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當曾華斌在西南大學思政教育專業的課堂上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他的人生軌跡已然與教育的光輝緊緊相連。這個從贛東山區走出的青年,正用生命詮釋著普羅米修斯般的教育情懷。
曾華斌畢業于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現在江西省臨川第二中學(以下簡稱臨川二中)任教。十載從教路,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激勵著廣大師生在逆境中奮勇前行,他在《江西教育》《教師博覽》等雜志刊發多篇文章,被評為撫州市骨干教師、撫州市信息化教學應用帶頭人、撫州市高中政治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參加2023年江西省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獲一等獎。他主持的教學成果《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中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與育人模式的構建和實踐》入選2024年江西省教學成果獎青年培育項目。
臨川二中黨委書記、校 長黃文龍說:“曾華斌結合自 身成長經歷,立足思政崗位, 善用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 本任務,展現著一位思政課教師的使命與擔當。”
寒門學子的追光之旅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三尺講臺上的光之使者
心里有光亮,人生就有光芒。
貧窮讓年少的曾華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念下去,用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2007年9月,曾華斌考上了東鄉的重點高中。在縣城讀書的這段時間,由于沒有錢租房子,他只能輾轉寄宿在各親戚家。
曾華斌告訴記者,他出生于撫州市東鄉區的一個偏遠山區,2001年,他爸因病去世,那年他僅11歲。為了生活,母親外出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
2015年大學畢業之后,他回到撫州,投身家鄉教育事業。
曾華斌如愿以償簽約了臨川二中。他現在仍清楚地記得,當確定能回到家鄉任教的那一刻,他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不自覺地歡呼了起來。
2011年,曾華斌被錄取成為西南大學公費師范生。“公費師范生除了學費全免,每個月還有生活補貼,正因如此,我才得以繼續追求自己的教育夢想。”曾華斌說。
初中時,曾華斌寄宿在學校,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只能自己帶著米和奶奶炒好的腌菜到學校,腌菜一吃就是一個星期,有時天氣稍微熱點,腌菜就會發霉,他也只能將就著吃。
剛參加工作時,盡管沒什么工作經驗,但作為一個農村走出來的窮小子,曾華斌深知知識、教育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己所能把學生教好,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用知識改變命運。
同時,曾華斌還獲得了江西省貧困家庭學生高考人學政府資助金5000元。他用這筆錢買了人生的第一臺電腦,也就是這臺電腦,成為他叩開教育信息化大門的密鑰,讓他有機會在大學期間掌握一系列教育教學技能,為他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14歲的曾華斌常常拿著飯盒就著發霉的腌菜在宿舍走廊上吃,看著其他同學吃著學校食堂香噴噴的新鮮菜,凜冽的山風裹挾著菜的清香,他心里的苦只能往肚里咽。父親病故后,這個單親家庭的少年在課桌與農田間輾轉,用皴裂的雙手與命運抗爭。
為了能了解每個學生的想法,曾華斌組織學生開展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班集體和班主任的看法。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找這些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也分享自己的觀點,平易近人的帶班風格讓他深受學生喜愛。
這一路走來,曾華斌深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也深知教育對個人終身發展的偉大意義。從此,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立志終身從教,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矢志不渝。
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曾華斌就幫爺爺奶奶干農活。“凌晨四點的星光見過我扛稻谷的身影,盛夏午后的烈日親吻過我黑的脊梁。\"如今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曾華斌,總愛用詩意的語言講述那些浸透汗水的歲月。
