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7-0113-05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育體系中地位重要,卻一度被不少學生認為“無趣”。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曾經對所轄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發現, 52.4% 初中生和小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副科,不太感興趣”①。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傳統講授式教學占主導,課堂嚴肅且缺乏互動;課程內容抽象,照本宣科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不同年齡段學生興趣和接受能力有差異,低年級學生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教師教學能力和風格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感知,缺乏技巧和引導讓課程更顯無趣。太倉胡莉英老師團隊針對德育課堂“意義懸浮”的弊病,引入“主題 + 故事”教學模式,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觀融入具體的故事之中,從而使價值教育更加生動形象。將道德認知嵌套于敘事框架的教學創新,打開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片新天地。
一、敘事傳播:故事作為價值觀載體的認識機制和文化意義
“主題 + 故事”教學使德育課堂更具生命性與人文性,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沉悶的狀態,讓課堂充滿活力。它助力課程資源整合,使教材更加豐富多元;孕育了新型課堂文化,讓師生在對話中共同成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習動機,促進知識理解與遷移。而這些意義的實現,又都是建基在科學的認識機制之上的。
(一)認識機制的建構
從認識機制看,胡莉英老師團隊的教學創新,本質上是通過敘事傳播重構道德認知神經通路。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沉浸于故事世界時,批判性思維區域活性降低,共情網絡顯著激活,這種認知狀態的改變使價值觀傳遞更具滲透性。從文化符號的視角分析,故事構建了“第二重模擬現實”,一些古典故事里的物件成為某種信念、價值觀的載體;一些古典故事的情節,則可能從文本符號轉化為身體記憶?!绊槕煌钡恼J知重構能夠順利地推進,“入腦入心”因而可以更好地實現。
(二)文化意義的生成
從文化意義上,敘事傳播重構課程——重構課堂。教師成為課程核心的創生者,課程資源“向四面八方打開”,生動的故事使正確的道理有了生命力。比如講述古代戰爭時融入王翦、蒙恬、衛青等將領的故事,學生仿佛穿越時空,歷史知識變得鮮活生動,價值引導自然是潤物無聲。主題化敘事系統的課程重構,還具有文化拓撲的功能。將“楓橋經驗”與“周社調人”并置,在制度文明維度建立古今對話;用“蘇格拉底之死”對比“商鞅變法”,在法治精神層面展開中西互鑒。這種文化拓撲學設計,使價值觀教育突破時空界限,形成動態的意義網絡,新型的課堂文化得到孕育。故事作為價值和知識的載體,使課堂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轉變為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例如講述“時代楷模黃文秀”“守島英雄王繼才”等故事,學生都能在感動中積極參與討論和分享,并在深度對話中進行主人公、學生、老師多重的情感鏈接。開放、互動的課堂文化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單向灌輸,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
二、敘事符碼:主題化故事系統的建構邏輯
中國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中華民族故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改革開放故事、中國夢故事等。兒童生活的故事、國外先進文化的故事,也富有育人價值。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著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要使命,而故事作為鮮活的教學載體,在價值觀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胡莉英老師的團隊,建構敘事符碼時,甄選的故事遵循四大核心原則,形成了“主題 + 故事”課程模塊的建構邏輯。
(一)生活為基:故事與學生實際深度契合
故事的生命力在于真實可感。教師應立足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與生活經驗,精選貼近性強的敘事素材。低齡段學生適合具象化的生活場景,如通過“小水滴的奇妙旅行”培養環保意識;高年級則可引入具有思辨價值的真實案例,如網絡言論的法律邊界探討。生活情境故事能激活學生的情感記憶,使教育回歸真實體驗。
(二)課標為綱:故事與教學要點的緊密聯結
課標是課程的綱要,根據課標編制的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藍本。胡莉英老師的團隊對接課標要求,依托教材拓展。故事選擇與價值內核和知識點精準對接,敘事成為理論知識的生動注腳。如“曾子殺豬”詮釋誠信內涵,“程門立雪”演繹尊師之美。正是在這種化抽象為具象的過程中,故事像鑰匙般開啟認知通道。
