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幼兒美術欣賞活動,闡述了美術欣賞活動的四部曲,強調以幼兒體驗為核心的欣賞流程。同時深入探討美術欣賞教育的對話法,旨在為幼兒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且具操作性的教學策略與理論依據,以提升幼兒美術欣賞教育的質量與效果,促進幼兒在美術領域的審美與創作能力發展。
關鍵詞:幼兒美術欣賞" 對話法" 實踐探索
一、引言
幼兒美術欣賞教育是培養幼兒審美素養與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在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構建科學有效的欣賞活動模式,對幼兒藝術感知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關鍵意義。
二、美術欣賞活動基本流程——四部曲
(一)曲一:“七嘴八舌”
在美術欣賞伊始,幼兒的直觀感受至關重要。此環節讓幼兒自由表達對藝術品的初步印象,充分展現其原始且真實的直覺體驗。例如,在面對一幅新的繪畫作品時,幼兒會依據自身的感知和想象七嘴八舌地討論看到的形象、色彩等。這種創造性知覺與思維活動所產生的體驗,是幼兒審美愉悅的源泉,教師應給予充分尊重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后續教學。
(二)曲二:“身臨其境”
教師引導幼兒深入欣賞作品,從主題、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進行有意識觀察。以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線條、色彩、構圖、造型等要素,同時借助生動故事幫助幼兒理解作品背景、內容與作者意圖。如在欣賞一幅古典山水畫時,講述畫家創作時的情境故事,使幼兒仿佛置身畫境,增強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
(三)曲三:“感同身受”
此為幼兒自由創作環節。教師鼓勵幼兒向大師學習,通過模仿大師創作方式體會創作過程。如在欣賞齊白石的作品后,引導幼兒學習其畫面構圖及濃淡色彩的運用。需注意避免與日常美術教學混淆,防止創作與欣賞脫節,讓幼兒在創作中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實現深度學習。
(四)曲四:“美美與共”
分享與評價環節是美術欣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幼兒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幼兒作品中對大師創作方法的運用。例如,在評價幼兒繪畫時,分析其色彩運用是否借鑒大師作品風格,促進幼兒將名作欣賞經驗遷移到自身作品欣賞,提升審美與創作能力。
三、美術欣賞教育的基本方法——對話法
對話法在幼兒美術欣賞教育中具有獨特價值。在欣賞過程中,幼兒通過與作品對話表達自身感受與理解,教師則通過引導性對話幫助幼兒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幼兒之間的對話促進不同觀點的碰撞與啟發,共同推動美術欣賞活動的深入開展。
在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中運用對話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選擇合適的作品
作品要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比如,選擇梵高的《向日葵》這類具有明亮色彩的經典畫作。
(二)營造對話氛圍
1.創設舒適、美觀的欣賞環境。比如在教室布置一個小型畫展,讓幼兒仿佛置身于藝術的小天地。
2.教師以親切的語言和表情激發幼兒參與對話的興趣。比如:“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去看一些超級有趣的畫,大家快來一起分享你們的想法吧。”等這樣的話語激發幼兒的興趣。
(三)引導對話過程
1.提出開放性問題,避免問那種能用“是”或“不是”簡單回答的問題。比如在欣賞一幅動物畫時,問幼兒:“你覺得這只小動物在干什么呀?它的心情怎么樣呢?”
2.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管是覺得畫中的顏色像糖果一樣漂亮,還是覺得某個形狀像自己的玩具,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3.幫助幼兒豐富詞匯來描述作品。當幼兒說畫很漂亮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鮮艷的色彩”“可愛的形狀”等具體詞匯來表達。
(四)總結對話內容
在對話結束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總結大家對作品的看法,比如“我們今天看了這幅畫,小朋友們覺得它有很多漂亮的顏色,像紅色的太陽、綠色的草地……”這樣可以鞏固幼兒對作品的理解。
(五)實施對話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1.師幼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這是對話能夠順利進行的條件,也是幼兒樂于對話的前提。
2.教師不但要在恰當的時機給幼兒提問,還要引導幼兒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師不要鼓勵幼兒說出不同的看法。藝術作品是開放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話的過程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的過程,可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東西。
四、結論
幼兒美術欣賞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系統的活動流程和適宜的教學方法。美術欣賞活動四部曲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對話法豐富了教學互動形式,為幼兒美術欣賞與創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幼兒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理解并整合這些要素,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以提升幼兒美術欣賞教育的整體質量,為幼兒藝術素養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