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國金融市場總體指數環比微升,連續兩月維持擴張態勢。股債市場短期承壓,宏觀杠桿、信貸與非銀金融領域持續回暖,整體呈現結構性修復與高質量增長并進格局。值得關注的是,香港于5月21日率先通過《穩定幣條例》,為全球穩定幣監管奠定制度基礎,或將深刻影響六大金融市場格局,推動數字金融與跨境資本體系重構。
道口金融晴雨指數解讀
2025年5月,中國金融市場總體指數由131.5小幅上升至132.6,實現連續兩個月的擴張態勢,同比增長 16% ,表明在政策支持下金融體系長期向好。盡管股票與債券市場因流動性短期波動與供需結構變化出現調整,宏觀杠桿、信貸、同業及非銀領域在降準、逆回購及專項政策推動下穩步回升,凸顯結構性修復與高質量發展動力并存。其間,香港2025年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建立包括發行、備用資產管理及贖回在內的綜合監管制度并實行發牌機制,此舉為穩定幣合法合規創造制度基礎,并在數字金融治理與跨境支付、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確立全球先發優勢。
股票市場金融市場指標環比微降 1% 至20.5,但同比顯著增長19% ,呈現短期調整與長期向好的態勢。環比壓力主要源于市場流動性階段性收縮和政策落地后的觀望情緒。一方面,中美經貿關系雖邊際緩和,但特朗普關稅政策反復擾動引發外資短期避險操作,疊加部分量化策略因市場波動調整倉位,導致日成交活躍度受抑;另一方面,證監會深化科創板改革及重組新規的出臺,雖長期利好市場結構優化,但短期引發機構對存量資產再融資合規性的審慎評估,部分企業再融資節奏暫緩。長期看,產業升級與制度紅利的協同效應顯著:東盟技術轉移平臺加速區域創新要素流動,國內專項資金向新能源、生物產業等六大新興產業傾斜,為資本市場提供可持續增長動能。后續若重組新規細則落地與消費潛力釋放形成共振,市場回暖基礎將進一步鞏固。
宏觀杠桿金融市場指標環比增長 5% ,由21.1升至22.3,同比躍升 55% ,由14.4升至22.3,主要由政策驅動擴張。貨幣供給的主動擴張是杠桿上行的直接推手。央行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續釋放流動性,5月末M2同比增速達 7.9% ,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6.16萬億元,反映出對基建、科創等國家戰略領域的定向灌溉。
圖1

分市場指數比重累計圖與擬合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過補充項目資本金,撬動更多社會融資,這種“精準滴灌”機制在穩定信貸的同時,客觀上推高了債務規模;同時《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落地帶動跨境貿易結算量激增,企業產能轉移東南亞規避關稅策略顯效,共同支撐外匯儲備五連漲,為信用擴張提供外部緩沖。另一方面,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環比增加1574億元,不良貸款率微升至 1.51% ,實質是金融體系隱性風險的主動出清。這種“量增質控”的態勢,凸顯政策層在穩增長與防風險間的動態平衡一一既通過結構性貨幣工具托舉關鍵產業,又借監管升級加速風險暴露,引導杠桿向高質量領域結構化轉移。
銀行與信貸金融市場金融指標環比增長 1% ,由20.6增長至20.8,同比增長 8% ,由19.3升至20.8,主要受三重因素疊加推動:貨幣政策方面,央行于5月實施年內首次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萬億元,同步加量續作MLF,顯著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并增強放貸能力,支撐社會融資規模持續擴張;房地產領域,中央與地方協同發力,5年期以上LPR下調及46項地方寬松政策密集落地,疊加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存量房改造,直接激活居民購房信貸需求;《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著重拓寬民營經濟及外貿企業融資渠道。三者共同驅動信貸總量與結構同步優化。
貨幣與同業金融市場指標環比增長 3% ,由22.3升至22.9,同比增長 8% ,由19.3升至20.8,反映出央行寬松政策推動市場流動性改善和機構間交易活躍度提升。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降準和逆回購操作精準注入流動性,有效補充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盡管同業拆借交易有所減少,但質押式回購和現券交易的活躍度顯著提升,顯示出市場流動性有所改善。此外,人民幣跨境支付份額雖環比回落,但中國持續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如廣西與東盟的支付合作,疊加宏觀審慎管理強化金融風險防控,為市場預期穩定提供了制度性支撐。
非傳統銀行金融市場指標環比略增 1.1% ,由23.0升至23.2,同比增長 23% ,由18.8升至23.2,主要受政策護航下的市場預期扭轉與結構性資金流動驅動。一方面,國內政策確定性增強,疊加中美關稅緩和改善經濟預期,推動居民存款向非銀機構遷移,資金持續流人金融市場。同時,外匯數據顯示跨境資金凈流人達330億美元,外資增持境內股票規模進一步擴大,直接提振市場活躍度。另一方面,行業內部呈現分化態勢:保險業在監管制度完善下業績穩健,證券板塊受益于交易量同比激增 46% 及政策利好,小額貸款行業大幅清退不合格機構,但秉持“減量提質”策略實現貸款余額環比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政策不確定性仍導致企業存款收縮,凸顯非銀領域“資金避風港”效應。
債券金融市場指標環比下降 4% ,由23.9降至22.9,同比降幅 3% ,由23.5降至22.9,主要受市場活躍度減弱和結構性分化影響。當前債市面臨供需雙向壓力:一方面,財政部雖啟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以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但規模占比不足 0.016% ,被市場普遍視為“象征性操作”,疊加信用債一級市場發行規模環比驟降 46.23% ,反映融資需求疲軟;與此同時,收益率曲線呈現陡峭化特征,短端受益于貨市政策寬松預期而走低,長端則受中美貿易摩擦緩和帶來的經濟回暖預期支撐,削弱了中長期債券吸引力。盡管政府債券凈融資達同期歷史新高,且科技創新債券密集發行凸顯結構性機會,但城投債、地產債收益率全面下行至三年低位,避險資金向高等級信用債集中,進一步分流了利率債交易動能。隨著政策效果深化和市場分化延續,優質信用資產配置價值將更趨凸顯。
政策建議與觀點
2025年5月,中國金融市場總體指數連續兩月回升,進入擴張通道,展現出在政策調控下的韌性與結構優化趨勢。盡管股債市場因流動性收緊和供需壓力出現短期波動,宏觀杠桿、信貸、同業及非傳統金融機構領域在定向政策引導下實現穩步增長,信用擴張與風險出清機制協同發力,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基調。在此背景下,建議政策制定者進一步優化逆周期調控工具體系,加強跨市場協同與制度創新,推動金融資源精準服務實體經濟與科技轉型。
一是財政與貨幣政策需協同推進,繼續通過超長期國債與結構性工具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強化對科技、綠色、民營經濟的投融資傾斜,提升內需韌性。與此同時,應完善金融基礎設施與監管規則,積極回應香港《穩定幣條例》所釋放的制度信號,推動跨境金融監管協作,前瞻布局數字人民幣國際應用環境,搶占新型支付體系建設高地。
二是應注重金融結構優化與風險防控并舉。針對銀行信貸結構調整趨勢,應在穩住房貸、優化消費貸基礎上,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鏈上資產”抵押模式,擴大民企融資可得性。對非傳統金融機構,需構建數字資產風控指標體系,強化資金來源與杠桿率監測,防范“灰色套利”擴散。
三是建議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供給,在穩定投資者預期的同時,加快落地“類平準基金”與科技創新債制度安排,增強優質企業融資能力。通過匯率調控與外匯儲備動態管理,維持跨境資金流動穩定性,為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創造安全、有序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