(三)價值為導:故事與正向觀念同頻共振
故事須蘊含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滲透于敘事之中,傳統文化精髓自當與現代榜樣力量形成價值共振。從“管鮑之交”的友善擔當到錢學森的科學報國,從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到張桂梅的教育堅守,這些故事將抽象價值轉化為可感的精神圖譜,激發道德共鳴
(四)古今為脈:故事與時代精神的傳承接續
歷史長河中的智慧結晶具有超越時空的教育價值。通過“司馬光砸缸”培養應急思維,“曹沖稱象”啟迪創新意識,使傳統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生。古今對話不僅深化了文化認同,更培養了學生在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實踐表明,遵循“生活為基、課標為綱、價值為導、古今為脈”的甄選原則,制定“主題一故事”矩陣,建構道德教育的符號系統,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既具生動性,又能結構化。當故事成為連接知識、價值與實踐的橋梁,教育便真正觸達學生心靈。胡莉英師生所講的故事,實際上成了道德認知的“文化腳本”,當學生處理現實道德困境時,這些腳本就可以自由激活。
三、敘事實踐:從認知具身到行動外化
教學法的終極價值在于實現“敘事自我”的構建。胡莉英團隊通過以下的敘事實踐,推動價值觀的涵育與外化。
(一)“故事 + 互動”教學
“故事 + 互動”教學是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將故事以互動方式展開,以生動故事吸引學生,激發興趣,配合提問、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肮适?+ 互動”教學實施路徑包含四階循環:課前通過“故事工坊”引導學生采集生活化素材;課中運用數字敘事技術創設沉浸式情境,結合焦點討論法深化價值辨析;課后借助在線平臺延伸互動,如對“感動中國人物”故事進行云端思辨;最終通過社會實踐完成價值踐行。該模式使思政課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建構”,實現知識習得、情感共鳴與行為養成的立體化育人效果。
(二)“故事 + 跨學科”教學
“故事 + 跨學科”教學是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精心挑選契合教學目標與內容的故事,以故事為載體,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融合與素養共生。其核心邏輯為“以德為魂、故事為橋、學科為翼”?!肮适?+ 跨學科”教學實施路徑及價值包括五個方面。第一,教材挖掘。深度剖析思政教材,尋找與其他學科知識自然銜接的故事線索。第二,跨界賦能。邀請紀念館講解員等專業人士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生動的故事,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第三,課堂設計。創設跨學科故事場景,融合多學科知識,營造充滿活力與趣味的學習氛圍。第四,課外拓展。搭建跨學科實踐橋梁,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節等帶有綜合性的節慶活動,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第五,協同聯動。構筑跨學科傳承生態,通過教研組共同備課、校際共建、教育集團內活動開展等方式,促進各學科知識交融滲透。
(三)“故事 + 實踐”教學
“故事 + 實踐”教學是指將故事與實踐活動深度融合,旨在通過生動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這種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實地考察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悟知識的內涵?!肮适?+ 實踐”教學實施路徑及價值包括五個方面。第一,技術賦能敘事創新。教師立足地方文化挖掘教育性故事,借助AI生成微課視頻、圖文交互等數字化敘事形態,運用VR/AR技術構建沉浸式課堂。第二,地域資源系統開發。建立“故事資源三級開發機制”:基礎層通過田野調查構建本土故事庫;整合層將紅色遺址、非遺資源轉化為課程素材,如組織學生去革命紀念館研學并撰寫“英雄日記”;升華層提煉法治元素設計主題項目,推動知識向實踐延伸。第三,知行合一的實踐鏈。
構建\"觀察一體驗一反思一踐行”四階行動體系:觀察階段通過法庭旁聽建立社會認知,體驗環節開展“社區調解員”角色模擬,反思層面撰寫道德困境分析報告,踐行環節組織法治宣傳志愿服務。第四,全域教學空間拓展。搭建“云-端-場\"立體網絡:云端建設“法治故事會\"MOOC庫;移動端通過B站推送故事并設置彈幕互動;線下創建智能實踐工坊。依托大數據分析學習軌跡,動態優化個性化育人方案,形成“認知一情感一行為”教育閉環。
四、敘事評價:讓精神成長的軌跡顯影
評價是教育的指揮棒,是確保課程育人價值實現的關鍵一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強調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統一的原則。在“主題 + 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故事討論和活動中的表現,及時給予反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建立發展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機制,既關注學業成果,更重視成長過程,體現素養導向的育人追求。
