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撐,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主題。高校要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扛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神圣職責,將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各民族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一、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根基
意識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制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其形成受文化、社會環境、語言等因素影響,教育經歷和知識儲備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然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知識不會自主植根于青年學生頭腦中。高校要做細做實教育引領,強化理論教學和思想武裝,進行有效“灌輸”,加強“四個共同”的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宣傳教育,引導師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深入學習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的民族法規,深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價值,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高校要結合實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師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堅定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歷史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銜接面”,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高校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近年,“守望之家”輔導員工作室聚焦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根基,舉辦“紅石榴文化月”系列活動,對各民族學生開展“四個共同”教育,引導他們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儲備,不斷增進“五個認同”。
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強大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人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對高校而言,學生是“以學為生”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業、就業是學生的發展大計,是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高校要堅持“學生第一”,把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學生成長全過程,聚焦學生學業、就業,扎實做好教育、指導與服務,確保高標準培養和高質量就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學生的根本利益,不斷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成就感、自豪感,持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不可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因此專業課程學習往往是民族學生的短板。基于這種現實,“守望之家”輔導員工作室組建“石榴班”,針對民族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一人一策”幫扶方案,幫助他們解決專業課程學習中的“疑難雜癥”,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互鑒互學互促、共學共進共成長。長期以來,學校民族學生思想積極向上,團結發展意識強,學習成績持續提升,參加志愿服務、申請入團入黨積極性高,實現了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協調發展。
三、營造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氛圍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和睦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根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根本上是要增進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必然性,深刻闡明了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關系的基本遵循。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全體師生共同塑造的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小氣候”,對師生具有特殊的熏陶、矯正、引領作用。高校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大力發展校園文化,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營造多元一體、互鑒互學、和諧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搭建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引領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守望之家”輔導員工作室利用中國傳統節日,開展包粽子、做月餅等各民族學生交流聯誼活動,在實踐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各民族學生一家親的文化氛圍。學校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文藝匯演、“石榴花開·我的成長故事”主題分享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起學習了解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平臺,增進了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四、系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是爭取人心的過程,因此,容不得半點兒強制、急躁和冒進。高校要把“以學生為本”落到細處、實處,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力所能及地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及時有效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情感、就業等方面遇到的現實問題和困難,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期待,讓學生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與關懷;要“用事實說話”,把說服教育的過程轉變為以“感動”促“行動”的過程,不斷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守望之家”輔導員工作室立足工作日常,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傾心服務民族學生成長。例如,舉辦考研指導報告會,用身邊成功典型事例激勵民族學生自信自強,提供有針對性、可復制的方法論指導;邀請民族學生家鄉的優質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畢業生,為學生就業牽線搭橋;常態化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糾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對于家庭有突發變故或臨時困難的學生,第一時間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等等。這些“春風化雨”的工作,讓民族學生深受感動、備受激勵,校園內也形成了各民族學生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團結友愛氛圍。
五、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網絡空間
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資訊、構建知識結構、形成是非判斷、塑造價值觀念的重要影響源,互聯網平臺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交流的新領域、新陣地。這給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帶來了新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契機。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強化互聯網思維,主動“學網、懂網、用網”,提升網絡媒介素養,妥善應對網絡輿情,有效引導網絡輿論;要主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創新成果、黨的民族政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產品的網上傳播,介紹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創新做法和生動實踐,推進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要堅持“用網”“治網”兩手抓、兩手硬,切實加強對網絡涉民族因素話題的管理和引導,精準把握涉民族因素的網絡輿情生成與演化特點,制訂務實管用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牢牢把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傳播民族團結進步的好聲音、好故事,推動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良好網絡生態,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最大增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
[2]李曼莉,蔡旺.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2020(3).
[3]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J].求是,2024(3).
[4]《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