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此形勢下,課程思政建設需全面鋪開,既要穩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地位,也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打造多維度育人格局。高校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回應新時代對人才核心素養的要求,即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在專業教育中厚植家國情懷。與此同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面臨從“單一融入\"向“全鏈貫通”、從“經驗驅動”向“數字賦能\"的轉型挑戰。數字化轉型為此提供了新機遇:一方面,數字技術可助力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耦合,打破學科壁壘;另一方面,數據驅動的精準化教學、場景化的沉浸體驗,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具穿透力的實踐路徑。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亟待通過系統性研究探索其內在機理與可行范式,為高等教育育人體系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照。
一、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
(一)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協同共進
高校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協同與融合。課程思政不應被視為單獨的模塊,而應融入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中,成為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
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課程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多維的知識結構,并通過學科特色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生動展示思政內容。課程思政不僅包括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還影響著學生思維方式的塑造及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應當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需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價值取向,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國家發展等宏大主題結合起來,從而增強課程教學的思想性與價值引領。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的結合應當是雙向的互動,而非單向的灌輸。課程思政的目標不在于強制學生接受某種觀點,而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程內容,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高校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應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將思政教育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懷,培養其責任擔當,這一過程要在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中進行。因此,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不應局限于知識的傳授,還應包括對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深度引導。
(三)夯實理論根基與拓展實踐能力
高校課程思政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夯實理論基礎并拓展實踐能力。一方面,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若學生缺乏扎實的理論根基,其社會實踐易偏離正確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課程思政的關鍵內容,學生應深入研習并掌握這些理論,以便在社會實踐中準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論學習為學生提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助力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在教授理論知識時,需緊密結合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判斷能力,助力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高校課程思政同樣要重視實踐教育。實踐是理論的拓展,是檢驗理論的重要標準。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活動,學生能增進對社會的認知,在實際操作中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下,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二、教育數字化轉型下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困境
(一)數字化思維認知模糊,信息孤島問題凸顯
當下,部分教師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與應用存在不足,致使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不夠緊密。數字技術迅速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實現數字技術與課程思政的有效結合。然而教師缺少相應培訓與經驗,難以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思政核心理念相融合,致使教學效果不佳。這種認知模糊直接對課程思政的質量與實效產生了負面影響。
高校內不同部門和學院在信息管理、教學資源分配及應用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造成資源浪費與信息流通受阻;各類教育資源和信息難以實現有效連接與共享,導致出現信息孤島現象。這嚴重妨礙了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教育信息的整合與運用,導致課程思政內容無法得到充分展示與利用。而且不同平臺和工具之間缺少協調機制,使教學內容在多個學科和課程間難以有效銜接與傳播。