(一)故事教學多維度評價,促核心素養成長
在故事教學中,胡莉英團隊致力于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評價新樣態。傳統評價方式往往局限于考試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而忽視了通過故事教學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性。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表現,教師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構建涵蓋認知、情感、行為的三維評價框架的多維度評價體系,開發《故事課堂觀察checklist》,設計包含“價值觀共鳴度”“法治思維顯性化”等可觀測指標。該體系緊密圍繞課程核心素養設計,通過詳細的課堂評價量表,明確核心素養與具體評價內容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
(二)表現性評價與故事教學的深度融合
表現性評價以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為載體,通過創設故事化情境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或跨學科知識解決道德困境或法治議題,在敘事體驗中綜合評估其知識遷移、價值判斷及復雜能力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依托故事教學構建“情境一行動一反思”評價鏈:設計歷史典故改編、社會熱點故事創編等任務,如“鄭和下西洋”中的文化沖突決策,觀察學生在角色扮演、故事續寫中的行為選擇,精準診斷其政治認同、法治觀念的內化程度;通過“SOLO分類理論指導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分層評價量表”“跨學科故事解構表”等工具,追蹤學生在敘事任務中展現的問題解決策略、合作溝通質量及批判性思維水平。這種敘事性評估范式突破傳統紙筆測試的局限,通過構建“情境一反應一證據”的評價閉環,使抽象的價值觀念轉化為可觀測的行為敘事,形成“采證一推理一判斷”的素養發展鏈。相關調查表明,采用故事化表現性評價的班級,在法治觀念內化度上提升了27.6% 。
(三)故事教學中的動態化過程評價體系構建
故事教學本質是動態敘事場域中的價值觀孵化過程,教師需將評價深度嵌入故事情境脈絡,構建“浸潤式觀測一生長性記錄一發展型反饋”的全周期評價機制。如在“友誼的價值”主題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三個評價維度:第一,觀測敘事參與度。通過課堂話語分析工具,量化學生討論中的價值關鍵詞使用頻次,運用“角色軌跡圖”記錄其價值判斷的演變路徑。第二,評估行為遷移度。創設校園沖突調解、跨文化交往等敘事場景,借助“道德抉擇分析表”量化學生應用故事哲理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成熟度。第三,追蹤素養生長度。建立“友誼故事成長檔案袋”,收錄課堂辯論金句、同伴互評卡片、社區服務日志等過程性證據,形成可視化的價值觀發展熱力圖。教師通過解析故事討論中的“認知沖突點”,記錄角色扮演時的“行為閃光點”,動態生成個性化教學處方,針對概念混淆者補充“經典故事對比閱讀”,對知行脫節者設計“敘事實踐項目”,最終實現“故事浸潤一行為顯化一評價反哺”的育人閉環。這種嵌入故事肌理的過程性評價,使價值觀塑造從抽象說教轉化為可觀測、可干預、可生長的生命化教育歷程。
(四)“故事驅動型”增值評價體系的實施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入“故事驅動型”增值評價體系,即“敘事發展性評估”,借鑒增值評價理念,建立個體發展常模參照體系,旨在通過動態故事場域捕捉學生價值觀的漸進成長。此體系以故事教學為基礎,構建從起點追蹤、過程增值到素養顯化的立體化評價生態。首先,采用故事化基線錨定方法,設計如補寫《孔融讓梨》后傳故事的任務,利用NLP(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技術分析文本中的價值關鍵詞分布,建立個體素養初始坐標,并通過改編歷史典故,診斷學生的政治認同起點。其次,開展敘事性成長追蹤,構建“三維故事雷達”,包括認知進階軸,對比角色扮演中的思維軌跡;能力躍升軸,量化跨文化溝通策略的成熟度;態度進化軸,展示責任意識變化。隨后,實施沉浸式數據共生,搭建“故事成長云平臺”,自動抓取課堂行為數據、跨學科項目痕跡及社會實踐日志。最后,形成發展型反饋循環,生成“故事成長年報”,描述學生的增值軌跡,并定制“故事能量包”,推送情境化學習資源,助力個性化成長。該模式突破傳統平面化評價局限,將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等轉化為可量化的“故事成長曲線”。借助AI解析學生在各種敘事任務中的表現,教師能夠精準識別每位學生的成長加速度,實現從“分數衡量到“生命敘事”的評價范式升級,使價值觀養成成為可見、可溯、可持續的發展圖景。
布魯納認為,“敘事思維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模式\"。“主題 + 故事”教學重構教育敘事范式,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更加生動有效。與之匹配的評價、結合故事化基線錨定、敘事性成長追蹤和沉浸式數據共生等手段,重現對隱性發展顯影的捕捉功能,促進教與學基于證據而得到改進,促進師生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向眉.布魯納敘事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115-12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