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斌
摘 要: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更注重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給學生發揮潛力創造更大的空間。以問題為向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研究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個體品德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 中學課堂 教學實施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即以問題為向導的教學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醫學教育領域,現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目前,這種以問題為向導的教學模式更是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受到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基于問題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和個性的良性養成,既現實可行,又意義重大。
一、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1.課前準備階段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問題的設置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占有基礎的位置,問題并不是指教師在課題上隨意性地發問,而是課前精心設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問題必須能引出相關的知識點。教師要基于教學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制訂詳細的教學方案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先要著眼于教學的知識性目標,因此要確定學生需要獲得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原理,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每一個問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教學過程中,而是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向導,既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又與整體教學內容相得益彰。
(2)問題必須是結構不良領域的,開放的真實的問題。不良結構的問題是屬于教育心理學的一個范疇,它是相對良性結構的問題而言的。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以相互聯系的知識為基礎,對師生的要求更高,要求師生把握好概念間的復雜聯系,廣泛靈活地提取相關知識結構和認知經驗,并有效地應用具體的情景中。不能簡單地套用原來的解決方法,要面對新問題,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解決問題。開放的問題是指問題解答可以思考的角度是多元的,學生生活環境和經歷的差異導致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對于問題做出解答,只要基本理念正確,便可采取多元的表達方式闡述自身的觀點,能自圓其說即可。
(3)問題設置要關注社會熱點,貼近平時生活。中學課程重視知識的時效性,因此教學要根據形式的發展和社會需要不斷調整,關注社會熱點既可以把握時代脈搏,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用科學的視角看待生活。
2.新課講授階段
為了不過多地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盡量在課堂上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前五分中要督促學生回顧上次課的知識結構及預習新課內容。
進入新課之后,展開基于問題的教學主要包括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提出精心為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借助多媒體等多種方式,或者以案例、視音頻材料的形式提出問題。第二階段,分析問題,劃分小組。學生要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已知信息有哪些,還需要進一步學習獲取的信息有哪些。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劃分小組,教師做好協調工作,從全局出發,盡量使小組間力量平衡。各個小組根據問題制訂實施計劃。第三階段,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解決計劃和各自的任務分工進行自主學習,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加工。經過一段時間后,小組成員將收集的材料精心匯集,互相交流獲得的信息,并對信息的有效性做出評價,判斷是否已解決問題。若問題還未解決,小組考慮換一種思路重新審視問題進行探究。第四階段,答案展示,評價環節。小組以精簡的語言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小組成果,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對其成果進行評價,包括知識獲取程度、能力展示、合作情況、學習態度及完成問題的情況多方面的評價。
課程結束之前,教師總體衡量各個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對學習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小結,并且提出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和課后作業。
3.后期反思鞏固
教師通過對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未掌握的知識點,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學生,促使學生注意這些學習中的薄弱點,并且教師可根據這些調整教學方式,重新布局課堂資源。同時,學生可將學習心得反饋給教師,在師生的雙向反饋中促進教學方案的優化。
二、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應用于中學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優越性,但是結合我校的實際狀況,在實施中間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提高。從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來看,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和基本教學素質,具備更多的素養。如研發問題能力,要展開有效的問題學習,教師提出的問題就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這就相應地對于教師的知識含量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整合課堂資源,使學生小組間、小組內部展開討論,在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如何有效引導,使課堂做到“分”而不亂,需要一些管理措施和技巧。從學生的角度講,習慣了老師將知識灌輸給自己的學生,對于這種問題式的教學方法心理上存在抵觸,加上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論素養的局限,可能在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前期很難投入劣性結構的問題思考中。
第二,課堂時間和教材內容的制約。中學課程教學標準對每課知識要點、課時都做出了嚴格的規定。但是發現知識,然后內化為個人知識數據庫中的一部分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的,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的困難是比較大的。若要徹底實現教學目標,就會占用學生過多的課余時間,這樣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第三,班級過大影響教學發揮。目前我國學校基礎教育大多采用大班授課模式,一般為40到70人。在大班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這就對于積極參與學習和偷懶耍滑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區別,相應的教學評價缺乏公正。此外,在大班模式中,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比較困難,容易以偏概全,所設計的問題未必適合班級所有成員。
基于問題的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是深入開展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制度保證,因此,針對以上一些局限,在我國中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通過培訓、參加學術交流、編寫《基于問題的導學案》等加強教師綜合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教師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教學能力和水平。在教師培養過程中重視應變能力,提高教師對教學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2)幫助學生轉變觀念,讓學生學會學習。對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是自我控制的知識。要學會學習,這就是一個學習策略問題,在基于問題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在知識內容體系中融入學習策略的設計,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將學習策略潛移默化地轉移到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從而逐漸實現學會學習的目標。隨著新課改中學生探究式課題的增多有助于學生改變“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的觀念為“我要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大膽質疑,抱著懷疑的心態學習,通過自身的實踐考究知識的真實度。(3)在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建設上,應實施開放的、真實的、有效的網絡、教材、教輔資料建設,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據可查,有材可用。建立符合現代教學課程的專題研究,并且將專題擴展到學科的各個方面。(4)在基于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突出過程性評價,主要以學生的現實表現作為評價的依據,使學生真正掌握如何去整理、分析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來解決研究課題所提出的問題。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嘗試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但還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備。因此,要不斷加強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由此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學課堂教學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羅廷錦,余勝泉.淺談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J].現代教育技術.
[2]林崇德主編.學習策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陳玉琨主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