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8-0010-09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陜西高校本科數字化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23ZG013);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大項目:高校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化合作培養的機理與路徑研究(25JY158)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指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1自實施“雙一流\"建設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對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意義重大[2]。當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數字技術能夠快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區域教育差距、彌補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益于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提升和“雙一流”目標的實現。我國“雙一流\"高校經過多年數字化成熟度提升,已能較好地發揮數字支撐和服務作用。3然而,西部高校在數字化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不足[4],數字化成熟度提升較為困難,制約了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提升。
當前我國學界對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范式探討[5與關鍵領域變革的實踐路徑探究[6兩方面。對高等教育數字化成熟度的研究,主要以構建評估模型為主[7],注重對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驅動因素的分析挖掘,評估模型往往涉及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性要素。但這一部分研究缺少對系統內要素協同機制的探究,更多是基于分析進行總結。此外,學界對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驅動因素的研究多關注單一變量,比如張強以意識態度、制度文化、組織、資源等維度為落腳點展開探究[8],很少有對各影響變量之間相互協同作用展開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數字化成熟度是多因素協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因而有必要從組態視角對高等教育數字化成熟度驅動因素進行系統研究,進而探索不同因素聯動與高校數字化成熟度間的復雜因果關系。
基于此,本文嘗試作以下問題的研究:一是技術、組織以及環境維度中影響高校數字化成熟度提升因素;二是探討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條件組態發揮核心作用的要素;三是總結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轉型實踐共性組態經驗。
一、TOE理論分析框架
TOE(Technology 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在TAM模型和創新擴散理論基礎上擴展延伸而來,是探究組織創新技術采納行為影響因素的綜合性分析框架[9],其將影響因素劃分為三大維度:技術、組織和環境。高校數字化成熟度是其數字化轉型實現程度的量化表達,而高校數字化轉型涉及數字技術應用和組織生態變革兩方面,是數字技術與組織、環境互動的過程[10],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結果必然離不開技術、組織以及環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時,高校數字化成熟度提升也是多因素交互影響下持續迭代的進化過程[\"],而TOE三維分析框架可以將多重因素納入考量。因此,本文基于TOE框架,從技術、組織、環境三維度建立了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影響因素分析框架。
(一)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包括智能技術和數字基建。智能技術是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件[12],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持續提升校園技術的先進性、智能性,促進技術與高校全系統深人融合、價值共生,有益于驅動數字化轉型縱深發展。數字基建是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保障[13],是智能技術應用與高校生態融合創新的重要載體,促進其有效應用,有助于師生數字素養的提升,在高校數字化轉型實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本文將智能技術、數字基建作為影響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技術因素。
(二)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包括發展規劃能力、數據管理能力和效果監測能力。首先,采用系統思維統籌制定總體方案、發展戰略以及行動計劃,明確智慧校園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整體方向,是高校數字化轉型高質量落地的有效保障[14]。其次,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提升意味著數據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擴展,數據是這一過程的核心要素。高校要以數據管理工作有效性、規范性為著力點,提升數據應用效能、安全程度,深化優質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最后,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復雜且持續的發展過程,診斷監測其動態過程的效果,推動高校找準發力點和突破點,能夠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抓手,進而實現高校數字化轉型理論設計與實踐應用相統一。