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與教師而言,教師的課堂管控能力、教學設計的梯度、學生學情的掌握程度等等;與學生而言,學生的學習特質、學習習慣、學生的固有知識體系等等。在這一系列的因素當中,學生的參與度有著決定性作用。
學生的參與度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回應;表現在認知上,就是能夠生成深度思考,主動建構思維鏈接;表現在情感上,就是對學習環境、學習過程有高度認同感。
理想的課堂,學生積極舉手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有生活的鏈接,有超越課堂的思維生成。學生有主動反思,向一切資源學習的意識。課堂上我們經常設定一些學生展演、板演的環節。這些環節的設定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學生的課堂行為反饋教學效果,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展演、板演的“小老師”給其他學生二次學習機會。但是,更多的時候,展演、板演活動成了優秀學生的獨角戲。怎樣才能讓臺上的學生認認真真,臺下的學生有事可做。讓更多“群演”學生參與到展示活動中,成為自己學習的“主角”呢?
首先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關注更多評價主體。以學生展演、板演環節為例,分出一些目光投向臺下的學生,通過手勢、目光等告訴這些孩子“你聽的很認真”,并通過小組加分、個人加星”等給予清晰的評價。
其次做好空間引領,讓思維跳躍起來。以“生活中還有哪些平行四邊形?”這個問題的發出為例。這個問題很寬泛,寬泛到學生不知道從何著手。如果我們在前面加上一些限定詞,讓學生思維的空間有一定的界限,既開闊了視域,也活躍了思維。“上學的路上,你看到過那些平行四邊形?”“你的玩具有平行四邊形嗎?”打開視域,不等于毫無邊界。沒有邊界的視域等于處處都是邊界。這堂課上如果老師的問題是“校園里,你見過哪些平行四邊形?”想來“車位”會是更學生的鏈接。
最后用好小組合作,增加活動場域。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是把學習群體縮小化,單位時間段內讓每個學生擁有更多的參與時間與機會。把班級群體活動變成小組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有參與展示自我的機會,有團結協作的體驗。
學生參與度不僅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也是建構課堂生態的必要條件。構建起學生積極參與立體圖景。當學生能夠完成從行為到情感再到認知的立體參與后,教學效果自認而然的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