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思政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仍以理論講授為主,師生互動嚴重不足,學生參與熱情不高,難以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公共關系學科強調形象塑造和關系協調,其與思政實踐教學理念相契合,將其引入思政實踐教學中,能夠突破傳統思政教學的局限性,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強化社會責任感,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盡管不少思政教師已認識到公共關系理論的融入是擺脫教學困境的關鍵,但在實際工作開展時過于形式化,尚未將公共關系理論的應用價值充分顯現出來。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還應進一步認知公共關系理論的價值,并在實踐教學模式創新中巧妙融入公共關系理論,從而促進思政教育和社會需求精準對接,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優質人才。
一、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意義
公共關系視域下,提升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已是必然之趨,具體的創新意義主要從下述幾方面體現出來:
(一)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基本為單向灌輸,學生的參與動力相對不足,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公共關系視域下,強調通過組織豐富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使得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夠自動收集、分析與傳播信息。此種雙向互動的形式,能夠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提升思政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保障思政課教學實效。
(二)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公共關系活動要求參與者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將公共關系理念融入思政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與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士進行交流,有效地鍛煉其溝通交流能力,從而在日后更加快速地適應社會生活。學生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需要與不同的人員進行溝通協調,在積極配合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可以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了解社會規則以及強化社會責任感,為日后融入社會奠定扎實基礎。
(三)塑造高校良好的社會形象
作為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的主陣地,高校的社會形象塑造尤為重要。公共關系視域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可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將高校教育成果生動地展現給社會各界,這對良好形象塑造極為有利。學生通過參與公益活動等獲得優秀成果后,能夠有效傳遞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為日后的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
(四)促進思政教育對接社會需求
公共關系注重對公眾需求的分析與明確,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能夠使思政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從而更顯著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價值。高校基于公共關系理念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活動,能夠拉近思政教育和社會實際的關系,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社會現實。同時,高校積極與企業聯合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等,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了解社會人才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用以更好地保障思政教育實效[]。
(五)助力創新思政教育理念
縱觀高校以往的思政課教學實況,普遍將理論知識傳授作為核心目標,學生基本為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課堂中的實踐活動安排甚少。此種落后的思政教育理念,不僅無法達成教育目的,也會給學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公共關系視域下的思政實踐課教學創新,能夠驅動教學理念創新,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與實踐的機會[]。
二、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問題
公共關系視域下,創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是一項極具意義的探索工作,然而在具體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主要包含下述幾點:
(一)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理念落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知不夠清晰。部分教師仍將理論知識傳授放在重要位置,將實踐教學視作輔助環節,更未將公共關系理念融入教學中,并未開展系統性的教學規劃。同時,學校管理層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現有的教學場地與設施匱乏,無法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保障[4]。
(二)師資隊伍能力局限
公共關系視域下,需不斷提升對思政課教師的素養要求。然而,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掌握的公共關系知識不足,實踐經驗不夠豐富,長期關注理論研究,難以在實踐教學中提供專業指導。同時,高校并未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實踐教學能力培訓活動,更未將公共關系知識融入其中,導致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路徑甚少,師資隊伍能力和實際需求的矛盾日漸凸顯。
(三)實踐教學資源匱乏
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作為保障,然而大多數高校此方面的資源匱乏。校內現有的場地與設施不足,校企之間的活動不夠深入,并無穩定持續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難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必然會給實踐教學成果造成負面影響[5]。
(四)實踐教學創新性不足
盡管已有不少高校思政教師將公共關系理念融入實踐教學活動中,但整體的活動創新性不足,仍以講座、參觀為主。同時,實踐教學內容并未與公共關系理論緊密結合,活動安排針對性不足,學生參與興趣偏低,教學成效自然不盡如人意。
(五)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驗證創新成效的關鍵手段,然而,大部分高校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現有的評價主體過于單一,評價指標設置不科學,甚少引入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導致評價結果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同時,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并未動態跟蹤教學過程,教學反饋也嚴重不足,難以為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有效參考[]。
三、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然而,從高校整體實踐情況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環節。公共關系視域下,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提升對實踐環節的重視度,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效的策略。
(一)積極創新教學理念
