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用詞準確、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基于這一理念審視當下的“寫人類”習作作業,可以發現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作業目標單一,僅僅停留在完成習作層面;二是作業內容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三是作業評價缺乏針對性,未指向習作能力進階。簡言之,“寫人類”習作作業沒有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未能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圍繞統編教材中“寫人類”習作的教學內容,明晰“寫人類”習作能力的進階要求,從自標制定、內容設計、有效評價三個層面設計習作作業,發揮其診斷學情、推進教學的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下面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我的家人》為例,闡述具體的做法。
一、分析學情,定位“寫人類”習作作業目標
習作作業目標的精準程度直接關系到習作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作為習作作業的設計者和使用者,需基于整套教材,分析學生已有的寫作基礎,準確定位習作作業目標。
(一)分析教材,把握習作著力點
梳理《課程標準》可以發現,小學階段的習作要求隨著年段的遞增逐步提升。因此,習作作業目標應基于不同學段要求分別制定:第二學段強調“表達清楚”,第三學段則要求“表達具體”。統編教材中“寫人類”習作的編排回應了《課程標準》的要求,重在引導學生的習作能力逐級進階。
基于此,教師在設計習作作業時要注意習作內容的前后關聯。比如,在設計《我的家人》習作作業時,通過對教材的梳理,可以發現學生在此之前已有過兩次相關習作,本次習作教學并不是零起點(見表1)。
通過表1可知,學生通過三年級的學習,已經基本了解“寫一個人要寫出他的特點”。《我的家人》是在此基礎上的提升。基于此,本次習作的著力點設定為:(1)找出家人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完成觀察記錄。(2)通過范例學習,選擇最能反映他們特點的事情,把特點寫清楚。(3)能主動與同學、家人分享習作,評評寫得像不像,體驗表達的樂趣。
(二)聚焦習作,錨定作業落腳點
習作教學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這些資源緊扣單元表達要素,蘊含豐富的信息,引導學生打開習作思路,同時也為習作作業提供了設計點。
《我的家人》中呈現四個“氣泡”,分別描述了奶奶、爺爺、爸爸、妹妹的不同特點,指向本次習作要求“找出家人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如“我奶奶脾氣特別好,總是笑瞇瞇的”指向人物的性格,“她還特別會做好吃的,我最喜歡吃奶奶做的飯”指向人物的特長。這類語言啟發學生觀察人物的角度,可作為作業的提示信息或范例加以設計。
通過分析教材和本次習作的具體內容,可以確定《我的家人》習作作業自標:(1)通過課前的“觀察記錄作業”,多角度觀察和記錄家人的特點,為習作積累素材。(2)借助課中的“初試身手作業\"“進階練筆作業”,用典型事例寫清楚一位家人最與眾不同的特點。(3)創設“最具風格家人秀\"的評選活動,通過課后的“分享展示作業”,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感受分享習作的快樂,促進習作素養的提升。
二、梯度設計,構思“寫人類”習作作業內容
為落實《我的家人》的習作要求,根據“素材積累一初試身手一表達進階一分享展示\"四個階段,構思了習作作業設計路徑:課前布置作業,指導學生利用記錄卡對人物特點進行觀察記錄;課中立足學生的習作起點,先讓學生初試身手,發現學生真實的習作狀況,再針對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用好作業,習得表達方法,完善自己的習作;課后,學生分享展示作業。
(一)課前導學:導向素材積累
觀察家人的特點可以作為本次習作教學的前置性作業。為避免學生觀察人物無角度、習作無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與單元表達要素相匹配的作業(見圖1),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并記錄家人的特點,促進習作素材積累,避免學生陷人不知如何選擇習作內容的困境,提高習作課堂教學效率。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是否留心觀察過朝夕相處的家人?接下來的一周,請你選擇一位或多位家人,仔細觀察,捕捉他們讓你印象最深的特點。照樣子,用一兩句話記錄家人的特點,完成“家人特點::放大鏡\"記錄卡。
此作業充分利用統編教材中的范例,以“家人特點放大鏡”記錄卡為載體,引導學生課前從“性格、特長、愛好\"等多個角度觀察和記錄家人的特點,豐富素材儲備。
(二)課中助學:指向能力提升
習作作業要融合教與學。學生完成習作作業的過程就是由“表達起始點”走向“表達進階點”的過程。比如,教學《我的家人》時,創設“組織‘最具風格家人秀'\"的情境,布置“用文字展示人物肖像畫\"的練筆內容,設計“初試身手作業\"和“進階練筆作業”,秉持“寫、讀、改”相結合的理念,促進表達要素落地。
1.初試身手,展現寫人能力起始點
習作課上,教師可以設計展現學生表達起點的“初試身手作業”,使其為教學指導提供真實的學情依據。如《我的家人》的“初試身手作業”是這樣設計的:請你結合“家人特點放大鏡”記錄卡上的內容,寫一寫你的家人吧!
有學生的“初試身手作業”是這樣寫的。
我的妹妹個子很高。她扎著兩個小辮子,走起路來一翹一翹的,非常可愛。一雙大眼睛水靈靈的,像黑葡萄。我的妹妹還是個“小話癆”,每天都要講很多的話。
“初試身手作業\"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從上述作業中能看出,該學生能較好地寫出家人的外貌特點,但沒有對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展開描寫,且未能用上典型事例表現特點。因此,教師針對這兩點不足進行重點指導,實現學生寫人能力的進階。
2.進階練筆,落實寫人能力提升點
“進階練筆作業”引導學生通過對范式語段的閱讀、探究,發現鮮明的言語現象,提煉出指向表達的策略性知識后,再在具體的情境任務中遷移運用,嘗試進行片段性的習作訓練。2]如《我的家人》的“進階練筆作業”是這樣設計的。
① 想一想:怎樣才能把家人的特點寫清楚,讓人印象深刻?