因此,本文將發展規劃能力、數據管理能力及效果監測能力作為影響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組織因素。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和協作共享。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網絡中,高校受政府政策指引的影響顯著[15],其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推動和支持。此外,高校逐步提升數字化成熟度,離不開與外部多主體協作、多資源共享,能夠拓寬高校及師生創新的思維視野,推動各高校經驗互鑒、資源互補,有益于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協同創新。因此,本文將政策支持和協作共享作為影響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環境因素。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分析法,基于集合論和布爾代數,著重從集合的角度研究條件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呈現不同條件變量組合與結果變量之間的復雜因果關系。采用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分析方法對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進行必要性分析、組態分析和穩健性檢驗。其有以下優勢:一是彌補分析框架不足。fsQCA可以彌補TOE框架難以呈現多因素之間的聯動效應,難以解釋多個自變量相互依賴等復雜因果關系等方面的不足。二是解釋因果復雜性。fsQCA通過組態效應解釋因果復雜性,能夠幫助探索多要素之間的系統效應,并找出驅動西部“雙一流\"高校高、非高數字化成熟度的多條等效路徑。三是探究差異性路徑。fsQCA能夠分析多案例的組態類型,實現對不同類型案例的聚類,有益于探究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形成的差異性路徑。
表1結果變量和條件變量賦值標準

(二)樣本選擇
本文以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為樣本來源。借助各高校以及西部各地方人民政府、教育部官網公開的信息內容設置具體的變量賦值規則,通過考察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公開的信息有限,在考慮數據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可比性后,選取除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外的27所西部\"雙一流\"高校作為考察單元。
(三)變量設置與賦值
(1)條件變量設置與賦值。根據前文的論證,得出7個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條件變量,分別是智能技術、數字基建、發展規劃能力、數據管理能力、效果監測能力、政策支持以及協作共享。同時,通過各高校官方網站、西部各地方政府部門和教育部官網、中國知網以及主流網絡媒體檢索探究近一年來27個考察單元的情況,最終形成了條件變量賦值標準表(見表1)。
(2)結果變量設置與賦值。數字化成熟度是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實現程度,能夠為高校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提供指導。高校具備較高數字化成熟度意味著其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示范者,具備教育數字化的引領力和影響力,其數字化轉型經驗具有持續性和普遍推廣價值。因此,本文以具備代表性的高校數字化轉型實踐為抓手,從高校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力、引領力和影響力考察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水平,并且采用四值模糊集0,0.33,0.67,1賦值。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單因素必要條件分析
在條件組態分析之前,要對各個條件變量的“必要性\"進行單獨檢驗,即判斷單個條件變量與結果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必要條件關系。已有研究表明,若條件變量必要性的一致性水平高于0.9,則認為其是達到結果的必要條件[16]。本文將基礎數據導人fsQCA4.0軟件,以“高數字化成熟度”“低數字化成熟度\"為結果變量,對7個條件變量(包括非集)進行必要性檢驗,得到單個條件變量的必要性分析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不存在單個因素推動西部“雙一流\"高校具備高/低數字化成熟度。
表2必要性分析結果

(二)條件組態分析
1.高數字化成熟度的組態分析表3整體解的一致性為0.973146,表示在所有滿足這5個條件組態的西部“雙一流\"高校中,有 97% 的高校呈現出較高的數字化成熟度,同時整體解的覆蓋度為0.480908,表示這5個組態可以解釋 48% 的高數字化成熟度的高校。此外,通過表3可知,產生高數字化成熟度的5條組態路徑的一致性均高于檢驗標準0.75,表明這5條路徑是產生高數字化成熟度的充分條件。
通過對比分析,將5組態劃分為3種類型:一是技術-環境驅動型,包含組態1;二是技術-組織驅動型,包含組態2,4,5,并結合組態要素的特征將其進一步細化:將組態2,4歸納為技術-組織高能待進型,組態5歸納為技術-組織高效協同型;三是綜合驅動型,包含組態3(見表3)。以下是每一種組態類型的基本特征以及體現特性的案例分析。
表3西部地區高校實現高、低數字化成熟度的組態

注:表示核心條件存在, 0 表示核心條件不存在表示邊緣條件存在,0表示邊緣條件不存在。