“作為任課老師,曾老師幽默風趣,親近學生;作為班主任,曾老師溫暖貼心,平等對待每名學生。\"臨川二中高一(27)班學生趙雅麒說,她記得一次課后忘記帶飯卡,是曾華斌自己掏錢請她吃飯。
這樣堅持了整整兩年,小堯被曾華斌的關心與愛護所感動。漸漸地,小堯在班上結交了一些性格比較開朗的同學,她自己也變得樂觀活潑。
為了幫助小魏變得更加積極向上,曾華斌給小魏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在信中他介紹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告訴小魏要重新振作。畢業離別后,小魏給曾華斌寫了一段話表示感謝,謝謝曾華斌陪伴他度過了充實而愉快的初中生活。
曾華斌說,學生小魏初一剛來時,沉默寡言,開學后不久就因為在校園超市里偷東西被發現了。
曾華斌帶的第一屆學生中有名女生叫小堯,她情緒激動時就拿小刀傷害自己。為了探究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曾華斌不斷地找她談心交流,鼓勵她大膽敞開心扉,并要求班上的學生多尊重、關心她。
在擔任初中班主任的這六年時間里,由于勞累過度,年紀輕輕的曾華斌就飽受脫發困擾。他經常自我調侃道:“我變禿了,但更變強了。”
曾華斌把小魏叫到辦公室,沒有第一時間責怪小魏,而是耐心地詢問原因,并了解小魏的家庭情況。通過詢問才得知,小魏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告訴小魏:“今天這個事到此為止,我不會和任何人說,但是必須保證以后不能再去偷東西。如果你以后真的特別想吃什么了,你和老師說,我請你吃。”
一開始,收效甚微,但曾華斌沒有放棄,仍像往常一樣,時刻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用愛與包容去溫暖她,就
發量的變化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曾經那個面對人群而不知所措的初生牛犢,正變得沉穩成熟。
云端筑夢的開拓者
心懷熱愛,摯夢而行。
曾華斌是教育的受益者,現在成了教育的踐行者。作為沐浴著黨的陽光成長起來的思政課教師,他覺得自己應該用情懷打動學生,用理論啟發學生,用實踐帶動學生,發揮好思政課的育人價值。
“曾華斌堅持常態化分享中學思政教研成果,服務廣大師生,并以公眾號作為平臺,發揮專業優勢。他運用學科知識,結合黨的方針政策,對各類時政熱點進行專業化解讀,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同事肖僧河說,在黨的二十大閉幕之后,曾華斌和備課組老師根據相關素材,及時做好專題課件,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其中有的單篇閱讀量過萬。
“每粒種子都值得被陽光親吻。\"2023年,曾華斌出版了個人專著《逆風飛翔:一名青年教師的成長之路》。書中不僅記錄著這名農家子弟的蝶變軌跡,更凝結著新時代思政教育者的思考。
在課堂上,他現身說法,給學生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宣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勉勵學生要勇毅向前,不負時代;在課堂外,他和學生亦師亦友,讓他們感受到一名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之余,他潛心研究教育教學,將主旋律影視劇融入思政課,推廣“一例到底”的教學方法,致力于思政課的守正創新。
曾華斌創辦的“我的精神家園”公眾號在高峰時,每天閱讀量平均在0.8萬—1萬,月閱讀量超過26萬,年閱讀量超過200萬。
暮春時節的撫河之濱,曾華斌帶著學生們誦讀《少年中國說》。粼粼波光中,那個曾經在稻田里仰望星空的少年,已然成長為點亮無數心靈的教育燃燈者。
獨行快,眾行遠。為了更好促進思政專業發展,曾華斌通過公眾號在全國范圍內選拔16名初高中思政課教師,組建了一個思政備課教研團隊;還建了14個思政教育教研微信群,合計人數超過6000人,每天大家一起在群內討論交流如何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價值。
隨著自媒體的流行,曾華斌意識到互聯網將是意識形態斗爭的新陣地、新戰場,作為思政課教師,他不應該局限于在課堂上傳播黨和國家的“好聲音”,也應該積極利用自媒體平臺傳播黨和國家的“好聲音”。
擁一顆初心,得一生芳華。作為思政課教師的曾華斌,他相信光,也成為光,更散發著光。這或許就是光的魔力一—它從苦難中淬煉,在奉獻中升華,最終化作漫天星河,照亮時代的教育蒼穹。 ?
2016年,曾華斌主動申請創辦了思政教研公眾號“我的精神家園”,致力于分享精品原創思政課件和主題課件
截至目前,曾華斌通過公眾號已累計分享思政和德育課件400多個,他的公眾號在全國有超過18萬人關注,現已成為中學思政課領域關注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公眾號之一。同時,他的教學設計也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同行們的認可和肯定,進一步促進了思政學科發展,提高了思政課教師的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