? 說一說:請對比閱讀以下兩個片段,你發現了哪些把特點“寫清楚”的方法?和同桌說說你的發現。
【片段一】我的奶奶脾氣特別好,她的眼睛彎彎的,總是笑瞇瞇的。
【片段二】我的奶奶脾氣特別好,她眼晴彎彎的,看起來總是笑瞇瞇的。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奶奶最喜歡的花盆打碎了,我嚇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可是奶奶沒有生氣,她走過來,摸摸我的頭,笑著說:“小寶貝,別哭,花盆碎了可以再買,只要你沒事就好。”我看著奶奶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就像吃了一顆甜甜的糖。
① 寫一寫:請你選擇一位家人,嘗試用上你發現的方法,把他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寫下來。
此作業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兩個語段,體會家人最與眾不同的特點,挖掘表達進階點。學生發現,片段二在描寫奶奶“總是笑瞇瞇的\"的基礎上,再加上“我”不小心把奶奶最喜歡的花盆打碎了,奶奶還暖心安慰“我”的事例,更加能表現奶奶“脾氣特別好”的特點。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家人特點放大鏡”記錄卡,運用“列舉特點 + 事例印證\"的方法完成人物描寫,實現從素材積累到片段寫作的能力進階。該項“進階練筆作業\"融合了習作課堂的教與學,助力學生明晰“怎么寫”。
(三)課后延伸:展示綜合成果
習作作業不僅關注習作技能的提升,還關注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在教學《我的家人》時,可以通過“分享展示作業”,讓學生融合多學科知識,展示個性,增長思維能力。
以“我的家人”直播間小主播的身份,參與“最具風格家人秀”活動,自然大方地介紹自己的家人,表達出對家人的喜愛之情。(必做)
為可愛的家人進行特色宣傳,比如配上全家福、制作家庭成員人物形象卡、自制“我的家人”海報等,相信效果會更棒!(選做)
上述作業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宣傳家人,聯結家庭生活,促進對家人的了解,表達對家人的喜愛之情。其中的必做題創設了有趣的情境,讓學生讀一讀自己的習作,請同學和家人評一評。選做題則讓學生更加有創意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兼顧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將夯實基礎與學科拓展相結合,不僅調動學生的多種語文能力,還融合了信息科技、美術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三、雙軌并行,實施“寫人類”習作作業評價
可量化、分層次的評價標準可以讓學生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和\"怎樣才算到達那里”。因此,除了要梯度設計作業內容,還要重視評價標準的制定。可以“指引式評改”“對比式診斷\"雙軌并行的評價方式,高效發揮習作作業的導學、助學作用[3],助力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指引式評改:對照圖表,豐盈人物形象
“寫人類\"習作一般要經歷“人物選定、事件匹配、語言表達”三個階段。習作作業中的“觀察記錄作業”從選材和構思的角度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提示
和指導,教師可以將“觀察記錄作業\"轉化為“記錄考核表\"(見表2),引導和提示學生關注習作是否寫出了家人的特點,事例和特點是否匹配。
學生借助評價標準,注意多角度地觀察家人,積累有特點的寫人素材,豐盈人物形象。
(二)對比式診斷:聯結舊作,印證能力提升
評價“寫人類”習作成果時,可引導學生將本次習作與自己上一階段的同類習作進行比較,審視自己的習作能力是否提升,并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教師借此動態評估學生的習作水平是否進階,并對學生習作中呈現出來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比如,三年級下冊要求學生寫《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有學生是這樣寫弟弟的。
【片段一】我有一個貪吃的弟弟,大家都叫他“貪吃貓”。有一次,我擔心弟弟偷吃零食,就把它們藏在了床底下。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看見弟弟在到處找零食。只見他左瞧瞧,右看看,翻來翻去,終于在床底下找到了零食。他開心地大叫一聲,拿起零食手舞足蹈。
在四年級上冊《我的家人》中,該學生是這樣寫的。
【片段二】我的弟弟是個名副其實的“小饞貓”。有一次,媽媽買了很多楊梅,準備給我們做一些楊梅涼茶。媽媽剛關上冰箱門,弟弟就輕手輕腳地走到冰箱前,圓溜溜的眼睛快速轉動,觀察有沒有人注意到他。緊接著打開冰箱,將一顆紫紅色的楊梅迅速塞進嘴里,臉上滿是享受。不一會兒,一大罐楊梅就被他消滅干凈了。
對比兩次描寫弟弟貪吃的語段,片段一中找零食事件符合“貪吃貓\"的形象,片段二則把弟弟偷吃楊梅時“輕手輕腳地走\"“眼晴快速轉動\"“迅速塞進嘴里\"等一系列細節寫得很清楚,讓人感受到這件事讓“我”印象最深,更加能表現弟弟“貪吃\"的特點。這樣的對比式診斷直觀反映了四年級學生的選材組材等能力都得到了進階。
在素養本位下,教師可通過“準確定位作業自標\"“梯度設計作業內容”“雙軌評價作業情況”的路徑,有效設計與使用“寫人類\"習作作業,使其成為課前積累素材、診斷學情的教學資源,課中學習活動開展的載體,以及課后重要的交流內容,推動習作教學從“教為主\"向“學為主\"轉變,為學生“寫人類\"習作能力的進階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
[2]周貽霏.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作業有效性設計初探:以統編教材小學五年級《松鼠》一課為例[J].現代教學,2021(17):61-62.
[3]吳勇.統編小學語文“單元習作練課堂”的課程構建[J].語文建設,2022(2):4-9.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江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