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感統失調而導致書寫功能受損,但常常被誤解為行為問題。他們寫作業速度緩慢,字跡歪歪扭扭、擁擠不堪,往往出現字體巔倒、漏行、跳字、字形大小不均勻等情況。這種作業效率低下的表現,使得他們頻繁受到家長和教師的批評,也常被誤解為“態度不端正”。這導致他們產生了厭學、焦慮和自卑等退縮行為,陷入學習與心理的雙重困境。教師應如何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提供教育支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神經可塑性理論指出,針對感統失調學生的系統性干預可重塑其神經通路,實現功能的代償。
本文以小學一年級學生T為對象開展個案研究。先通過半結構化訪談了解其書寫感受、體驗與反應等,再通過對家長問卷及教師焦點訪談采集多方信息,最后結合醫學報告,綜合評估分析,提供干預方案。
一、執筆之困:書寫障礙的個案畫像
(一)基本信息
學生T為某小學一年級學生,系32周早產兒,經專業評估確診為“發育遲緩伴重度感覺統合失調”。家庭教養存在雙重困境:一方面因過度保護限制活動范圍,日常感覺刺激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未及時采取科學干預措施,致使發展遲滯問題持續加劇。
(二)障礙表現
感統失調型書寫障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和同齡學生的表現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學校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在一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學生T寫字時整個人幾乎要趴在桌子上,雙臂緊貼著桌面,從坐姿到握筆姿勢都存在異常。他寫出的字顏色很淺且斷斷續續,很難辨識,他的書寫速度很慢,別的同學完成兩行時,他一個字都沒有寫完。翻看他平時的作業,發現書寫的漢字頻繁超出田字格邊界,呈現左傾右跨、上出下入的情況,且有疊字現象,作業基本上難以辨認,也不好批改。在課堂上和家里需多次提醒調整坐姿。
1.生理功能:發育異常的連鎖反應
學生T存在典型的感統失調特征:本體覺功能異常方面表現為手部肌力僅為同齡學生的 30% ,單次連續書寫時長不超過90秒,腕關節活動異常引發書寫疲勞;前庭覺失衡致坐姿穩定性差(維持時間不足2分鐘),軀干晃動幅度顯著且注意力維持困難;觸覺敏感,對書寫工具材質存在明顯排斥反應。專業測評顯示其各項生理發展指標均落后于同齡人。
2.書寫行為:學習挫敗的負向循環
感統失調導致學生T的書寫行為出現系統性障礙,具體表現在:視覺一運動整合能力得分僅為標準值的 42% ,空間定位失準致 72% 字跡突破田字格邊界,字形結構扭曲(如“口\"字呈橢圓形);書寫效率為1.2字/分鐘(同齡均值為3.5字/分鐘),字跡斷續模糊,疊字現象頻現;筆畫連貫性評分僅為2分(漢字筆畫連貫性5級制評分量表,滿分為5分);行為抵觸升級,每日出現4至6次撕紙、摔筆等抵觸行為。
3.心理狀態:生理困擾的學習障礙
因書寫障礙與持續的學業挫折使學生T陷入心理困境,經醫院專業人員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SCARED)評估值為58分,診斷為焦慮障礙。其主要表現為明顯的社會性退縮,如在課堂中經常低頭蜷縮,拒絕教師的應答和同伴的合作互動;課間,經常獨自活動,拒絕同伴邀請,回避大部分涉及書寫的作業和游戲活動;自我效能感降低,自發性負面語言頻次增加(如常說“我寫字像蟲子爬\")等。
(三)當前困境
當前干預系統存在三重脫節:學校將書寫障礙誤判為學習態度問題,采取強制抄寫等不當教學策略;家庭教養陷入“過度保護一粗暴矯正\"的矛盾模式,每日加練引發親子沖突升級;家校協同機制缺失,專業支持體系尚未建立。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學生T確診感統失調后,學校仍未啟動個別化教育計劃,教師特殊教育知能儲備不足,導致他焦慮水平持續攀升,四周后再次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量表(SCARED),其評估得分為62分,達中度焦慮臨界值(注: ?65 分為重度),出現拒學傾向。
本案例揭示了當前學校在支持特殊需求學生方面存在的不足,迫切需要采取科學、專業的系統性措施,以解決這類特殊需求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二、破局之道:學校方面的干預策略
