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4-0029-0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而“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模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科學方法和重要保障。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設置不夠明確、教學過程割裂、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探索構建科學的“教—學—評”一體化模式,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實施的行動原則
(一)目標統整原則
目標統整是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的首要原則,教師需要在明確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將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有機統一,通過科學設計和系統規劃,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和評價依據。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要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有機整合,通過目標的層級分解和動態調整,實現教學要求與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有效統一,確保目標設置既體現學科特點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過程融合原則
過程融合是落實小學語文閱讀“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的關鍵原則,教師需要將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評價過程有機融合,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科學設計和有效銜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和評價機會,實現三個過程的同步推進和相互促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強化過程性評價的導向作用,通過及時反饋和有效指導,建立起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教學效果的持續優化和學習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動態循環原則
動態循環是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的重要原則,教師需要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信息,根據診斷結果調整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促進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循環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評價結果的應用和轉化,通過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檔案和成長記錄,為學生提供清晰的進步軌跡和發展方向,實現教學診斷、反饋改進和目標達成的良性循環。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實施的行動路徑
(一)構建“教—學—評”一體化框架,夯實閱 讀教學基礎
構建“教—學一評”一體化框架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教師需要通過系統規劃、科學實施和有效評價,建立起課前、課中、課后相互銜接的教學體系,實現教學目標、學習過程和評價方式的有機統一。首先,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要求和學情分析,制訂完整的教學框架,通過設計多層次的學習目標、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科學的評價標準,構建起導向明確、路徑清晰的教學體系,為學生的深度閱讀和有效學習提供保障。其次,教師要注重教學框架的實施過程,通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和開展及時的學習評價,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和深度思考中實現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最后,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采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并據此不斷優化教學框架,提升教學效果。
在教學《夜間飛行的秘密》一課時,筆者圍繞“科學探究方法”這一核心內容,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教一學—評”一體化框架。首先,筆者設計了一個模擬科學探究的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展示科學家探究蝙蝠夜航奧秘的三次試驗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每次試驗的具體做法和結果,并在觀察表中記錄關鍵信息:“第一次蒙住眼睛—鈴鐺沒響,第二次塞住耳朵一鈴鐺響個不停,第三次封住嘴巴——鈴鐺響個不停”。其次,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三次試驗的異同點,探討“科學家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對比試驗”,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通過控制變量法逐步排除干擾因素,最終發現蝙蝠夜航依靠的是超聲波定位的科學探究過程。最后,筆者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評價活動,請學生從“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科學家的探究精神”“科學探究方法的啟示”三個維度進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在評價過程中加深對科學探究方法的認識和理解
(二)優化“教—學—評”一體化資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優化“教一學—評”一體化資源是激發小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整合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通過科學設計和有效運用,為學生創設豐富的閱讀情境,提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首先,教師要深人挖掘教材資源的育人價值,通過創設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并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搭建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平臺。其次,教師要注重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通過建立主題閱讀資源庫、設計延伸性閱讀任務和開展閱讀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持續性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教師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資源體系,通過自評、互評和展評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究,逐步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筆者圍繞“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這一核心內容,設計了一個基于多媒體資源的探究性教學活動。首先,筆者通過播放精心剪輯的蟋蟀建造住宅的紀錄片,展示蟋蟀選址、挖掘和整修住宅的完整過程,并設計了一個觀察任務單,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記錄“蟋蟀選址的標準”“建造住宅的工具”“建造的具體步驟”等關鍵信息,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獲取文本重要信息。其次,筆者借助多媒體制作了一個動態展示圖,將蟋蟀住宅的內部結構立體呈現出來,并通過標注的方式展示“傾斜的隧道”“半掩的門”“平坦的平臺”等細節特征,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蟋蟀住宅的獨特之處。最后,筆者組織學生以“建筑師”的身份,為蟋蟀的住宅設計一份“建筑評價表”,從“選址的科學性”“結構的合理性”“建造的藝術性”三個維度對蟋蟀的住宅進行評價,在生動有趣的評價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實施“教—學—評”一體化互動,深化文本理解能力
實施“教—學—評”一體化互動是促進小學生深化文本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通過設計多層次的互動環節,創設開放性的對話空間,引導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深入探究文本內涵,提高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教師要基于文本特點和學情,精心設計互動層級和互動策略,通過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鏈、組織有梯度的討論活動和開展多維度的交流探究,引導學生在深度對話中實現對文本的多角度理解和多層次把握。其次,教師要注重互動過程中的有效引導,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和鼓勵個性化的表達,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和深度思考中形成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實現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最后,教師要建立科學的互動評價機制,通過即時性評價與延時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參與度、思維深度和表達能力,并據此調整互動策略,提升互動效果。
