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提倡注重能力培養與人格塑造的素質教育。道德與法治這門旨在讓學生具備良好道德素養及正確價值觀的學科的教學,能夠落實素質教育目標,在教育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當前教育背景下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營造情境來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則有利于使學生在情境體驗與親身實踐中加深對于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的理解,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一、打造游戲情境,開展多維互動
游戲情境作為情境教學的優良載體,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多個互動環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引入游戲情境的教學方法,通過兼具趣味性與自由度的游戲,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道德與法治學習,為后續的學科教學與理念滲透做鋪墊。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11課“我是一張紙”為例,該課以紙為視角,向學生講述了紙的由來,列舉了浪費紙的行為,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節約用紙的方法,初步形成環保意識。基于此,學科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出一個有手、腳和眼睛的名為“紙紙”的形象,營造主題為“紙張大冒險”的游戲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游戲情境中。在游戲情境教學之初,學科教師一邊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關于紙的由來的動畫一邊說:“同學們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紙是怎么來的嗎?接下來,老師將帶領大家去見識一下紙的生產過程。”此時,學生對于紙的生產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被激發出來,他們將注意力放在學科教師所播放的動畫上。在這段動畫中,伴隨著機器運轉的聲音,樹木、蘆葦、廢報紙變成了一張張嶄新的紙;突然,其中一張紙睜開了眼睛,伸出了手和腳,舒展了筋骨,并做起自我介紹:“大家好啊!我是一張剛剛被制作出來的紙,名字是紙紙。接下來就由我和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進入紙的世界吧。”學科教師通過讓擬人化的紙成為游戲情境中的角色,能夠迅速拉近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促使學生主動、深入地了解紙的價值和用途。之后,學科教師在游戲情境中開展互動,通過抽簽來讓學生扮演如畫家、作家等角色,展示紙的不同應用場景。學生A說:“我是一位畫家,我平時需要紙來作畫,我認為很多畫作都離不開紙。”學生B說:“我是一位作家,雖然我平時依靠電子文稿來寫作,但是我最終的作品需要用紙印刷出來,所以我的工作離不開紙。”紙紙會根據學生的看法做出反應,對于學生主動參與的行為給予他們夸獎。然后,學科教師列出一些浪費紙的案例,用紙紙流下的眼淚來引起學生對于環保的重視,鼓勵學生思考能夠拯救紙紙的同伴的方法。學生C說:“我們可以把一些被使用過的紙送到回收站,讓它們再次得到利用。”學生D說:“我們可以開展以舊換新的活動,我們所收集的舊報紙可以換成新的作業本。這樣能夠動員更多的人主動對紙進行回收利用。”在游戲情境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在日常生活中,依托情境所涉及的價值觀念做出正確的道德決策[1]。
可見,通過打造游戲類的教學情境,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和興趣的培養。
二、創設故事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情境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教師得以為學生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學習環境。而在涉及歷史與國家大事的教育中,故事情境的構建至關重要。通過在故事情境中描述特定事件,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能夠帶領學生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場景,在親身參與中厚植家國情懷。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10課“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例,該課介紹的歷史有利于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內涵。基于此,學科教師結合英雄黃繼光的故事設計一個真實、感人的情境,用英雄的事跡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故事情境教學之初,學科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槍林彈雨的場面。學生在學科教師的語言引導下,直觀地感受戰爭的殘酷與慘烈。學科教師適時根據故事內容進行提問,旨在讓學生意識到攻下堡壘便能夠一舉突破敵人的防線:“如果你是一位身處其中的戰士,面對當時的情況,你覺得應該怎么做?”學生E說:“戰士們齊心協力,沖鋒陷陣,就可以攻下堡壘。”學科教師說:“可是堡壘上配備有一挺機槍,盲目的沖鋒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學生F說:“那么,戰士們可以申請增援或者用威力更大的武器來攻下堡壘。”學科教師說:“戰爭中敵方與我方戰力的差距很大,我方很難有援軍的支持或者更好的武器。”此時,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他們得不出攻下堡壘的辦法。于是,學科教師告訴學生:“實際上,英雄黃繼光想出了辦法。同學們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嗎?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機槍的槍口,用自己的生命為戰友爭取到了沖鋒的機會與時間。”通過以英雄黃繼光的故事為基礎的情境,學生受到觸動,激發了愛國情感,同時也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自己該如何肩負起時代與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
可見,通過將故事類的教學情境與啟發式的提問相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從故事中汲取力量,并以英雄為榜樣,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言行,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懂得為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故事情境教學的效益可以得到彰顯。
