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共政策作為國家治理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改革在新時代背景下具有雙重推動力[l。從政策驅動看,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及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均要求專業課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從現實問題看,當前公共政策教學普遍存在“技術理性主導”的傾向,根據對全國多所高校公共政策課程研究發現[2],政策倫理等價值教育內容在課程中占比不足 20% ,難以滿足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探索課程思政與公共政策教學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亦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公共政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需要解讀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內涵與框架、明晰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價值意蘊、探索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內涵與框架
基于上述公共政策教學改革的政策驅動與現實問題兩個原因,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內涵可以從核心理念、內容框架與改革邊界3個方面展開:
(一)核心理念
1.“立德樹人”與“專業能力”的融合目標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對教學改革至關重要。其目的是結合“立德樹人”與“專業素養”,培養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優秀品質和堅定信念。通過將課程思政融入政策解讀,學生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能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2.中國特色公共政策教育的話語體系重構
在推進公共政策教學改革過程中,融入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有助于突出中國治理經驗和國情表達。例如,結合政策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研究并探索出符合國際學術規范、反映中國國情和文化的政策分析范式。這將融合中國智慧,展現中國政府的現代意識,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性政策分析范式,還能理解政府政策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最后成為能參與政策分析和制定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3]。
(二)內容框架
1.理論維度:將政策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政策分析
將政策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政策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價值引導和理論支持。政策觀強調政策制定應以人民和社會公平正義為本。在教學過程中,這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政策觀,理解政策應服務于人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能夠促使學生在政策設計時考慮公共利益和社會效應,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政策分析人才。
2.實踐維度:引入中國治理案例進行價值詮釋
引入中國治理的典型樣本,如脫貧攻堅、生態政策等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政策實踐的價值邏輯。案例展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脫貧攻堅”案例展示了政府如何通過精準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和人口發展。這種發展不僅關注經濟,更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正義,體現了中國治理的獨特性。
(三)改革邊界
課程思政建設需將思政元素與專業教育銜接,避免“泛政治化”。在介紹如成本收益分析這類政策分析工具時,結合案例讓學生思考使用中的倫理問題。平衡培養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讓學生做出科學且符合社會倫理的決策。
二、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育人價值
1.培養“政治素養 + 專業技能”復合型治理人才
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必須改革公共政策教學,培養兼具專業技能和政治素質的治理人才。這些人才應具備政治敏感性和價值判斷力,以了解政策方針和社會需求,制定促進社會進步的政策。
2.強化學生的制度自信與文化認同
課程思政建設旨在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文化的自信與認同,通過諸如“一帶一路”等案例教學,讓學生理解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推動全球合作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加深對國家戰略的理解,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培養為國家貢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學科價值
1.推動公共政策學科本土化創新
當前公共政策學教學中西方理論占主導,缺少本土政策經驗總結,這將影響學生對中國現實的理解。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加強本土化創新,通過研究和總結中國政策情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分析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現實,培養能解決中國問題的人才。
2.構建中國特色的政策分析范式
中國政策實踐中廣泛應用的“試點推廣”機制,需從理論層面進行總結。將此機制融入公共政策課程,理論化并深入研究其規律和效果,使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分析工具。這不僅有助于深化對政策實施效果的理解和評估,還能為其他政策的制定提供寶貴經驗,進而推動我國政策科學化的發展。
(三)社會價值
1.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需求
公共政策教學改革旨在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新能量、新動能和新人才。全球化發展、社會復雜性增加和新技術應用對國家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傳統教學偏重理論而忽略實踐和創新,無法滿足未來社會需求。公共政策教學改革將培養具備知識、操作技能和國際視野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快速適應并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智慧。
2.提升公共政策的社會公信力
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學生理解政策價值,回應社會關切。例如“雙減”政策中,執行者的價值判斷會影響政策的認可度。課程思政不僅宣講理論,更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理解政策價值和道德標準,明白政策初心和平衡利益群體訴求,并作出正確選擇。課程思政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學生能更全面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4]。
三、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學的創新路徑
(一)重構課程體系
1.模塊設計:增設“政策倫理”“中國治理史”必修模塊
為充實課程,可以增加“政策倫理”和“中國治理史”等模塊。這些模塊旨在幫助學生從歷史和倫理角度深入理解政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政策的道德和價值追求。例如,“中國治理史”模塊將回顧新中國政策歷史,分析政策的背景、過程、作用和影響,并從價值邏輯上審視政策,幫助學生理解當代中國治理觀。這將促進學生對政策倫理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反思。
2.案例庫建設:開發“脫貧攻堅”“生態文明”等思政特色本土案例
構建本土案例庫,包含脫貧攻堅、生態文明等典型案例,系統融入課程,讓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和分析獲得直觀認識。深入分析脫貧攻堅政策,讓學生了解政策實施步驟和價值追求,認識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理解政策在實踐中的作用。
(二)創新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建立AI仿真政策決策系統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建立仿真政策決策系統成為可能。該系統能模擬基層治理情境,提供虛擬場景供學生進行政策決策模擬訓練。這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基層治理中的倫理沖突和政策執行中的價值判斷。