在教學《精衛填海》一課時,筆者圍繞“理解精衛精神的深刻內涵”這一核心教學目標,設計了一個以角色辯論為主的深度互動活動。首先,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角色組,為每個小組分發不同的思考任務卡:“精衛支持者”小組的任務卡上寫著“以‘不屈不撓、百折不撓’為關鍵詞,從精衛堅持不懈、勇于挑戰的角度論證精衛精神的可貴之處”;“精衛質疑者”小組的任務卡是“以‘理性思考、實際意義’為關鍵詞,從行為的可行性和最終結果的角度質疑”;“評判者”小組的任務卡則要求“以‘客觀理性、辯證思考’為關鍵詞,從更高的角度評判精衛精神的現實意義”。其次,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精衛填海的場景圖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精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銜石填海的畫面,并組織三個角色組開展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支持者小組從“精衛面對困難永不言棄的勇氣”和“敢于向不可能發起挑戰的精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質疑者小組則從“個體力量與大海的對比”和“填海行為的實際效果”角度質疑;評判者小組在傾聽兩方觀點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案例,對精衛精神的現代價值進行深入思考。最后,筆者引導全班學生共同總結討論成果,通過制作“精衛精神價值地圖”,從“個人品格的鍛造”“民族精神的傳承”“時代價值的彰顯”三個層面對精衛精神進行多維解讀,在深度互動中實現了對文本主題的立體理解。
(四)強化“教—學—評”一體化反饋,促進閱讀素養發展
強化“教—學—評”一體化反饋是提升小學生閱讀素養的關鍵環節,教師需要通過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分析和運用評價信息,引導學生在持續改進中提升閱讀能力,實現閱讀素養的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構建多元化的反饋渠道,通過建立學習檔案、設計反饋單和開展師生對話等多種形式,全面收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信息,為科學診斷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其次,教師要注重反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分析評價數據、總結問題特點和制訂改進方案,幫助學生準確認識自身在閱讀理解、思維發展和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和途徑。最后,教師要建立反饋改進的循環機制,通過設置階段性目標、開展個性化指導和跟蹤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在反饋改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筆者圍繞“理解互相鼓勵的力量”這一主題,設計了一個基于“讀寫結合”的立體反饋活動。首先,筆者在課前設計了一份“閱讀體驗單”,包含三個層次的思考問題:第一層是“細節發現”,要求學生標注出文中體現“互相鼓勵”的關鍵語句并說明原因;第二層是“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從“我”和老爺爺的心理變化分析互相鼓勵的過程;第三層是“主題升華”,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其次,筆者組織開展\"讓故事繼續”的寫作活動,將全班分為六個創作小組,每組選擇一個不同的創作角度:第一組以“我”的視角寫下山時的所見所感,第二組以老爺爺的口吻記錄這次登山的感悟,第三組描寫“我”和老爺爺一年后的重逢,第四組虛構“我”長大后講述這個故事時的場景,第五組以“爸爸”的角度回憶這次爬山經歷,第六組創作一段關于“互幫互助”的現代故事。在創作過程中,筆者通過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并肯定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如有的學生寫“下山時老爺爺主動牽著我的手,就像我的另一個爺爺”,生動體現了兩代人的情感聯結;有的學生描寫“多年后我成為一名登山教練,常常講起那次和老爺爺互相鼓勵的經歷”,巧妙展現了故事的長遠影響。最后,筆者設計了一個“故事分享會”,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展示作品,其他同學在欣賞的過程中填寫“金點子反饋單”,從“情節設計的合理性”“人物刻畫的生動性”“主題表達的深刻性”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筆者對每組作品進行個性化點評,如稱贊第一組“細膩捕捉了下山時的心理變化”,建議第三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等,通過及時、具體的反饋,幫助學生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
(五)完善“教一學—評”一體化評價,保障教學目標達成
完善“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評價是保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環節,教師需要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整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在評價與反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首先,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要求和學情,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將總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可測量的微目標,并結合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設計層次性的評價任務,為學生搭建清晰的學習路徑。其次,教師要整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通過運用自評、互評、群評等多種評價形式,并結合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優勢,全面收集學生在知識理解、能力發展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信息,形成客觀完整的評價結果。最后,教師要注重評價結果的運用和反饋,通過建立評價檔案、開展個別化指導和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改進不足,實現持續進步和發展。
在教學《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科技探究評價單”的綜合性評價活動。首先,筆者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第一維度是“科學概念理解”,包含“能否準確解釋納米的概念”“是否理解納米技術的基本原理”“能否舉例說明納米技術的應用”三個具體指標;第二維度是“科學思維能力”,包含“能否運用對比分析方法理解納米尺度”“能否通過類比推理理解納米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分析納米技術的利弊”等指標;第三維度是“科學探究興趣”,包含“是否對納米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能否主動探索納米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否愿意與他人分享和交流科技發現”等指標。其次,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納米技術探究報告”的撰寫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納米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分享探究成果。在評價過程中,筆者采用了“三方評價法”:學生自評(對照評價指標進行自我評估)、小組互評(組內成員相互點評優缺點)、教師點評(針對學生表現給出具體建議)。最后,筆者將評價結果記錄在“科技探究成長檔案”中,通過跟蹤記錄學生在科學概念理解、思維能力發展和探究興趣培養等方面的進步情況,為后續的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
三、結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系統實施“教一學—評”一體化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資源,完善評價體系,切實保障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在未來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該模式在不同教學情境和不同類型文本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不斷豐富和發展“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田孝翠.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設計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3(33):155-157.
[2]歐茂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3,38(4):93-97.
[3]趙岳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4]李佳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開發[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3,39(9):13-17.
[5]龍冬菊.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一體化”實踐—以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J].新課程,2024(7):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