第一類:技術-環境驅動型。組態1的核心條件涵蓋技術、環境兩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其組成因素顯示即便在數字化轉型發展規劃與數據管理能力欠缺的情況下,高校若能善用數智技術開發多元智能服務,并深化外部交互整合,輔以有力的政策支持,仍可達成較高的數字化成熟度。其凸顯出強技術支撐、高外部催化的特質,故將其這一組態歸類為“技術-環境驅動型\"路徑,符合這一路徑的高校為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該校通過數字基建的搭建以及多方合作的推動,積極探索并實踐智慧校園建設。在技術維度上,運用前沿智能技術革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致力于數字虛擬與現實物理空間的融合;通過構建西電智課平臺以及課堂教學智能督導中心等先進數字基建,創新教師與線上AI教師協同授課的“雙師型課堂\"模式[17],為傳統教學模式注人新的活力和可能。在環境賦能層面,該校與多所高校、企業緊密合作,共筑智慧校園。依托這一合作網絡,成功創立全國首個電子信息類垂直領域慕課聯盟,為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開辟新徑。同時,結合政策試點要求,積極探索人工智能以及5G技術在高校數字化轉型中的創新應用,為全國范圍內的高校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18]。總的來看,該校在技術維度和環境賦能的雙重努力下,極大地提升了自身的數字化成熟度,彌補了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不足,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第二類:技術-組織驅動型。主要包括技術-組織高能待進型和技術-組織高效協同型
技術-組織高能待進型。組態2,4的核心條件涵蓋了技術、組織兩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其組成因素顯示高校面臨較為有利的外部支持條件,通過強化數字基建提升智慧化水平,增強組織建設整體動能,可達成較高的數字化成熟度。其凸顯出技術驅動、組織并進、高發展潛力的特質,故將這一組態歸類為“技術-組織高能待進型\"路徑,符合這一路徑的高校為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如四川大學通過特色化數字服務和注重實效的組織推動,實現了全方位的優化提升。在技術維度,該校通過開發便捷服務平臺,推進校園信息服務特色化、定制化。具體而言,其針對教師、學生以及管理部門設計信息化服務架構,并開發“網上辦事大廳\"和\"云上川大APP”,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同時,其對標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成“大川學堂\"智慧教育平臺,匯聚、推廣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在組織維度,該校從細微處著手,強化智慧校園建設的整體動能。借助定期工作總結會議,及時評估成效、發現問題以及征集改進意見;并且結合實踐調研,了解各部門智慧化運作的痛點,為建設工作找準著力點[19]。同時,通過優化數據治理機制,為各部門業務的高效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總的來看,該校通過技術、組織兩方面的驅動,為師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個性化的校園信息服務,同時也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術-組織高效協同型。組態5的核心條件涵蓋了技術、組織兩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其組成因素顯示即便在數字基建及外部協作水平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強化建設規劃、數據管理、效果監測,緊跟技術迭代并輔以高水平政策支持,可達成較高的數字化成熟度。其組織維度三因素均高水平,且凸顯出技術跟進、組織驅動、高效協同特質,故將其這一組態歸類為\"技術-組織高效協同\"路徑,符合這一路徑的高校為西南大學。該校通過技術創新和組織高校協同,共同推動校園數字化轉型邁向新高度。一方面,該校不斷追求技術創新,致力打造智慧高效的校園環境。通過全面部署高安全性的5G校園雙域專網,提升網絡連接的速度與質量,確保網絡接入的便捷性與安全性,為更深層次的數字化應用與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該校在組織構造上展現出高效協同的顯著優勢,通過前、中、后期協同發力,形成了緊密的工作閉環。在前期規劃階段,該校精心布局,制定《“數智西大\"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行動規劃,創新“擬建立項目庫\"模式,為數字化建設找準發力點和突破點。在中期實施階段,通過印發《西南大學信息化數據資源管理辦法》等措施,逐層落實數據全周期管理的責任,實現了數據的統一管理、充分共享和安全保障[20]。同時,其推進各部門之間緊密協作,共同推動建設方案的落地實施。在后期評價改進階段,該校注重協同評價,結合有效反饋和改進,推進數字化建設持續向前。總的來看,該校通過雙輪驅動,不僅提升了校園數字化成熟度,還為未來的數字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類:綜合驅動型。組態3的核心條件涵蓋了技術、組織以及環境三維度的影響因素,其組成因素顯示高校不僅注重技術和工具的引入,更重視組織內部能力的建設和外部資源的整合,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努力,將擁有高數字化成熟度,凸顯出多維驅動的特質,故將其這一組態歸類為“綜合驅動型”,符合這一路徑的學校為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其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行動中,通過打造數字化教學技術平臺、構建行政管理機制及加強區域合作等綜合施策,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該校致力于打造健全完善的數字化教學技術平臺。通過升級校園智慧化水平,形成了集智能化感知、控制、管理、互動和數據分析于一體的智慧基礎設施,以及涵蓋基礎應用、教學教務、校務管理、科研財務和對外信息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務體系,極大地提升了數字賦能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水平。其次,為了提升數據支撐教育教學決策和管理效率,構建了統一的數據工作體系,實現了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還通過一系列評價工具,如信息化建設工作推進會、信息系統后評估評審、網絡安全預警通報等[22],有效推進了校園信息化建設、網絡安全和師生信息化服務滿意度的提升。最后,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也對其數字化轉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陜西省地方政府的政策規劃為該校提供了明確指引;另一方面,該校與多所知名大學達成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共識,并依托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與不同國家的高校共享教育資源;同時聯合華為等企業,共同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23]。總的來看,該校通過多方面的綜合施策,不僅提升了校園數字化水平,還加強了與外部環境的交互合作,為教育生態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低數字化成熟度的組態分析