三、復現案例情境,協調認知沖突
有些案例所涉及的已經發生的真實事件,可以為人們后續應對類似情況提供參考。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可以將典型案例的情境進行復現,讓學生成為決策者或親歷者等角色,協調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10課“我們愛和平”的教學為例,學科教師將巴以沖突作為案例情境的背景,通過分析兩個國家的立場和做法,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將學生帶進案例情境的過程中,學科教師向學生展示關于加沙地帶遭轟炸前后的照片(主要內容為:遭轟炸前,有繁華的街道、美麗的風景和安居樂業的民眾;遭轟炸后,有倒塌的建筑、受傷的大人、失去父母的孩子),讓學生產生代入感,直觀地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了解戰爭所造成的破壞,并認識到和平可以帶來和諧與安寧的生活。之后,學科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沖突爆發的原因等,進一步明確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和平對世界的意義。學生G說:“巴以沖突由領土爭端、歷史遺留問題等導致。沖突會讓社會發展停滯,人們的生活也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學生H說:“民眾只有處在和平的年代,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學科教師通過對案例情境的模擬和類比,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國家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考量和決策,在看待有關道德與法治的問題時變得理性、客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在該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戰爭與和平的生活的反差,基于學科教師分析的不同國家對戰爭與和平的立場,圍繞相關問題展開思考和辯論,能夠以不同的身份、從多個角度去審視這些問題。
可見,借助案例進行教學情境的設計,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具有真實性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形成辯證性思考問題所需的思維方式,正確看待不同身份的入的立場,進而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促進自身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發展[2]。
四、構建生活情境,促進知識遷移
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于生活中形成,最終服務于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生活素材作為情境設計的基礎,打造出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符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自己在情境中所理解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遷移。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5課“合理消費”為例,該課緊扣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問題。由于班上學生閱歷較少,有的學生未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與金錢觀,因此學科教師可以打造主題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不愛慕虛榮、不過度消費的優秀品質。學科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商場,引入如下情境內容:某個學生在商場里看到自己喜歡的文具,但這個文具價格很高,需要花費他大部分的零花錢。基于上述情境,學科教師便可以引導班上學生思考如果該學生購買這個文具可能會導致什么后果,這個文具是否值得該學生購買。隨后,學科教師可以借助上述情境進行內容延伸,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消費中需要權衡利弊,保持理性。之后,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另一個生活情境的模擬,體會理性的消費者和不理性的消費者在購物時不同的心理狀態,分析兩者在消費后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合理消費的認知。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入某家商店,基于自己在課堂上所形成的消費理念進行消費。
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將課堂教學情境與生活主題進行融合,能夠為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學會在現實的情境中進行知識遷移,更好地應對與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挑戰與需求,進一步彰顯情境教學的價值。
結語
總之,情境營造作為新課改背景下新穎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手段與方法,符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屬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打造游戲情境,開展多維互動”“創設故事情境,豐富情感體驗”“復現案例情境,協調認知沖突”“構建生活情境,促進知識遷移”這四種應用情境教學模式的策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發揮情境的優勢,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與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高效達成新課改背景下的德育教學目標[3]。
【參考文獻】
[1]鐘妙紅.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設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4(16):95-97.
[2]王鵬.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分析[J].讀寫算,2024(19):122-124.
[3」范思園.依托情境教學法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J].當代家庭教育,2024(10):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