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與德育、智育等協同融合。在農村地區,學生與土地和鄉土文化聯系緊密,具備豐富的勞動實踐基礎。如果能夠科學、系統地將地域文化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將其轉化為有組織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更有助于在勞動過程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因此,農村小學可積極探索如何依托地域文化開發以勞動為基礎的校本課程,通過勞動教育實現以勞樹德的目標。
一、確定課程方向與內容
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農村小學應以學生的生活需求和價值觀為指引,并依托地域文化,科學規劃課程。這樣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不僅能緊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能凸顯地域文化特色,進而有效實現以勞樹德的目標。
(一)以生活需求和價值觀為導向,確定課程方向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教育應首先滿足學生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再逐步促進其在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農村小學勞動校本課程的開發應深度挖掘學生實際生活需求,構建切合實際、富有特色的課程。通過這樣的課程,引導學生體悟正確的價值觀,在勞動中實現德育目標。
以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學校”)為例,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生總數的 58% 。由于其家庭背景及家長工作性質,這部分學生常需在放學后獨立準備晚餐。調研數據顯示, 64% 的家長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烹飪技能,提升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學校基于上述需求開發相應課程。力爭通過烹飪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
(二)依托地域文化,確定課程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應突出學校特色。農村學校可利用所在地的豐富資源,挖掘當地特色,聚焦地域文化進行開發。例如,將地方傳統食品制作、手工藝等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融人勞動課程,這樣不僅能提升課程的實踐性,也能豐富課程內容。
學校結合當地傳統的“豆腐宴”,開發了以“嶺食·豆腐宴”為主題的勞動校本課程。豆腐宴傳承自坡陽古街的飲食文化,蘊含著“勤儉節約\"“孝順老人\"等傳統優秀鄉風。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組織師生走訪家鄉各地,確定了24道具有代表性的豆腐宴菜品,并由師生共同制作、拍攝,匯編成課程讀本。讀本中不僅收錄了豆腐宴的來源,還融入了相關的清廉故事、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的豆腐宴傳統等。通過這一課程,學生在學習豆腐宴制作工藝的同時,深刻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并在勞動實踐中逐步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二、課程實施步驟
為更好地落實勞動教育、實現以勞樹德的目標,農村小學在實施勞動校本課程時應科學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嶺食·豆腐宴\"勞動校本課程分為“尋美食\"“知美食\"“做美食\"\"品美食\"和“做評價\"五個環節。通過深人挖掘地域文化,精準融人德育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制作、品嘗美食等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踐行勞動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尋美食,感清廉文化
在這個環節,教師深入挖掘嶺下豆腐宴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并創設“品豆腐佳肴,悟清廉之道”的教育情境。金華市金東區坡陽古街的豆腐宴有“斗福\"典故。清嘉慶年間,在著名的“斗富會”上,嶺下朱氏家族不以珍寶炫富,而是以五代同堂的和睦家風和一桌樸素的豆腐宴,生動詮釋了“以儉養德\"的處世理念。
為幫助學生深人理解豆腐宴所承載的清廉文化,教師在課程讀本中融入了多則清廉小故事,每節課開篇講述一則。故事講述時,教師配合生動語言和多媒體展示,營造課堂氛圍。故事結束后,教師可通過啟發性提問,如“故事中的主人公為什么能堅守清廉底線?”“清廉品質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重要意義?\"等,引導學生深人思考。這個環節將地域飲食文化與清廉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探尋美食文化的過程中,深刻體會“清白做人、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為后續的學習和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知美食,體勞動智慧
進入“知美食\"環節,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套“三階聯動\"的教學模式,旨在將豆腐宴的傳統烹飪技藝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勞動技能。
第一階:工序拼圖卡
教師利用“工序拼圖卡\"游戲,將制作過程分解為若干模塊,讓學生在參與拼組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制作豆腐宴流程的邏輯順序。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大豆浸泡和磨漿要控制時間的重要性,學生能夠了解到勞動人民的智慧。
第二階:文化典故
教師結合“斗富會\"的歷史典故,引導學生從文化視角審視豆腐宴中的每個細節。通過分析老族長為何選用豆腐待客,學生不僅理解豆腐所蘊含的清廉象征,還能在實踐操作中體會到“菜品見品行”的深刻道理。
第三階:跨學科融合
教師將勞動技能學習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設計跨學科的學習任務。在數學課中,學生計算豆腐與配料的成本比例;在科學課中,探究黃豆研磨過程中的物理變化;在美術課中,為豆腐宴設計創意擺盤。在烹飪技巧的傳授上,教師采用“對比教學法”,通過展示火候過大的焦糊豆腐,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正確的烹飪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烹飪技能,還深刻理解了勞動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內涵,為他們傳承地方飲食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三)做美食,悟生活道理
在“做美食\"這一實踐環節,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的策略,在課程中設計了主廚崗、備料崗和清潔崗等崗位。安排學生注重食品制作各個環節的安全和質量,主要包括:操作前檢查器具是否齊全、操作中關注安全保障、成品后檢查質量、結束后檢查收納是否規范等。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在具體分工和協作中,提高責任意識。例如,主廚崗的學生需要合理分配任務、協調進度,備料崗則負責提前磨好豆漿、切好蔥末。
此外,教師還在課程中設有“火眼金睛觀察員”,專門記錄小組成員在操作中的亮點表現,比如節約食材、細致整理等優秀行為。還可以推行“星級闖關榜”,鼓勵學生關注操作細節,如豆腐切塊的均勻度、垃圾分類的規范性等。
通過這一系列具體而有序的勞動實踐,學生不僅提升了技能,更在過程中實現了品格的養成,懂得了“一餐飯里有乾坤,雙手創造即尊嚴\"的生活道理。
(四)品美食,懷感恩之心
在“品美食\"環節,教師巧妙地將品嘗豆腐宴設計為一次融合多元教育的體驗,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勞動成果和文化內涵。以品嘗八仙素包為例,教師組織了感恩分享活動。學生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交流與豆腐有關的感受與聯想:有的學生回憶起長輩為準備食材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有的聯想到家人在農田里辛勤耕作的場景。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美食與節儉品德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不僅體會到美食的滋味,更在品味和分享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意義。
(五)做評價,促品格成長
在勞動校本課程中開展科學評價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評價,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長處與不足,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和激勵,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勞動校本課程的評價應聚焦于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意識、勞動成果等方面的即時反饋。“嶺食·豆腐宴”校本課程的評價不僅關注勞動技能掌握,更重視責任感、合作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從勞動態度、合作能力及體驗深度等多個維度綜合考量學生表現(如表1)。實踐中的及時評價,讓“以勞樹德\"貫穿每一個教育環節,切實助力學生尊重勞動、勇于擔當等良好品質的形成。

綜上所述,通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勞動校本課程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尊重勞動、體會辛勤的價值,更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為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該課程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在勞動中不斷成長,培養健全的人格與道德素養,助力他們成為更加優秀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俊,喬虹,嚴超群.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范式[J].教育文化論壇,2022(8):1-8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