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項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浩大工程,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經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要想實現這一偉大發展目標,首先就需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高校畢業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對于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展背景下,高校應重視對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畢業生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涉及沿線眾多國家,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框架,不僅為各國之間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也為高校畢業生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具體來看,一方面,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高校畢業生可以在工程技術、項目管理、建筑設計等相關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實現人生價值和創新創業夢想;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隨著沿線國家貿易壁壘的降低和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各國之間的貿易活動日益頻繁,電子商務、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領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這些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創新創業的契機。
(二)挑戰
從本質上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創新創業活動涉及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雖然可以為高校畢業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但同時也對他們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戰,要求高校畢業生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視野和風險意識等多種能力。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夢想。例如,具備國際視野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畢業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至關重要,只有具備全球化思維、站在國際高度審視問題、把握市場發展動態,高校畢業生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這無疑對其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優勢分析
第一,教育資源豐富。擁有眾多高校,這些高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理、工、農、醫、文、法等多個領域,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高校不僅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優秀的師資力量,還積極開設了創業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一系列創新創業課程,為提升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除此之外,高校還會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創業講座、創業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培養創新精神的舞臺,有效激發了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熱情。
第二,政策支持。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工作,將其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政府為開展創新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降低他們的創業門檻;設立創業補貼,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實施稅收減免政策,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勇于創新。除此之外,政府還積極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指導和資源支持。
第三,區位優勢。地處我國東北,與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壤,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這為高校畢業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便利。他們可以依托的這種區位優勢了解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文化背景和法律法規,為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國際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劣勢分析
第一,創新意識薄弱。從整體上來看,高校雖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部分畢業生對于創新創業認知不足、創新意識較為薄弱的問題。3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這部分畢業生更加傾向于選擇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穩定的就業方式,而沒有發現創新創業所帶來的機遇。這種較為保守的就業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潛力。
第二,創新創業能力不足。高校雖然為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但從整體上來看,高校畢業生依然存在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缺乏具有實戰經驗的創業導師。這就導致學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學時,更加注重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環節。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創業,從而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
第三,國際視野有限。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高校畢業生還存在國際視野相對有限的問題。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市場、法律等方面了解不足,難以在國際創新創業活動中發揮自身優勢。這種國際視野的局限性不僅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國際競爭力,也限制了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拓展空間。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的發展路徑
(一)構建創新創業教學體系
在“一帶一路”倡議縱深推進的背景下,高校應不斷完善自身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優化與革新。首先,在課程體系方面,高校應緊密關注各國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對相關專業課程進行適時調整與優化。4除了傳統的理論課程外,還應適當增加與實際應用緊密相關的課程內容,如跨境電子商務、國際物流管理、歐亞區域經濟等實務,實現傳統專業與新興業態的深度融合,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高校還應積極引入跨學科知識,如經濟學、社會學等,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維度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高校應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有效教學方式。通過模擬跨國貿易、跨境商務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新創業的全過程。通過實踐,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創新創業的理解,還能夠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高校應加強對創新創業教師的培訓和管理,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包括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學術交流、進修學習等活動,更新他們的知識結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以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通過這些措施,教師可以將最新的創新創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為畢業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平臺