2.跨學科辯論:組織政策議題中的價值沖突模擬
組織跨學科辯論,模擬政策過程中的價值沖突過程。如“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利益群體的角色,比如,城市管理者、歷史文化學者、城市居民、商人等。在扮演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行價值平衡,政策制定中如何進行價值選擇,不同利益群體價值觀念、利益訴求,提高學生理性思維和分析協調能力。
3.田野實踐:舉行革命教育基地與政策實踐基地聯動
結合教育和政策實踐,開展生動的田野教學。學生可前往延安實地調研鄉村振興,親身體驗革命歷史,結合理論與實踐學習國家政策。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革命文化,增強對國家政策的認同和價值感知,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青年。
(三)改革課程評價
1.多維考核:專業知識( 40% ) + 思政素養( 30% ) + 實踐能力( 30% )
提高教育質量需改革課程考核,將學生專業知識、思政素質和實操能力納入考核。通過政策分析和田野實踐報告,展示學生的知識掌握、價值判斷和實踐能力,以綜合評估學習成果,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動態跟蹤:建立學生“政策生涯檔案”
建立有助于追蹤學生價值觀的內化和政策理解的“政策生涯檔案”。檔案將系統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價值觀變化,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認知進步。學生定期提交政策反思報告,詳細說明學習中的價值變化,包括對政策、社會問題的理解及自我價值觀的改變。教師通過這些報告評估課程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并據此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整合教學資源
1.師資協同:公共管理教師與思政教師實行“雙導師”制
提升教育層次可實施“雙導師”教學制度,由公共管理教師和思政教師共同設計和實施課程。雙導師制要求教師分工合作,思政教師負責價值引領,公共管理教師負責專業能力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專業知識,還能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提升,從而培養出既專業又具備良好道德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2.校企政合作:邀請政策制定者進課堂
整合教學資源,需加強校政企合作。學校可邀請政策制定者分享經驗,讓學生直觀了解政策理念。同時,舉辦“市長政策經驗分享工作坊”,讓市長們分享制定和執行政策的心得,學生可從“一手資料”中學習政策的真正內涵和應用。
四、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的挑戰與對策
(一)關鍵矛盾
1.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沖突
公共政策教學中,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經常發生沖突,導致倫理判斷難以融入量化模型教學。教師和學生需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這不僅考驗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挑戰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應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課程內容,并鼓勵學生提出意見和質疑,以全面理解公共政策的技術倫理關系。此外,采用案例教學和模擬決策等方法,也能幫助學生學會在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做出選擇。
2.教師面臨思政素養不足的瓶頸
公共政策課程需要跨學科知識,但教師專業背景單一,難以實現教學創新,特別是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難以結合公共政策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政治素質和理論功底,但部分教師在政治敏銳性和理論深度上不足,難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認同感。一些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認識不足,忽視了自身責任。此外,教師在教學方法和設計上缺乏創新,未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接受度低。
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能力提升需要系統培訓。高校教師培訓、課程教學資源、評價體系不完善,不利于激發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不利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強化教師培訓、扶持和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建設,是當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
(二)破解路徑
1.開發“政策 + 思政”融合型教材
推進公共政策與思政教育改革,需開發融合公共政策與思政教學內容的教材,培養學生的研判與思辨能力。《中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作為新開發的融合型教材,結合政策工具使用與價值判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政策分析及現實應用,深化對社會現象和政策問題的理解。該教材的出版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旨在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2.構建“理論研習一實踐反思一數字賦能”三位一體培養模式
通過理論學習、實踐反思和數字技術的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師培養模式,以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利用線上平臺進行教師思政培訓,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使教師能夠隨時學習和互動。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教師能深入理解教學中的價值觀念,更好地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素養,也促進了思政教育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結語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公共政策教育正從“價值中立”轉向“價值引領”,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政策分析,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政治素質的人才。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關注政策分析知識,更重視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旨在培養能為社會服務、促進和諧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要求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創新。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政策教學不僅是優化教學方式,更是長期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公共政策科學體系的過程。總結中國治理經驗,形成中國特色政策分析框架,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課程思政建設推廣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1.2023年西藏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組合創新的西藏大學本碩〈公共政策gt;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G2023-22);2.2024年西藏自治區西藏大學《“一師一優課”課程建設〈公共政策學gt;》(項目編號:2014133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金皇.“思政引領、多維賦能”目標下的“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文教資料,2024,(15):115-117+121.
[2]屠莉婭.課程政策的倫理關照:內在屬性、演進路徑與時代挑戰[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2):55-65
[3]李波.政策過程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06):65-67.
[4]張玉磊.“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內容體系與實施路徑[J].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4,22(01):94-97.
[5]夏菲.公共政策視角下青年高質量就業問題與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4,(18):57-59.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