫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出入。原著中的哪吒也不再是靈珠子轉世,生來就帶著神圣使命,在這部動畫電影里,哪吒成為魔丸,性格中既帶有對命運不公的憤怒反抗,又有著渴望被認可的脆弱與孤獨。李靖也不再是那個只知恪守規矩的刻板之人,而是一個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無奈,在親情和大義之間艱難地平衡的復雜形象。而申公豹的形象除了在人物背景和性格上被塑造得更豐滿的同時,更是充滿了喜劇性元素,比如他的口吃和貓科動物般的行為,這些特征無疑強化了角色的滑稽性與搞笑感,通過對這些“反派”角色的重新解構,電影正面讓觀眾看到了“壞人”的幽默與悲劇,也打破了傳統神話敘述中黑白分明的觀念,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化,而是呈現出更多的灰色地帶和復雜的人性[8。這種人物形象的巨大轉變,使得中國神話敘事不再是簡單的線性結構,不再是善惡分明的直白表述。
觀眾對申公豹這一角色的喜愛和情感投入,也直接影響了電影制作方對角色故事線的重構。導演表示,在最初的創作計劃中,并不打算在第二部中對申公豹這一角色進行深度延伸。然而在第一部上映后,申公豹這一角色的受歡迎程度超出了預期,尤其是觀眾對這種反派形象中的幽默、悲劇和復雜性的認同,讓創作者認識到,繼續拓展這一角色的情感層次,不僅能豐富影片的敘事,也能更好地滿足市場對人物深度的需求,于是在第二部中加入了申正道和申小豹的角色。觀眾在這些充滿喜劇、幽默和狂歡元素的改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矛盾、掙扎與希望,感受到了神話角色與現實人性的緊密連接。動畫創作者們在這種趨勢下,不斷挖掘神話故事的新內涵,將傳統神話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情感需求相融合,創造出了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神話世界,讓古老的神話故事在新時代以全新的姿態煥發生機,也讓觀眾對神話敘事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
五、結語
解構與重構使得影視作品的創作不斷進發新意,呈現出多元性和異質性的面貌。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申公豹的形象在“魔”與“道”的交織中完成了深刻的解構與重構。從傳統影視作品中單一的“純粹之惡”,到如今具有復雜情感、深層心理沖突和強烈人性色彩的現代反派,這種轉變不僅豐富了影片的敘事層次,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傳統神話敘事的刻板印象,賦予古老神話以現代生命力。申公豹形象中所蘊含的對命運的抗爭、對認可的渴望、善惡交織的人性掙扎,深深觸動了當代觀眾的內心,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與深刻的人性思考。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希望能看到更多像申公豹這樣突破傳統、富有深度和魅力的角色誕生,進一步推動中國動畫電影在全球文化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讓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更加多元、豐富的形式走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白薇.淺論申公豹的角色意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4—15.
[2]馬亞楠,王雪珺.現代語境下反派角色的反傳統命運悲劇- 1“刻板成見”下的申公豹[J].新聞研究導刊,2021(10):189-191.
[3]裴幸子.從巴赫金“狂歡化”理論視角看網絡文學[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66-69.
[4]余媛媛.正反派角色塑造與人物敘述空間爭奪[J].新世紀劇壇,2024(1):44-49.
[5]陳曉萌,陳一愚·國產動畫電影對傳統文化的二次元重構[J]電影藝術,2016(6):21-25.
[6]李永紅.影視作品中反派人物的藝術價值[J].新聞研究導刊,2020(8):100-101.
[7]肖偉勝.德里達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與后結構主義的衍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8):163-171.
[8]周巧雯.解構主義視域下的申公豹影視形象分析[J].藝術評鑒,2023(5):125-128.
作者簡介:張梓羽,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文化與藝術創意。
編輯:王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