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合理調整實踐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占比,組織豐富的實踐學習活動,尤其注重將公共關系理念融入教學規劃中。高校管理者也應提升對公共關系的認知,加大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支持力度,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增加場地與設施建設,確保各項活動的開展都可獲得良好保障。為確保思政課教學的成效,應獨立劃分實踐教學課時和學分,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踐鍛煉機會,使其在多元實踐活動中深化對知識的認知,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為日后的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優化教學隊伍結構、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是鞏固實踐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首先,高校需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參與系統化的理論培訓活動,著重開展公共關系理論的培訓,從而使得思政教師能夠真正地掌握公共關系理論,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融入思政實踐教育體系中,用以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其次,定期安排思政教師到公共關系領域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讓思政教師真正參與到公共關系策劃活動中,在實際項目參與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提升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最后,組織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賽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其中,讓其在賽事參與中融入公共關系理論,在相互交流與互動中提升實踐動手能力,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后續的教學工作開展提供良好保障。只有結構科學、綜合能力較強的思政教師隊伍,才可促進教學創新工作順利開展[]。
(三)整合實踐教學資源
若要保障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必須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各項活動順利開展提供保障。首先,高校應提高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全面做好保障工作。同時,通過適當提高資金投入規模,為師生開展層次較高、規模較大的校園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創造良好條件;其次,充分整合校內資源。高校需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需求,充分整合現有的場地和設施,通過建設資源共享平臺,定期更新資源內容,實現資源高度共享與利用;最后,注重校外資源的整合。高校的教學資源相對有限,難以保障各項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而校外資源的利用也尤為重要。高校應加強和企業合作,如與公共關系領域相關企業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了解,或是安排學生參與實際的項目,引導其將掌握的思政知識用以解決實踐問題。還應注重和社會組織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如環保踐行活動等,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培育環保理念,強化公共服務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
(四)創新實踐教學活動設計
思政實踐教學活動設計創新過程中,需充分融入公共關系理論,實現活動形式、內容等多方面的突破,用以保障教學實效性[。首先,高校需突破傳統活動形式的局限性,積極創新活動形式。除了講座、參觀等傳統活動形式外,還可組織模擬新聞發布會、校園公關大賽等實踐活動。例如,模擬新聞發布會可結合社會熱點事件,組織學生扮演新聞發言人、公眾代表等角色,有效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內容創作、傳播效果分析等活動有效提升公共關系能力;其次,需圍繞思政課程教學目標融入社會熱點問題,創新思政活動內容設計。如針對網絡暴力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公共關系理論提出網絡暴力預防策略,能夠有效培育網絡價值觀,還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思政實踐活動。教師可設置實踐活動設計指導課程,傳授課程設計方法和流程,引導學生自主選題,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活動方案。教師需在學生設計實踐中為其提供適時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策劃、溝通等各項能力都可獲得顯著提升,從而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及公共管理理論的理解。
(五)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鞏固思政教學模式創新成效的基礎保障,其能夠精準評價和及時反饋教學成果,為后續的教學調整提供有效參考。首先,突破單一主體評價模式的局限性,借助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企業評價等多元主體評價提升評價結果科學性。教師評價主要從專業知識入手評價學生的實踐成果。學生自評主要讓學生自行反思實踐中的表現、收獲、不足,用以強化自我管理能力。學生互評主要利用小組討論等形式,促進學生相互評價和學習,用以培養學生協作意識。企業導師等外部人員共同參與評價活動,能夠從社會需求角度評估學生的實踐成果,用以提升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其次,在評價指標優化過程中,應構建包含知識應用、實踐能力等評價指標在內的體系,不再是單一的書面報告形式,評價工作也更加科學;最后,采用自評量表、互評問卷等多元評價工具,從多個角度收集完整的評價信息,用以為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保障,評價結果也可發揮更顯著的效用。
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關系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已是必然之趨。盡管已有不少高校積極融入公共關系理論,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面臨教學理念落后、師資隊伍能力局限、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困境,導致創新成效不盡如人意。因此,后續高校思政教師還應深化對公共關系理論的認知、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織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優化評價體系建設,用以保障教學創新的實效性。
本文系2024年天津市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網絡思政”專項課題《“互聯網 +n 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探究》(項目編號:JJSZKY2024120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耿向陽.公共關系視角下時政要聞播報融入“大思政課”建設路徑探究[J].公關世界,2025,(09):94-96.
[2]彭亮.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一以“公共關系學”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22,(01):88-91.
[3]魏曉微.四位一體:“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J].才智,2025,(14):25-28.
[4]徐世平.“大思政課”視閾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基于A省高校調研[J].滁州學院學報,2024,26(01):121-126.
[5]陳春燕,于宛辰.創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基于新工科人才家國情懷培育[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2):127-131.
[6]黃澤俊.高校思政課“互動”式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中關村,2025,(01):192-194.
[7]朱慧.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大思政課”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5,(04):120-123.
[8]郭巍巍.本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11):185-187.
[9]蘇亞莉.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施路徑[J].高教論壇,2024,(11):54-57.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