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度重視特殊群體少年兒童工作,關愛服務力求精準,監護體系積極健全,保障力度持續加大,基層基礎不斷夯實。
多措并舉,構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采取配齊心理教師、加強心理疏導、建立心理檔案等措施,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
配齊心理教師。建立心理健康教師備案制度,實行持證上崗,凡選任的心理健康教師,不得隨意更換。目前,各中小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兼職心理教師,學生規模1000人以上的學校、多校區學校、多學段學校增加教師配置,全市共有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226人。
加強心理疏導。各中小學校均建立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常態化開展學生談心談話,加強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和動態監測,切實保障學生健康成長。2025年高考、中考前對近300名心理特異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同時,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500多場次。
建立心理檔案。積極完善學生、班級、年級、學校四級預警機制,推進心理健康篩查服務,發放心理健康調查問卷10萬余份,對篩查出的特殊群體學生建立“一生一案”心理成長檔案,安排教師點對點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確保有效安撫、疏導和干預。
多管齊下,精準資助家庭困難學生。堅持把規范和加強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作為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抓手,確保困難學生應助盡助。
政策宣傳到位。利用“傳統媒體 + 新媒體”模式,大力宣傳資助政策,全市印發《致家長一封信》5萬余份、資助政策宣傳冊1萬余份,積極開展千名教師訪方家活動,實現宣傳覆蓋率 100% ,上門走訪率不低于 50% 。組織師生參加2024年襄陽市“為你點燈·照亮前行”資助育人演講比賽,榮獲一等獎5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8人,棗陽市教育局榮獲優秀組織獎。
精準識別到位。每學年對貧困學生家訪 1~2 次,摸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底數,建立貧困學生數據庫,實現精準認定、精準資助。同時,積極與民政、殘聯等部門對接,實現困難家庭學生信息互通互用,脫貧戶及“監測戶”學生等重點保障人群做到應助盡助,一個不漏。
資金發放到位。以“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失學、輟學”為目標,不斷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減少資金發放中間環節,杜絕截留、挪用、貪污資助款現象的發生。2024年共資助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0011人次,資助金額6170萬元,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
多級聯動,全面關愛特殊群體學生。構建家校、社區、部門聯動幫扶機制,從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給予關心關愛,有力促進特殊群體學生健康、快樂、平等的成長。
家校聯動幫扶。建立結對幫扶制度,科任教師每周與幫扶對象進行一次交心談心,每月進行一次家訪,動態調整幫扶措施。各學校開通親情電話,向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公布學校領導、班主任、科任教師的聯系電話,暢通家校聯絡渠道,形成育人合力。
社區聯動輔導。依托社區紅色驛站等場所,從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老戰士、老模范中聘請一批義務輔導員,經常性地對特殊兒童開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提供課內輔導、智力游戲、閱讀分享等“課堂”服務,切實打通未成年人服務“最后一公里”。
部門聯動關愛。加強與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關愛機制,全市共建設鄉村少年宮35個,留守兒童服務站105個,落實申報襄陽市三星級“愛心母嬰室”1個,襄陽市示范愛心托管班2個,選聘“愛心媽媽”,設置“親情電話”,開辟“綠色通道”,全市2萬余名留守學生、進城務工子女、殘疾兒童少年得到有效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