感覺統合失調是因大腦對來自身體和外界環境的感覺信息(如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等)整合與處理能力異常,導致個體無法恰當地回應或適應感覺刺激。感統失調型書寫障礙的學生,其主要問題為感覺信息整合能力的欠缺。基于此,學校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科學干預和支持。
(一)生理調適:感覺統合干預方案
感覺統合訓練的核心目標是增強學生對本體覺、前庭覺、觸覺及視知覺的整合能力。需要通過系統訓練改善書寫所需的動作協調、空間定位及注意力控制,學校可根據學生患有感統失調的生理成因及其具體表現設計干預方案(如表1)。
除了針對基礎干預方案之外,學校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包括其家庭情況等),設計個性化干預方案,如表2所示。家校協同干預是患有感統失調的學生成長的關鍵要素,學校可根據方案,提供分段式任務,家長配合教師完成任務,鞏固訓練成效,逐步實現學生書寫動作的協調性與穩定性的目標。
(二)行為干預:緩解書寫壓力
針對患有感覺統合失調學生的特殊需求,需采取工具、技術等進行干預,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書寫。具體而言,工具方面,可以優先選擇三角鉛筆、粗桿筆等工具,配合紋理握筆套、軟膠握筆器或防滑書寫墊,緩解觸覺敏感引發的注意力分散。還可配置10至30度傾斜書寫板以降低手腕壓力,減輕頸部與手腕疲勞。技術方面,可以使用替代性書寫支持系統,充許采用鍵盤輸入或語音轉文字軟件,緩解即時書寫壓力。
例如,學生T因觸覺異常需要書寫支持,在文具上建議其選用直徑 12mm 的磨砂面三角鉛筆(配合有凹凸紋理的硅膠握套)和 120g 磨砂面彩色網格紙(加粗格線且用不同的顏色區分)。


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挖掘患有感統失調的學生的學習優勢,借助AI智能系統實施動態評估與精準干預,及時調整干預進度和內容,科學優化教學方法。
例如,學生T經過6個月的干預后,其書寫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學習自信心也顯著增強(如表3)。
(三)心理賦能:重建學習信心
長期書寫障礙容易引發學生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為挫敗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學校可采取“任務分解 ?+ 正向反饋\"雙軌模式,幫助學生重建學習信心。

任務分解:通過任務分解同步降低任務難度和心理負荷。具體措施有:一是減少機械性抄寫作業量,以口述答案、數字拼字、打字、錄音筆記錄、貼圖標注等形成代替;二是通過多元表達方式降低書寫壓力,同時促進學生語言表達邏輯與空間思維整合。
正向反饋:學校對學生上課書寫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匯總,建立分層獎勵系統,并在家里和學校墻面分別設置“漢字星空\"互動墻,形成動態可視化反饋,同時以代幣作為獎勵,強化學生良好書寫行為,激發學習動機。
針對學生T的焦慮狀態,為降低他的心理負荷,教師將書寫任務拆解為3分鐘微單元,在任務后給予相應的獎勵。
針對感統失調型書寫障礙這一復雜的教育課題,學校作為教育主體,應聯合家庭構建協同干預機制,從“生理調適、行為干預、心理賦能\"等方面開展系統性、專業的干預,為每位患有書寫障礙的學生定制個性化支持方案。期待這一實踐探索能夠為特殊教育領域提供些許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曹愛華.兒童學習障礙的早期篩查、診斷與干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3,31(6):590-594.
[2]姜穩,宋以玲,任園春,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合并書寫障礙兒童運動干預及效果的個案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2,30(12):1395-1399.
[3]劉榮,李云文,周博陽.兒童書寫障礙表現及干預策略研究[J].語文建設,2021(8):15-19.
[4]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林松柏.基于能力范式的教學改革理論創新和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