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R7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019.03
DOI: 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07
隨著現代產科醫學的發展,臨床分娩方式的選擇已逐漸從單一的醫療干預模式轉為注重產婦自主權與生理自然性的個體化醫療模式。經產婦因存在既往分娩經歷,產道條件及分娩適應性優于初產婦,但仍存在會陰損傷率高、產婦主觀體驗不佳等問題[]。傳統常規體位分娩配合會陰保護技術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嚴重會陰撕裂風險,但其干預性操作可能增加產婦疼痛、延長第二產程,甚至影響母嬰結局[2。近年來,自由體位分娩與無會陰保護技術作為自然分娩理念的實踐延伸,逐漸受關注。自由體位分娩倡導產婦在產程中根據自身舒適度選擇直立位、側臥位和跪位等多樣化姿勢,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胎頭降低,改善骨盆徑線與胎頭位置的適應性,從而縮短產程并減少醫療干預[3。無會陰保護技術不依賴傳統的人工干預式會陰托舉或保護手法,而是通過控制胎頭娩出速度、順應會陰組織自然擴張來降低損傷風險[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對經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為經產婦分娩方式的改進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迭部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50例經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 29.37±5.51 )歲;孕齡37~42周,平均孕齡( 39.49±1.25 周。觀察組產婦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 29.42±5.46 歲;孕齡37~41周,平均孕齡( 39.42±1.21 )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迭部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均為經產婦(既往有 ?1 次足月陰道分娩史);(2均為單胎妊娠,頭位;(3產婦無嚴重妊娠并發癥;(4為自然臨產,宮頸條件成熟。排除標準:(1有剖宮產史或既往嚴重會陰裂傷(Ⅲ度及以上)產婦;(②合并嚴重內科疾病產婦;(3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無法配合自由體位產婦;(4產婦分娩過程中需緊急干預,如胎兒窘迫、產程停滯需轉剖宮產等;(5存在胎心監護異常的產婦。
1.2干預方法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體位分娩。第一產程自由活動,宮口開全后取膀胱截石位,消毒范圍由陰阜向下至大腿內側上1/3,兩側至臀裂,最后至肛門周圍。鋪置無菌接產洞巾。助產士右手控制胎頭娩出速度,左手托肛保護會陰,出現Ⅱ度以上撕裂風險或胎兒窘迫時行會陰側切。觀察組產婦采用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分娩。全程自由體位管理:宮縮間歇期鼓勵采用側臥、蹲位、跪位等體位變換,第二產程自主選擇分娩體位(除截石位外)。無會陰保護技術:不實施傳統托肛手法,通過呼吸指導控制娩出速度。當胎頭露出 2~3cm 且會陰部明顯緊張時,助產士指導產婦在宮縮時保持呼氣狀態,在宮縮間歇期進行屏氣用力,借助腹壓推動分娩進程。待胎頭完全娩出后,助產士先幫助胎頭復位并進行外旋轉,隨后引導后肩娩出,最終使胎兒安全完整娩出。產后觀察5d。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產婦產程。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從規律宮縮開始至宮口完全擴張( 10cm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從宮口全開至胎兒完全娩出;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至胎盤完全排出。(②比較兩組產婦會陰側切、會陰裂傷情況。會陰側切:出現Ⅱ度及以上裂傷風險、胎兒窘迫,需產鉗或胎吸助產;I度會陰裂傷:僅累及陰道黏膜、會陰皮膚及皮下組織,未達肌層。臨床表現為表淺裂傷,出血少,傷口邊緣整齊;Ⅱ度會陰裂傷:累及會陰體肌層(如球海綿體肌、會陰淺橫肌),但未累及肛門括約肌。臨床表現為裂傷較深,伴有明顯出血,需分層縫合肌肉及黏膜[5]。(3)比較兩組產婦會陰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使用VAS疼痛評分記錄兩組產婦產后1、3、5dVAS疼痛評分,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代表產婦疼痛越嚴重。(4比較兩組產婦新生兒阿氏(Apgar)評分和不良結局發生情況。新生兒Apgar評分[7:于新生兒娩出后 1min 進行評估,包含5項指標,總分范圍為0~10分。7~10分提示新生兒狀態良好,通常無需特殊處理;4~6分提示中度抑制,可能需要清理呼吸道、吸氧等干預;0~3分:嚴重抑制,需立即進行復蘇。記錄新生兒室息、感染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 t 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采用 χ2 檢驗。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產程比較兩組產婦第一產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1。
2.2兩組產婦會陰側切、會陰裂傷情況比較觀察組產婦會陰側切、 I 度會陰裂傷率均低于對照組,I度會陰裂傷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2。
)

2.3兩組產婦會陰VAS疼痛評分比較兩組產婦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產婦產后1、3、5d會陰VAS疼痛評分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3。
)
;與同組產后3d比較,(204號