(二)教學內容融合欠佳,評價體系尚待完善
教育數字化強調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數字化教育環境,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然而,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往往較為傳統和固定[2]一方面,教學內容融合存在三重脫節。其一,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整合呈現“機械嫁接\"傾向。理工專業課程慣用“理論 + 案例\"的簡單疊加模式(如量子力學課堂突兀引入工匠精神),人文社科專業課程則多依賴政策文件解讀替代價值引領,導致課程教學專業性與思想性割裂。其二,數字技術賦能內容開發尚未形成系統邏輯。虛擬仿真、知識圖譜等技術多被教師運用于教學形式創新,但很少運用于對思政資源的深度挖掘,未能將社會熱點、學科前沿等鮮活素材轉化為育人資源。其三,教師跨學科整合能力不足。年輕教師因理論功底較薄弱難以把握融合尺度,年長教師受傳統教學“慣性”制約,在數字化教學設計中缺乏創新意識。
另一方面,評價體系面臨三維失調。其一,評價標準與育人目標錯位。現行考核偏重知識點記憶(如思政題庫測試),對價值認同、思維轉變等隱性成效缺乏評價工具,評價系統尚未構建“知識一能力一素養\"三維分析模型。其二,評價方法與數字化轉型脫節。過程性評價仍停留于課堂考勤、作業提交等淺層數據采集層面,未建立學生思想動態數字畫像。其三,評價主體協同機制缺失。同行評議因學科差異難以形成統一坐標系;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的渠道尚未打通;第三方評價機構介人程度不足,導致評價維度單一化。
(三)高校師資建設滯后,學生學習態度偏差
在師資建設方面,首先,教師數字素養結構性矛盾突出。年長教師受制于技術壁壘(如無法操作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難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年輕教師雖能熟練運用數字工具,但缺乏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敘事內容的教學設計能力。其次,跨學科協作機制缺失。理工專業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理解淺表化,人文社科專業教師對人工智能倫理等新興交叉議題認知不足,導致雙方難以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再次,教師培訓體系失衡。數字技能培訓聚焦課件制作、平臺操作等技術層面,忽視課程思政設計原理與價值引領策略的專項指導。
在學生學習態度方面,首先,學生認知行為與價值認同脫節。碎片化閱讀習慣(如依賴短視頻獲取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導致課堂有關思政理論內容的討論停留于觀點復述,難以觸發學生真實的思想轉變。其次,數字化學習動機異化。部分學生將在線課程視為任務打卡,學習動機停留于情感態度維度,未能觸及價值觀內化層面。再次,價值觀接受方式發生變。學生更傾向互動式、場景化傳播路徑,傳統的單向灌輸易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然而虛擬空間中多元價值觀的隱性滲透(如網絡亞文化解構社會主流話語)將進一步削
弱課堂教育的權威性。
(四)智能算法催生信息繭房,技術異化隱患暗藏
智能算法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深度應用,雖提升了課程教學的精準性,卻與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目標產生結構性沖突。其一,算法推送機制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削弱了思政教育的融入力度。算法基于學生興趣標簽的個性化推薦,往往導致學生接觸的思政素材局限于單一維度,如僅聚焦科技創新而忽視家國情懷,弱化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體化認知。其二,技術異化導致思政教育深度“失焦”。教師過度依賴算法,逐漸喪失對育人邏輯的主動把控,思政元素淪為數據流中的碎片化標簽,如僅以關鍵詞匹配的形式嵌入課程,割裂了知識教授與價值觀塑造的內在統一性。其三,數據化監控與隱私風險威脅思政教育的情感根基。學習行為數據的過度采集,如課堂情緒識別、討論區語義分析,可能引發學生的抵觸心理;而算法“暗箱”中潛藏的意識形態偏見,有可能直接沖擊課程思政的意識形態安全防線。
三、教育數字化轉型下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路徑
課程思政的數字化轉型指的是立足當前教育數字技術發展,根據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依托數字技術相關載體圍繞學生開展優化思想、形成價值觀及增強技能的數字教學手段,旨在實現思政授課數字模式的總體變革。[3]
(一)革新課程思政數字化思維,聚焦數字思政新導向
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求在課程思政中融入全新的數字化思維。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學校層面需要推動數字化思維的普及和認同,確保師生在思想和認知上都能夠與數字化時代相適應。推動課程思政的數字化思維更新需要高校建立跨學科的協作機制,促進技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高校應當組織并加強數字化課程思政平臺的建設,以適應數智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變化。高效的管理和運營機制更是確保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因此高校要根據技術發展的趨勢,優化現有教育資源,探索適應未來教育需求的新路徑。
其次,教師應在這一過程中擔負起關鍵角色,培養數字化思維,推動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學設計的數字化不僅僅意味著數字技術的引入,也意味著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深刻變革。使用數字化工具能夠幫助教師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動性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精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達到更高效的教學效果。
再次,學生數字化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樣是課程思政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字化課程思政實踐,通過在線課程和智能學習平臺等數字化工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優化數字化課程思政規劃,強化頂層設計
