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平
摘要:科學發展觀為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指明了方向。實施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貫徹德育為先原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鑄造青年學生靈魂;突出個性培養,構建主體性德育教學模式;整合德育課內容資源,完善學生個性品性培養;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個性形成。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
高專德育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WTO,大學生受到西方世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而德育課教學仍舊停留在遠離現實的政治說教上,學生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德育課教學實效性低的現狀與其擔負的使命極不相稱。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從哲學角度進行研究后認為,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
科學發展觀為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指明方向
科學發展觀為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前提和核心,這是對構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等各種要素發展本質的新揭示,對發展核心的新概括,集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創新。由于人既是創造社會的主體,享受社會的主體,還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因此,在社會發展中要以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內容和終極目標。這就告訴我們,今后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無論經濟、政治還是教育,都應該堅持以“人”為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高專加強和改進德育課教學,也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唯一的著眼點和突破口。
科學發展觀對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提出了具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和具體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最終落腳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和人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強調指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才能把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科學發展觀高度概括了人類個體發展的總趨勢,揭示了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領域中獲得全面發展的根本方向、條件和規律,對高專德育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出了具體要求:首先,德育目標的確定。德育課教學目標定位應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確定,從而達到人與社會協調統一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協調統一,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德智體全面發展與人的個性潛能協調發展;二是這種發展的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要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途徑來實現。其次,教學任務的明確。人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的設想,表現了人類對自身完美狀態的追求。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的人才質量標準,并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為社會實現這種人才標準提出了行動綱領和實施辦法。高專要培養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德育課教學要提高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這一切都決定了學生在學校中處于主體地位,決定了學校的一切工作和德育課教學都必須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把以學生為本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尊重、理解、關心、愛護學生,滿足學生提高全面素質和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再次,教學內容的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科學發展觀追求的目標和方向,要求德育課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把培育人的個性發展擺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思想實際、現實生活、文化需求和價值取向不斷變化的特點,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和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制定符合社會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成才、發展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尊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使其主動接受、內化教學內容,實現知與行的對立統一,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具有自主自立精神、具有堅強意志和奮斗精神、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課的育人功能。
以人為本,實施高專德育課教學創新
貫徹德育為先原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鑄造青年學生靈魂高專的任務主要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合格的接班人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德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毛澤東在制定教育方針時始終把德育放在首要、核心的地位,指出“青年應該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多次強調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否則會使人迷失方向,很危險。德育課必須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增強責任感。今天的大學生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各種文化、思想觀念時時刻刻都在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果不重視用馬克思主義去占領他們的頭腦,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擾亂其精神世界,妨礙他們成才。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才能保證他們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智育、體育等其他教育才能有推動力,才能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德育課教師要理直氣壯地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為他們構筑精神支柱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使學生逐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突出個性培養,構建主體性德育教學模式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少數人的全面發展,而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全面發展。由于社會群體內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明顯的個性差異,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德、智、體的充分自由發展,還是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當今世界,創新已成為時代的潮流,任何一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都離不開創新。而人的創新能力總是與個性發展聯系在一起,獨立個性的存在是創造潛能實現的內在基礎。個性化教育也就成為當今世界教育一大潮流。然而我國高專德育課教學長期以來處于非主體德育的誤區,強調德育的社會價值,而忽視受教育者自身德性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忽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道德習慣的養成,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忽視人的個性發展,其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學生比較符合社會共同規范的要求,而其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和創新意識等的發展被削弱。社會信息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的主動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求德育課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遵守社會規范,更要轉變觀念,實施主體性教育,以造就大批能夠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主體性強、思維敏捷、敢于開拓創新、有健全個性的接班人。為此,德育課教學必須以主體性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尊重學生道德生活主體地位為前提,實施主體性德育,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為此,在目標內容上要變教會學生順從為教會學生自主選擇,變目標高遠虛空為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引導學生主動養成德性,重視培養學生道德實踐能力;在方法、方式上,根據大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的特點,變重結論、重灌輸說教為重視啟發學生主動分析、判斷和選擇,能動地參與品德形成過程;同時還應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主實踐,主動地發展自我,實現自身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