鑒于QCA方法的因果非對稱性,進一步分析了西部“雙一流\"高校低數字化成熟度的組態。西部“雙一流\"高校低數字化成熟度的組態路徑a表明,高校不具備數字基建、發展規劃能力、數據管理能力、效果檢測能力以及政策支持,即使具備高水平智能技術以及協作共享,也難以形成高數字化成熟度。組態路徑a核心條件涉及技術、組織和環境三方面,故將其命名為“資源劣勢型”。
(三)穩健性檢驗
通過調整一致性閾值,可以保障QCA結果的穩健性,從而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參考杜運周等[17]的研究,將一致性閾值從0.8調至0.85,其他處理方式不變,發現產生的組態與原有結果完全一致。可見,研究結果比較穩健。
四、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第一,西部\"雙一流\"高校具備較高數字化成熟度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條件必要性分析得出,不存在單個因素推動西部\"雙一流\"高校具備高數字化成熟度,只有多重因素組合匹配才能揭示西部\"雙一流\"高校數字化成熟度的復雜性。
第二,對于具備高數字化成熟度,共有5種條件組態,根據核心條件的不同可以歸納為3種類型,分別是:技術-環境驅動型、技術-組織驅動型、綜合驅動型其中技術-組織驅動型包含兩個細分類型,即技術-組織高能待進型與技術-組織高效協同型。對于具備非高數字化成熟度,共有1種條件組態,歸納為資源劣勢型。
第三,政策支持在推動西部\"雙一流\"高校具備高數字化成熟度上普遍發揮作用。高水平政策支持作為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在解釋高數字化成熟度的5條組態路徑中均有出現,表明西部“雙一流\"高校具備較高數字化成熟度,政府層面的政策規劃和宏觀指引是關鍵。
(二)研究啟示
第一,推進技術賦能與環境響應協同,實現數字轉型的因校制宜。根據組態類型一可以發現,技術賦能與區域環境的協同適配有助于高校形成高數字化成熟度。我國高校在信息化發展水平和發展目標上有所不同,高校所在城市的稟賦優勢與資源條件也呈現較大差異。因此,對于城市數字化生態優越的高校,應借助數字手段充分激活區域政產學創新要素的協同效應。通過搭建智能教育聯合實驗室、建立數據資源共享平臺、開發產教融合課程體系等舉措,滿足師生教與學需求,提高數字教育資源服務的精準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既實現外部信息技術對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方位賦能,又以高校反哺之力促進城市發展,形成技術迭代一生態優化一價值共創的良性循環。此外,區域城市對學校數字化轉型助力水平有限的高校,在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和制定智慧校園標準體系的同時,應重視借助數智技術提升組織能力。通過構建基于教育大數據的決策支持系統,驅動管理流程再造;開發智慧教學平臺,對接特色學科建設;建立東西部高校數字結對機制,借助云端教研共同體引人優質資源[23],實現內部數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的同時,又通過技術接口的標準化建設促進外部資源向內涌進。
第二,推進技術創新與組織變革協同,實現數字轉型的嚙合傳動。根據組態類型二可以發現,技術創新與組織變革的良性互動能有效促進高數字化成熟度的形成。西部高校應針對發展實際,推動構建數字基座重構、治理共同體再造的協同矩陣。一方面,西部高校應注重提升物理空間的虛擬度、智慧度,信息、數據等資源的整合程度,以及使用者與數字集成平臺的人機融合程度,使數字技術遷移并貫穿學校的全方位、全要素和全過程,實現數字技術與學習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功能的有機融合[24]。同時,打造統一的標準規范和管理體系,提升數據處理規范水平,以及校園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和網絡安全防御水平,為組織各部門共享協作提供有保障的技術環境。另一方面,西部高校應注重調動各部門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通過錨定自身定位,在依循宏觀戰略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校發展方向的整體規劃,落實具體責任,推進前期的精準施策;通過規范數據全周期管理,提升數據賦能的精準安全程度,消除部門之間的內在張力與隔閡,推進中期的有效運轉;通過監測評價轉型工作,充分掌握改進反饋意見以及新技術浪潮下的建設需求,推進后期的反饋改進,打造數字化轉型閉環工作機制,形成組織高效協同的工作優勢。
第三,推進技術、組織、環境梯度耦合,實現數字轉型協同共振。根據組態類型三可以發現,技術、組織與環境三方面的協同作用有助于實現高校數字化成熟度高水平發展。因此,西部高校提升數字化成熟度在部分維度賦能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可通過采取分階段、分重點模式,循序漸進實現基礎技術端、載體組織段及生態共建環境端三螺旋共振[25」,進而推動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首先,西部高校要以技術為引擎,構建虛實聯動的數字教育空間,實現教育教學全場景智能滲透、教育資源智能流動以及數據識別問題驅動決策,為組織端協作共享、環境端有效響應提供重要基礎。其次,西部高校要以組織為支撐,通過重構治理體系,創新管理模式,打造閉環式、高效式工作機制,實現戰略牽引、數據共享互通、目標動態調優的組織效應,進而為技術端服務迭代升級、環境端資源持續支持提供有益條件。最后,西部高校要以環境為催化劑,聯合政府、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構建利益共享、資源互補的數字化創新生態系統,打造創新型人才聯合培育合作網絡,為技術端和組織端的生產力釋放提供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2]葉美蘭,武翠紅.“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才培養的邏輯理路與實踐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3(9):64-75.