;與對照組比較, #Plt;0.05 VAS:視覺模擬量表。2.4兩組產婦新生兒Apgar評分和不良結局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產婦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室息、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4。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產科理念的轉變,自由體位分娩與無會陰保護技術的聯合應用逐漸受關注。經產婦因產道彈性較好、會陰損傷風險相對較低。傳統截石位雖能提供標準化的操作視野,但產婦平臥的姿勢可能導致骨盆出口橫徑縮小,進而增加第二產程受阻風險[8]。相較而言,側臥位、坐位或跪位等自由體位通過重力軸線與產軸的重合,可使骨盆徑線擴張,配合產婦自主調整的節律性用力,能顯著縮短活躍期。有研究顯示,自由體位通過利用重力作用和骨盆動力學原理,可有效縮短產程,而無會陰保護技術不依賴人工干預,通過控制胎頭娩出速度實現自然保護,在初產婦中已證實可降低Ⅱ度以上裂傷率[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能夠縮短經產婦產程時間。分析原因在于自由體位通過改進生物力學機制提升分娩效率。經產婦自主選擇側臥、蹲位或手膝位時,盆骨徑線增大,更利于胎頭旋轉降低。重力作用使胎兒軸向壓力增加,配合宮縮形成合力,有效縮短第二產程[10]。同時,體位變換改善子宮收縮協調性,第三產程中,子宮球樣收縮頻率提高會加速胎盤剝離。另外,無會陰保護技術消除人為干預的負性影響。傳統會陰托舉手法使產婦被迫采取截石位,盆骨出口橫徑減少,從而增加軟組織阻力。取消會陰保護后,會陰組織順應性提高,產婦可自主調節娩出速度,避免因保護動作導致的反復屏氣,從而縮短第二產程。胎盤娩出階段,未受干擾的子宮自主收縮,可使第三產程縮短[]。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會陰側切、Ⅱ度會陰裂傷率均低于對照組,I度會陰裂傷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能夠減少經產婦會陰側切率,減輕會陰裂傷程度。分析原因在于自由體位使產婦通過自主調節姿勢,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胎頭以更適應會陰組織彈性的角度。經產婦因既往分娩使盆底組織延展性較好,自由體位能避免傳統截石位造成的會陰被動拉伸,減少局部組織張力集中,從而降低深部肌肉層撕裂風險[12]。同時,體位自主調整使產婦通過身體本能找到最佳用力角度,避免因強迫體位導致的過度會陰壓迫。傳統會陰保護手法通過人為控制胎頭娩出速度,可能造成組織延展節奏與胎頭降低不匹配,反而增加剪切力。無保護技術允許會陰在胎頭緩慢擴張下自然伸展,經產婦較松軟的會陰組織可通過漸進性擴張適應分娩過程,減少醫源性干預導致的創傷。且自由體位通過增強產婦對分娩的掌控感,緩解緊張情緒,使盆底肌肉更放松。經產婦因具備分娩經驗,能更有效協調腹壓與會陰放松的配合,減少因恐懼導致的肌肉對抗性收縮[13]。上述聯動效應使會陰在胎頭通過時處于最佳松弛狀態,組織延展閾值提高,從而減少側切,同時將裂傷程度控制在表淺層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產婦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產婦產后1、3、5d會陰VAS疼痛評分均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能夠減輕經產婦會陰疼痛。分析原因在于兩種技術的協同作用改善分娩體驗。自由體位賦予產婦更高的控制感,結合無會陰保護技術可顯著緩解焦慮情緒。心理狀態的改善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降低疼痛敏感度;同時,減少因緊張導致的肌肉對抗性收縮[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室息、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能夠減少新生兒不良結局。分析原因在于相較于傳統截石位,自由體位能夠減少胎頭與骨盆的機械阻力,避免產程延長導致的胎兒缺氧風險,從而降低室息發生率。
綜上所述,自由體位聯合無會陰保護技術能夠縮短經產婦產程時間,降低會陰側切率,減輕會陰裂傷及疼痛感,且能夠減少新生兒不良結局。
參考文獻
[1]喬書韻,袁夢,喬詩韻,等.不同分娩方式的二孩產婦生育間隔時間對盆底肌肉I、Ⅱ類肌纖維肌力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21,56(10): 677-683.
[2]陳蘭,王善容,唐中娟,等.俯臥位分娩對分娩結局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9,11(1):85-87,92.
[3]張靜,陳江鴻,劉麗,等.自由體位分娩對產婦分娩結局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4):1657-1660.
[4]秦紅娟.無保護會陰技術對初產婦及經產婦分娩產程及產后疼痛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7,33(3):10-11.
[5]田燕萍,熊永芳,徐鑫芬,等.會陰切開及會陰裂傷修復技術與縫合材料選擇指南(2019)[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3):453-457.
[6]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6): 645.
[7]張馨月.Apgar評分與早產新生兒死亡[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20,23(7): 501.
[8]司遠彬.自由體位分娩與傳統分娩方式在產程管理中的對比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7):3009-3011.
[9]牟蘭芳,沈萍華,吳麗敏.自由體位聯合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在第二產程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9,18(1):50-53.
[10]溫改紅.兩種不同接產方式在促進自然分娩中的效果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8,32(2):149-152.
[11]張艷影,潘利紅,曲紅玲,等.自由體位分娩聯合無保護會陰接生的臨床效果[J].中國臨床護理,2021,13(10):625-628.
[12]沙菁.自由體位聯合無保護會陰助產的分娩結局及對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J].浙江實用醫學,2023,28(4):303-307.
[13]朱新如.無保護會陰接生法聯合自由體位對產婦自然分娩的影響[J].中國校醫,2023,37(12):932-934.
[14]雍福敏.自由體位聯合無保護會陰接生在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20,10(27):130-1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