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食堂作為學校后勤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學生的飲食安全、營養健康和學習生活質量。然而,近年來,中小學食堂在運營過程中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隱患、財務管理漏洞和服務質量短板等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通過審計手段優化食堂運營管理,提升其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成為當前教育后勤管理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審計視角,分析中小學食堂運營的現狀及問題,探討審計在食堂運營優化中的關鍵作用,并提出具體的優化策略和實施路徑,為提升中小學食堂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一、審計視角下中小學食堂運營現狀分析
(一)運營模式
目前,中小學食堂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學校自營模式,由學校直接管理食堂運營,食品安全可控性強,但存在管理成本高、菜品創新不足、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承包(委托)經營模式,引入第三方餐飲企業運營,可提升管理效率,但易引發供應商套利、食材質量下降等風險;校外供餐模式,由校外中央廚房統一配送,降低校內管理壓力,但配送環節溫控缺失、監管鏈條延長,食品安全隱患增加。
(二)主要問題
食品安全隱患。采購環節,一些供應商管理不規范,部分學校存在供應商資質不全問題,資質審查流于形式。儲存環節,部分學校溫控設備不足,食材存放不合規,存在交叉污染風險。加工環節,衛生標準執行不到位,部分食堂存在生熟混放、餐具消毒不徹底等問題。
財務管理漏洞。收支記錄不完整,部分學校食堂賬目混亂,存在賬實不符現象。資金使用缺乏監督,個別學校存在挪用食堂經費、違規支出等問題。成本核算不精準,食材浪費現象嚴重。
服務質量短板。菜品單一、營養搭配不合理現象比較普遍,未能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就餐環境不佳,部分食堂設施陳舊,衛生條件較差,
師生滿意度低。
二、審計在食堂運營優化中的功能定位
中小學食堂運營的規范化與安全性高度依賴系統性監督手段。審計作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工具,通過風險管控、過程控制、績效評價與持續改進四大核心功能,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管理閉環,為食堂運營優化提供關鍵支撐。以下從審計視角解析其功能定位與實踐價值。
(一)風險管控功能
審計通過風險識別與合規性審查,提前揭示運營中的安全隱患與財務風險。在采購環節,核查供應商資質文件及合同條款的合規性,可有效識別利益輸送行為;通過市場詢價與歷史價格比對,動態評估采購價格的合理性,避免定價虛高或供應商壟斷。此外,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監控現金收支等高風險環節,可顯著降低財務違規行為發生率。
(二)過程控制功能
過程控制貫穿采購、庫存、加工等核心環節,確保操作流程的標準化與透明化。在采購階段,通過“計劃一審批一執行一驗收\"四步監督法,驗證采購數量與消耗需求的匹配度,并嚴格執行“三方驗收\"制度。庫存管理需突擊盤點米面油等大宗物資,核對賬實一致性,同時評估倉庫的防潮防鼠設施及食材保質期管理措施。加工環節則重點檢查生熟分區操作、食品留樣規范及餐具消毒記錄,確保食品安全標準落地。
(三)績效評價功能
審計通過構建多維評估體系,將管理效能轉化為可量化的指標。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可監控食材浪費率與預算執行偏差,揭示成本管控薄弱環節;每季度師生滿意度調查則從服務質量角度反映管理短板,未達標單位需提交整改方案并接受家長代表質詢,形成外部監督壓力。
(四)持續改進功能
審計不僅要發現問題,更注重推動問題、解決問題、根治問題,直至制度完善。通過建立數字化整改臺賬,審計發現問題可實時分配至責任人,并跟蹤整改進展,超期未處理則觸發上級督辦。結合“回頭看\"復查機制,對高風險問題進行二次核查,確保整改徹底。
三、中小學食堂運營優化策略與實施路徑
通過“制度機制一人員保障一監督整改一技術賦能\"四位一體優化框架,構建\"規范執行一能力提升一風險防控一持續優化\"管理閉環,系統性解決中小學食堂食品安全、財務監管及服務質量問題,最終實現中小學食堂運營的全面提質,守護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一)制度機制
健全制度體系,夯實管理基礎。制定《學校食堂審計實施細則》,明確審計范圍、頻次及標準,成立校級食堂管理委員會統籌制度落實。修訂《食堂財務管理辦法》,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配套電子審批系統實現全流程可追溯。建立供應商準入負面清單及動態考核機制,聯合紀檢部門開展合同合規性審查。
規范操作流程,強化標準執行。推行“三方比價”采購制度,通過電子采購平臺記錄比價過程,確保公開透明,并納入年度審計重點。實施“色標管理\"和食品留樣制度(留樣量 ?125g 保存時間 ?48 小時),建立每日檢查臺賬,由專職食品安全員負責核查并將結果同步上傳至智慧監管平臺。
(二)人員保障
強化專業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建立審計人才庫,吸納財務、食品安全等領域專家人庫,定期開展聯合審計行動,提升問題發現與整改指導的專業性。建立管理人員季度輪訓制度,將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納入考核指標。
完善考評機制,壓實主體責任。對管理人員實行績效量化評分,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按權重扣減相關人員績效,倒逼責任落實。成立師生監督委員會,每季度開展滿意度測評,未達標單位需公開整改方案并接受家長代表質詢。
(三)監督整改
構建動態監管機制,實施精準防控。采購環節:核查供應商資質、合同條款及價格合理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比對歷史采購價,異常數據自動觸發預警。庫存環節: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冷庫溫濕度,每月突擊盤點米面油等大宗物資,賬實不符問題直接追責到人。財務環節:推行“陽光財務”公示制度,資金流向全程電子化留痕管理,審計部門每季度抽查 10% 的支出憑證。
健全整改機制,強化問責效力。建立數字化整改平臺,問題錄入后自動分配至責任人,整改過程實時跟蹤,超期未處理自動上報上級部門。開展整改“回頭看\"專項行動,聯合第三方機構對高風險問題進行復查,確保整改到位。推行“審計 + 紀檢”聯動機制,對重復性問題啟動問責程序,典型案例納入警示教育庫,向全員通報。
(四)技術賦能
建設智慧平臺,創新監管模式。開發食堂運營審計信息系統,集成采購、庫存、財務模塊,支持一鍵生成審計報告。部署AI視頻分析系統,自動識別后廚違規操作并生成整改通知單。推行“陽光食堂”移動端可視化監管,家長可通過APP查看每日菜單、食材溯源信息及后廚直播畫面,增強社會監督。
深化數據應用,驅動精細管理。實行電子支付全覆蓋,資金流轉全程生成電子憑證,系統自動比對預算與實際支出,超支項目需二次審批。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食材保質期預警模型,提前30天發送臨期預警。利用AI算法分析師生滿意度數據,識別菜品偏好與投訴熱點,為菜單優化提供決策依據。
中小學食堂運營管理是一項涵蓋食品安全、財務規范與服務質量的系統工程。本文從審計視角切入,提出以“制度機制一人員保障一監督整改一技術賦能\"為核心的優化框架,通過審計的風險預警、過程控制與持續改進功能,系統性破解管理難題。制度機制為規范運營奠定基礎,專業隊伍強化執行能力,閉環監督確保問題根治,技術賦能推動透明化管理。未來需進一步融合新興技術與多元共治模式,構建“制度約束 + 技術支撐 + 社會參與\"的治理體系,持續提升食堂管理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水平,切實保障師生飲食安全與營養健康。
(王文江單位系濮陽市教育局,李旭曉單位系河南檢察職業學院)
(實習編輯 王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