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23-03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在參與真實的項目活動中學習和運用知識,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刻掌握,還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實施項目化學習可以讓學生在開放的、動態的學習活動中實現對知識學習的積極主動建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那么,項目化學習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該如何實施與開展呢?
一、圍繞單元目標,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
項目化學習主題的確定是項目化學習得以實施的前提與基礎。項目化學習主題要根據單元學習目標確定,以便發揮出項目化學習的優勢,為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的內容為例,對本單元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家庭,體會親情,培養學生對家庭的愛和責任感,從而能夠自覺成為家庭生活的構建者。結合本單元內容特點,在學習“干點家務活”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把本課的項目化學習主題確定為“我會為父母分擔”,讓學生圍繞單元主題“我愛我家”確定出單課的項目學習主題,旨在讓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認識到,做為家庭成員中的一員,要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分擔家務,體現出自己對父母的愛,從而營造出“父母愛我,我愛家”的家庭氛圍,學生在活動中真切感受到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不僅是孝心和責任心之所在,也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素養的形成。
進行項目化學習時,不僅要考慮這一課的內容特點,還要充分關照單元整體目標,從單元的視角對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主題的確定,使學生的活動目標更加明確,促進學生項目化學習活動任務的達成。
二、依據學生學情,設計項目化學習任務
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設計項目化學習任務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及特長等,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項目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教學內容為例,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調查和研究了解身邊的污染情況,以實際行動共同保護綠色家園,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文明生活。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目前地球上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環境污染的了解僅限于大氣污染、水源污染等類型,而各種污染給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并不清楚。基于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低碳生活”“綠色生活”“環保生活\"三個方面的學習任務進行調查探究活動。在“低碳生活”的項目探究活動中,學生們需要全面搜集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素材,明白各種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產生原因,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在“綠色生活\"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與綠色建筑、綠色材料等相關的素材,正確理解綠色生活對我們的意義。在“環保生活”這個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主要從“制作環保用品”等方面組織學生進行創意實踐活動,通過項目化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變廢為寶,形成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性。教師鼓勵學生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項目任務,促進項目化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明白學生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依據學生學情設計適切的項自化學習任務,讓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真正發生。
三、組織實踐活動,推進項目化學習進程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推進項目化進程的發展。作為教師,要依據學生特點選擇其喜歡的實踐形式,才能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提升其項目化學習成果。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為例,本單元用“寬容、尊重、反思”三個話題,構建了自我完善的學習單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讓學生能夠尊重自己、寬容他人,在自我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健康成長,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榮譽感和羞恥心,善于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學會欣賞、寬容和尊重他人。在項自化學習背景下,要想把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教師不僅要從理論上讓學生認識到尊重、寬容,反思對于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還要從實踐入手,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個人認知和品德素養。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走訪校外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觀看更多鮮活社會案例。當學生進行攀登、跳躍等實踐活動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他們挑戰自我,勇攀高峰,并能夠就自己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反思,積累知識經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要依據學習內容特點,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項目化主題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學習項目的感受體驗,把項目化學習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四、注重合作學習,展示項目化學習成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很有必要。作為教師,要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讓小組成員圍繞著項目探究任務進行分工合作,積極參與項目合作學習成果展示,提升學生的項目化學習品質。
以四年級下冊“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本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對生活中食物浪費的現象有所了解,認識到浪費糧食帶來的消極影響,學會節約糧食;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糧食浪費現象,節約糧食,避免浪費,樹立節約的觀念,培養勤儉節約的品德。在項目化學習背景下,要想使學生獲得對浪費現象的深刻認知,培養學生節約糧食的觀念,可通過社會調查研究等多種途徑了解社會上的浪費現象,針對這些浪費現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此,教師采取小組合作的辦法,并為不同的小組提出不同的活動要求,如A組學生負責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浪費的類型,記錄浪費的情形與地點,剖析這些浪費現象的根源與危害,并以圖表的形式進行詳細說明。B組同學負責進行生活調查,了解親人、朋友對待浪費的態度,也可以街頭隨機采訪的形式了解人們對浪費現象的看法,把握社會浪費現象的整體形態,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總結。C組同學負責對A、B組同學提交的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嘗試提出杜絕浪費現象的措施辦法。在這個項目化學習活動中,A組查找資料、制作表格的任務是一項嚴謹細致的工作,可以安排班內具有耐心且檢索查找信息能力強的學生去做;B組調查采訪與人交流的任務可以安排班內溝通交流能力強的學生去做;C組的任務側重于分析討論、總結,可以將班內具有組織領導能力和具有實干精神的學生編為一組,在學生項自完成以后進行項目學習成果的展示,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感受到完成項目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活動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共同商討、傾聽別人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組織學生進行項目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增強學習的凝聚力,提升學生項目化學習質量。
五、實施綜合評價,確保項目化學習質量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強調道德與法治評價要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構成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現知行合一。在《課標》理念指引下,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要采取自評、互評以及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以確保學生項目化學習成果的落實。
如學習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的時候,本單元側重于從家鄉的文化形態與家鄉的整體發展等方面來讓學生對家鄉的文化進行了解,培養學生對家鄉發展的憂患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把了解家鄉文化和關心家鄉發展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在調查研究,分組梳理中得出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等內容,從而使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增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對調查研究整理得出的資料,圍繞內容全面性、合理性、邏輯性方面進行評價,然后組織家長代表對學生提交的材料進行評價,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評。這樣綜合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文化習俗對個人精神底蘊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活動更具有針對性,通過探究實踐、合作交流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習邊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潘凱真.項目化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2024,(28):26~28.
[2]丁海珍.項目化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求知導刊,2024,(08):53~55.
[3]呂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路徑[J].天津教育,2023,(36):37~39.
[4]翁玉艷.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24,(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