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深度學習理論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理論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可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具體可行的支撐,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理論底色:深度學習理論
1.深度學習的內涵。
深度學習是一種區別于淺層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深度思考和實踐應用,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與掌握,并將其內化為素養和能力,以實現高階思維發展和綜合素養提升。它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與重復練習,更強調讓學生深入知識本質,探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
2.深度學習的特征。
(1)主動建構性。主動建構性強調學生以自身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積極主動地對新知識進行選擇、加工與整合,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時,學生能聯想到校園中的打鬧糾紛,思考如果自身權益受損時應如何維護,從而讓鮮活的知識成為捍衛自身權益的工具。
(2)深度理解性。深度理解性意味著學生主動深入挖掘知識背后的原理、邏輯及價值意義,達成對知識全方位、深層次的把握。例如,在“用好法律維護權利”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識記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還可引導學生剖析法律制定的背景、自的,感悟法律維護公平正義、護航成長的價值核心,實現知識理解的升華。
(3)遷移應用性。遷移應用性突出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實現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面對校園霸凌、網絡不良信息侵擾等真實困境,學生能迅速調動所學法律知識,知曉如何搜集證據、向哪些機構求助,運用網絡安全法規知識舉報不良信息,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應對生活挑戰的有力武器,展現深度學習學以致用的理念,切實提升生活實踐智慧。
二、價值意蘊: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深度學習理論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提供了從“知識灌輸”轉向“素養培育”的路徑。
第一,推動知識深度理解與遷移。深度學習突破傳統教學的規則灌輸,通過情景模擬、跨學科融合教學,引導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社會邏輯,從“記憶規則”轉向“探究法律如何保障公平”,培養學生在復雜情境中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第二,培育高階思維與社會責任感。深度學習聚焦真實問題,如校園霸凌、網絡暴力,引導學生多維度分析道德、法律與情感的沖突,設計解決方案,并評估后果;通過項目化實踐,將抽象價值觀轉化為社會責任行動,強化批判性思維與公民意識。
第三,強化情感體驗與內生認同。深度學習借助角色扮演、共情訓練,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道德認同;結合實踐任務,讓法治信仰從“認知”走向“行動”,形成“情感一行為”聯動的價值觀內化機制。
第四,助力未來公民素養奠基。深度學習通過探討網絡倫理、跨文化道德差異等議題,培養學生理性辨析能力;以數字倫理教育為核心,為培養兼具法治精神與數字素養的新時代公民奠定基礎。
三、協同指向:深度學習理論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的路徑
通過什么樣的教學路徑去促進深度學習理論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呢?以“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基于真實的情境素材產生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讓真實的問題在設置的特定課堂任務中得以解決,并通過完成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任務,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1.提取真實的情境素材。
提取真實的情境素材對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具有關鍵作用。教學中,筆者以一則未成年人在網絡平臺遭遇消費欺詐的真實新聞作為導人,引發學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關注。筆者課前搜集、整理了豐富的素材,包括法院公開的未成年人侵權案例判決書,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法律裁判依據;剪輯法治節目中專家解讀法律條文、分析維權策略的視頻片段,輔助知識講解;準備了模擬法庭所需的道具,增強情境真實性,助力學生沉浸式學習,達成深度學習目標。
2.提出真實的驅動性問題。
真實的驅動性問題通常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社會實際,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或興趣點息息相關。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和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播放完案例之后,筆者拋出問題:“看到小李的遭遇,你們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小李,會怎么做?”學生紛紛表達對小李的同情,有的說會找商家理論,有的說要向家長求助,還有的說要報警。這一真實案例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權益保護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有助于教師順利導入新課。
3.設置有效的課堂任務。
基于真實的驅動性問題設置有效課堂任務,能將課程目標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清楚知道學習方向和要求,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路徑,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學習。
(1)小組討論,思維碰撞。筆者展示涵蓋校園霸凌、家庭暴力、網絡侵權等生活場景圖片,讓每組學生圍繞圖片,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剖析其中存在的侵權行為及涉及的法律問題。在討論校園霸凌圖片時,一組學生指出:“這是明顯的校園霸凌,侵犯了被霸凌學生的人身權利。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有責任預防和制止這種行為。”筆者適時引導啟發,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
(2)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筆者選取校園侵權典型案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小明在學校被同學小強故意絆倒,導致手臂骨折;雙方家長就賠償問題協商未果,小明家長決定起訴小強及其家長。筆者提前將學生分為法官、原告、被告、律師、證人等角色,發放詳細的案例資料與法律條文參考。各角色利用課余時間精心準備,查閱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典等資料,深人研究訴訟流程、質證規則。模擬庭審過程中,“法官”莊重主持庭審,“雙方律師”激烈辯論,“證人”如實陳述,嚴格遵循法律程序推進。模擬庭審結束后,學生對法律在維權中的權威性與嚴謹性有了深刻感受,提升運用法律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
(3)總結反饋,評價升華。活動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反思總結,交流在模擬法庭中的收獲與體會。有的說:“打官司要準備這么多證據,法律程序很嚴謹。”有的提到:“通過扮演律師,我更明白怎么為當事人爭取合法權益了。”筆者隨后結合案例,詳細講解依法維權的關鍵要點,如證據收集與保全的方法、訴訟時效的重要性等,并對比分析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多種維權途徑的適用場景,以表格形式將其清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構建維權知識體系。
4.設計持續性評價方案。
持續性評價方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和標準,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筆者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符合深度學習的預期目標,并給出及時反饋或調整,同時,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監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進程,發現優點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需要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研判學生學習難度,搭建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支架,促進學生知識、方法的獲取與素養的培育,推動學生高階思維和能力的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敖東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樊淑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J].遼寧教育,2023(17):27-29.
[2]黃利菊.模擬法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以六年級下冊《學會寬容》為例[J].學苑教育,2021 (05):25-26。
[3]金麗莉.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路徑探析[J].華夏教師,2023(2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