高校需針對教學內容融合欠佳與評價體系失配問題,立足課程思政育人本質,要把課程思政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做好頂層設計。[4]
高校需立足課程思政育人本質,構建“標準重構一評價升級一資源整合\"數字化轉型路徑。
首先,高校應建立課程思政數字化融合標準,破解機械嫁接困境。高校應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制定課程思政數字化融合實施規范,明確“價值引領一知識傳授一能力培養”的三維融合邏輯:針對理工專業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將科學家精神、科技倫理等思政元素與專業理論相結合并形成邏輯閉環;針對人文社科專業課程,規定教師的數字敘事技術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價值共振,從制度層面杜絕案例堆砌與文件摘錄式教學。
其次,高校應重構數據驅動的思政評價體系。高校可開發“知識一價值一能力”三維智能評價系統,在現有評價指標中增設“思政目標達成度”分析模塊,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師生課堂討論、在線論壇互動等文本進行情感極性分析,生成學生價值觀認知動態圖譜。高校可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建立“職業倫理素養追蹤數據庫”,將企業對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能力的評價數據逆向反饋至教學改進環節,構建“課堂一社會\"雙向聯動的課程思政成效驗證機制。
再次,高校應建設跨學科思政資源中樞,破除信息孤島壁壘。高校須整合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專業院系的數字資源,運用知識圖譜技術構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科映射模型。例如,高校可將“生態文明建設\"核心要義分解為環境工程、公共管理等學科的可視化教學節點;將“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轉化為計算機、機械等專業的攻關案例庫。高校還可通過智能推薦算法實現思政資源與專業教學的精準適配,同時建立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對平臺推送內容進行實時語義監測與價值導向審查。
(三)強化數字化課程思政師資,提升育人能力
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數字化建設需要構建專業化的師資梯隊,以確保教育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
首先,在人才引進環節,高校應優先選拔具有教育技術背景的教師,重點考察其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能力和思政理論融合水平,旨在組建支撐課程思政改革的骨干團隊。新入職教師在崗前培訓中須完成數字教學基礎能力認證,掌握運用虛擬教研室、分析教學數據等核心技能,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高校應對在職教師實施分層培養計劃,設立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專項。針對初級教師,高校應讓他們參與教育技術實操培訓,掌握智能備課系統、課堂互動工具的操作規范,以增強其數字化教學的基本能力。4針對骨干教師,高校則開展混合式教學設計研修,重點提升其整合思政元素與數字資源的能力。學科帶頭人應創建跨校數字思政工作坊,共同研發標準化的數字化教學案例庫,為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再次,在培訓體系設置上,高校需進行階段性考核,將數字化教學成果納入職務晉升的評價指標,激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
最后,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須建立數字化改革督導機制,由教務部門牽頭組建跨學科專家組,旨在制定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標準,規范教學資源開發流程與數據應用準則。定期開展數字化教學倫理審查,確保教育改革始終保持良好的道德標準。
(四)規范智能算法應用,促進技術向善發展
高校需構建智能算法治理體系,通過三重機制破解技術異化風險,實現課程思政與技術賦能的協同發展。
首先,高校應建立算法倫理審查機制,破除“信息繭房\"效應。高校應組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教育技術團隊和學科教師構成的聯合工作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算法設計邏輯。在內容推送系統中設置多元思政資源配比規則,強制算法平衡專業知識點與思政維度內容的比例,確保學生接觸的思政素材具備多方面的價值。
其次,高校應強化人機協同育人機制,遏制技術主導傾向。高校須明確教師在算法應用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其深度參與算法規則制定與案例庫審核。技術團隊需開發“思政一專業\"耦合度分析工具,實時監測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匹配度,對偏離育人目標的算法推送模型進行動態修正;同時建立教師主導的思政案例生成流程,通過人工審核確保算法產出的案例具備思想深度與教學適用性。
再次,高校應完善數據安全與意識形態防護機制,筑牢技術應用底線。高校須建立學習行為數據分類加密制度,禁止采集涉及學生價值觀傾向的敏感信息;在算法底層部署意識形態安全審查模塊,自動過濾含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傾向的內容。高校技術部門須定期開展算法“價值觀校準\"檢測,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對推送內容進行雙盲評審,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在數字化教學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必要途徑,也是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的重要環節。未來,高校應把握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機遇,以更開放的視野和更包容的態度,推動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賀祖松.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高校課程思政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4(3):65-71.
[3]楊嵐.教育數字化轉型對高校課程思政的影響[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6):43-46.
[4]牛慧敏.數字化轉型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思考[N.山西科技報,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