[3」杜昌順,宋式斌,肖慶賽.雙一流\"建設高校數字化轉型發展觀察:基于《2023年中國高校信息化發展報告》的實證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5(1):1-5.
[4」姚聰莉,胥晚舟,李笑笑.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G//吳振磊,徐璋勇.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23):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5]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1-11.
[6]李銘,韓錫斌,李夢,等.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愿景、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22(7):23-30.
[7]江鳳娟,劉云喜.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數字化成熟度評估模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4(3):17-27.
[8]張強.論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研究框架:基于基本內涵、影響因素、實施效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展望[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5(2):34-46.
[9]劉春艷,孫明陽.基于TOE框架的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水平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分析[J].現代情報,2024(3):105-119.
[10]蘭國帥,張怡,郭倩,等.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優化、持續和創新: ?2020 年十大IT議題》報告解讀與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20(5):12-25.
[11]蘭國帥,魏家財,黃春雨,等.國際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中國實施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2(3):25-38.
[12]江波,丁瑩雯,魏雨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技術引擎:可信教育人工智能[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52-61.
[13]吳砥,李玲,吳龍凱,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際比較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4):27-36.
[14]祝智庭,鄭浩,許秋璇,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導向與生態化發展方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2(9):5-18.
[15」張慶玲.權力的博弈:大學治理中的“府學關系\"模式分析:兼論我國大學治理“府學關系”權力結構的完善[J].現代教育管理,2022(5):25-35.
[16]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17]“師生機\"協同智慧教育平臺:數據驅動教育革新[EB/OL].(2024-09-30)[2025-03-20].https:/news.xidian.edu.cn/info/2106/235276.htm.
[18]西電推動構建\"人工智能 + 教育\"標桿大學[EB/OL].(2023-12-08)[2025-03-20].htp:/edu.cnwest.com/jyzx/a/2023/12/08/22135205.html.
[19]以教改項目為抓手,推進信息化服務質量提升:信息化辦“教改十期\"交流會圓滿舉行[EB/OL].(2024-03-14)[2025-03-20].https://info.scu.edu.cn/info/1017/2214.htm.
[20]西南大學信息化建設辦公室有關“數智西大\"的相關發文[EB/OL].(2023-05-30)[2025-03-20].htp:/nic.swu.edu.cn/info/1041/1762.htm.
[21]網信中心服務運維周報第126期[EB/OL].(2024-11-29)[2025-03-20].htp:/ic.xjtu.edu.cn/info/1662/8681.htm.
[22]同濟大學信息辦來校調研學校信息化建設情況[EB/OL].(2023-11-24)[2025-03-20].htp:/nic.xjtu.edu.cn/info/1016/8325.htm.
[23」李靜,張立國.教育新基建助推西藏高等教育現代化:使命、路向與挑戰[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09-116.
[24]柯清超,黃燦,米橋偉,等.教育強國建設中數字化何以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5(1):14-23.
[25]周江林.“雙一流\"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偏差與路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3):27-33.
Abstract:Digital maturity,as thecore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practices,determines the eficiencyandsustainabilityof digitaltransformationinuniversities.Basedonth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frameworkand 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critical influencing factorsof digital maturityinWesternChina’sDoubleFirst-Classuniversities,aswellasthecomplexcausalrelationships betweendiferentfactorconfigurationsandtheirdigitalmaturitylevels.Thefindingsrevealthatthedigitalmaturityof“Double First-Clas”universities inwestern Chinaisnotdriven byasinglefactor,butratherresultsfromthesynergisticinterplayof multipleelements-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Theconfigurations thatfosterhigh digitalmaturitysuggestthatuniversitiesinwestern Chinamayenhancetheirdigitalcapabilities through thefollowing synergistic pathways,suchascoordinated advancement through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andenvironmentalresponsiveness, synergisticinnovationcombining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andorganizationalrestructuring,ormultilevelcouplingamong all three TOE dimensions.
Keywords:Double First-Classuniversities;digitalmaturity;configurational pathways;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