為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還應打造“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首先,高校應重視與沿岸各國之間建立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實訓機會。例如,東北農業大學與俄遠東聯邦區農業企業共建的“智慧農業創新工場”,每年孵化涉農創業項目20余個,其中,“中俄跨境農產品溯源系統”已實現商業化應用。學生在這種實踐環境下學習,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親身體驗創新創業,近距離觀察專業人士的工作流程,了解創新創業遇到問題時的處理過程,從而在實踐中深化對創新創業的理解,不斷提升實踐能力;其次,高校還應構建“跨境雙創”競賽體系,旨在培養畢業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通過舉辦畢業生創新創業大賽,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學習和展示的平臺。[5]例如,哈爾濱工程大學連續舉辦七屆的“中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累計吸引430支團隊參賽,其中,“極地航行器”項目通過賽事平臺獲得了俄方企業千萬級投資;最后,高校還應打造“邊境口岸”實踐走廊,組織學生赴黑河、綏芬河等邊境城市開展跨境商業實訓。通過參與這些實訓活動,畢業生不僅能夠提升創新創業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在與同行的競爭中不斷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創造力。
(三)完善就業指導服務
為了全面促進畢業生順利創新創業,高校應高度重視并致力于構建一個全面、系統且富有成效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在這方面,已形成“三維聯動”的創新創業支持網絡。在職業規劃教育方面,建立了覆蓋全省的“對俄人才數據庫”,與俄遠東發展部聯合認證跨境商務人才資質。通過定期舉辦職業規劃講座,邀請行業專家等為畢業生分享職業發展經驗,幫助他們深人了解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動態及職業發展路徑;在搭建交流平臺方面,高校積極與各國的商業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邀請用人單位來校招聘。這些招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優勢的平臺,還使他們有機會與用人單位進行深人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趨勢。例如,依托中國(哈爾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搭建“中俄青年創業云平臺”,實現了項目展示、政策咨詢、融資對接等線上服務一體化,近兩年已促成校企合作項目89個,帶動2300余人就業;在創業指導服務方面,高校針對有意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包括創業計劃制訂、市場分析、融資策略等多個方面。通過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講座和研討會等形式,提升畢業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高校還積極與風險投資機構、孵化器等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融資支持。
(四)拓寬畢業生的國際視野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要想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應大力拓寬畢業生的國際視野。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高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流機制,為高校畢業生搭建通往國際創新創業舞臺的橋梁。例如,可以開展聯合培養項目,雙方共同設計課程、共享教學資源,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教育體驗。此外,高校還可以加強與沿線國家企業的合作,通過開展實習實訓、項目合作等為畢業生提供參與跨境貿易和國際合作的機會,在實踐學習中鍛煉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提升畢業生開展國際交流的能力。
四、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培養案例
(一)案例介紹
發揮毗鄰俄羅斯的地緣優勢,依托省“中俄跨界產業集群”建設規劃,重點布局裝備制造、綠色農業、文化創意三大國際合作領域。自2019年以來,先后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工藝大學、沃羅涅日國立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共建中俄跨境電子商務學院等實體化平臺。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嵌入式”技術研發、“伴隨式”創業孵化等創新模式,共同實施中俄聯合科研項目,培育跨境電商創業團隊。
(二)培養策略
第一,深化對俄特色專業建設。設立了全國首個“中俄跨境電子商務微專業”,引入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電商營銷課程體系,打造“俄語 + 數據分析 + 通關實務”復合型課程模塊。
配備全球商品溯源VR實訓室、跨境直播實訓基地等特色教學空間,開展中俄學生“1+1”直播營銷對抗賽等實戰訓練。
第二,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培養鏈。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農工聯合體、飛鶴乳業共建“中俄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形成了“牧場管理一加工技術一質量追”全鏈條培養體系。實行“雙元導師制”,聘請俄方企業技術總監參與《智能擠奶系統設計》等課程授課,指導學生完成俄式奶酪自動化生產線改造等實際項目。
第三,打造延邊開放創業生態圈。在黑河跨境經濟合作區設立“中俄青年創業港”,集成跨境結算、通關報檢、知識產權等特色服務。2023年孵化的“黑土優品”跨境電商平臺,依托學校寒地黑土研究優勢,實現了中俄農產品雙向流通年交易額的新突破,其定制的“中俄雙語智能比價系統”榮獲國際電子商務創新獎。
第四,通過打造“教育聯通 + 技術創新 + 商貿協同”三位一體的國際合作模式,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已成為中俄邊境地區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學校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大學對俄合作貢獻度排行榜”省屬高校首位。
五、結束語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經歷了蓬勃的發展,全國范圍內高校畢業生的規模持續擴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推進,社會發展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時,這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帶一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區域和東北亞國際貿易的中心,高校理應積極承擔起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重任,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完善就業指導服務以及拓寬畢業生的國際視野等措施,不斷提升畢業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慶輝,薛宇,薛勇,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省地方綜合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25):132-134.
[2]卓侖·木塔力甫,劉海燕,譚剛.“一帶一路\"背景下邊境貧困縣人才引進的探討:以烏什縣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7):106-112.
[3]譚詣.“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部地區省域教育對外開放事業發展路徑探析:以湖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為例[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2(S01):11.
[4]彭薇.“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路徑研究:以魯班工坊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4):14-17.
[5]劉毅,耿澤卿,朱偉,“雙一流\"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3):70-72.
[6]楊昊.“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2,13(04):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