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清 周曉陽
摘要:誠信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誠信文化包括人際誠信、政治誠信、商業誡信、教育誠信等內容,深入研究中國傳統誠信文化,對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際誠信;政治誠信;商業誠信;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142-03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誠信文化是其重要內容。研究中國傳統誠信文化,對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項基本規范。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儒家的誠信思想對于中華民族誠信不欺、講求信用的文化性質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思想,重點是研究儒家的誠信思想。
誠信二字在古代的意思十分相近,同時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別。在早期儒家著作中,“誠”多與“真”、“實”等概念相關聯,“信”多與“忠”、“任”等概念相關聯。《論語》中“誠”字僅出現兩次,且都是做助詞使用的,但《中庸》中多次論及“誠”。且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誠”的涵義。《中庸》中提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這里,“誠”主要是天道之誠。是自然萬物的本性和內在規律,“誠者”是指尊重自然規律的人。“天之道”與“人之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孟子所講的“誠”,是指為人真誠、誠實,是“誠者”。《孟子》中說:“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這就是說。要使親人高興,首先要誠心誠意,若是反躬自問,心意不誠,也就是不能使親人高興:要使自己誠心誠意,要弄清什么是善,否則,善惡不分,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
可見“誠”是自然選擇,追求“誠”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極真誠而不使別人
感動是不曾有過的事情,而不真誠就不可能使他人感動。朱熹對“誠”的解釋是:“誠,實也。…誠者,真實無妄謂,天理之本也。”戴震對“誠”的解釋也基本相同。他說:“誠者。實也。善之端不可勝數,舉仁義禮三者而善備矣;德性之美不可勝數,舉智仁勇三者而德備矣。日善。日德,盡其實之謂誠。”可見,所謂“誠”即真實、誠實、實在、忠誠。從認識論的視角看,真實即誠,真實就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應,也就是真理。從人生觀來講,做人應當“誠實”。講真話,不講假話,一是一、=是二,誠實是人的一大美德。從方法論而言,“實在”是指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做實事,不摘形式主義,不講花架子,做到形式和內容相統一。從價值觀來看,要忠誠于真理,忠誠于客觀事實,堅定自己的科學信仰。從倫理學的角度看,“誠”即真實無欺,這既是一項道德準則,也是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禮記,大學》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就是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世界;掌握了真理才能忠于真理;忠于真理才能有正確的思想方法:有了正確的思想方法才能進行自我修養;進行自我修養,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信”字最初是祭祀上天和先祖時誠實不欺,不敢妄言,后來逐漸擺脫其宗教色彩。特別是經過春秋時期儒家學者的倡導,“信”成為一項重要的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無欺,守言行諾,亦即“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信與義相近,說話要算數,必須踐行自己的諾言。孟子也提出“朋友有信。”并把“信”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之一。董仲舒在總結孔孟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信”同“仁義禮智”并列,稱之為“五常”,用以指導人們處理社會關系。從孔孟的論述中,“信”主要從兩個層面來使用的。一是守信。要求自己誠實無欺,言而有信。二是信任。對他人要相信、信任。守信和信任是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只有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想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講信用。做到守信。
“誠”與“信”在含義上不盡相同,但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說文解字》中注釋:“誠信生神。”這是中國歷史文化中最早使用“誠信”一詞。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一詞的基本內涵是:真實不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諾。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規范之一。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思想包括人際誠信、政治誠信、商業誠信、教育誠信等內容。
1、人際誠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儒家看來,人應當講誠信,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道德標志。否則就不復為人。如同車子缺少鞔瓤這類樞紐就不可能行進一樣,人如果缺少誠信品德的支撐,同樣是寸步難行的。孔子說:“大車無規。小車無瓤,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子用車子和鞔軌作比喻,說明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點,人若無信,就難以立身處世。在古人看來。講誠信是進行人際交往的法寶。你講誠信,別人就信任你;你不講誠信,別人就不信任你。“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老實忠誠、敦厚謹敬,即使身處蠻貊之邦也會行得通;反之,如果不講誠信。即使在家鄉、州里也是行不通的。在儒家看來,要講誠信,首先必須具備忠誠老實的道德品質。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圣人作為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是一般人難以高企的。而君子作為一種理想人格,人們通過道德修養可以達到。怎樣才能達成“君子”呢?首先,要有誠信的品德。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必須具備誠信的道德品質,然后才能成為君子。其次,要有講誠信的為人之道。君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把“講誠信”作為一條基本準則。孟子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孔孟看來,誠信是君子的為人之道。再次,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作為君子,應當講誠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如果不講誠信。弄虛作假,表里不一,那就成不了君子,而是名副其實的小人。在儒家看來,誠信還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交友過程中,應當同講誠信的人交朋友,不能與失信的人交朋友。如果同那些背信棄義之徒交朋友,那么就一定沒有好結果。因此,在交友時,要慎重考察和
選擇交友對象,把誠信作為擇友的一個重要標準。
2、政治誠信
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倫理是一種政治倫理,它的宗旨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首先,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主張,強調道德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為政以德”,必須重視講誠信,因為講誠信是“為政以德”的基本內容和手段之一,在儒家看來,為政者必須有誠信之品質,否則,就不符合為政者的標準。為政者是否講誠信,關系到社會治亂和國家興衰。孔子要求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在治理國家和對待百姓問題上,為政者必須誠實無欺,講究信用,絕對不能失信于民。只有講誠信,才能取信于民,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擁護和信賴。歷史證明:凡是取信于民者,就能天下大治;凡是失信于民者,就必然天下大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要得民心。就應該取信于民。孔子還深刻揭示了取信于民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論語·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這里,孔子把“信”看得比“兵”和“食”還要重要。在孔子看來,雖然軍備、糧食和民眾的信任都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條件,但三者中民眾的信任更為關鍵。為政者只有取得民眾的信任,才能治理好國家;否則,失信于民,就必然造成天下大亂。儒家還特別重視為政者對誠信原則的遵循和踐行,認為為政者應當為全社會做出表率,從而促進全社會講誠信風氣的形成。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奠敢不用情。”舊這里他深刻揭示了政風同民風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中特別指出了誠信是立國立政之道。儒家一貫重視為政者在道德行為上的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誠信角度看,為政者能否做到以身作則、忠誠老實,不僅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也是一個行政效果問題。越是高層的為政者,越是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為。如果上層為政者講誠信,那么其下屬為政者乃至百姓,都會效仿上層為政者,從而形成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氣。
3、商業誠信
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就逐漸產生了商品交換。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雖然從總體上講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但其中仍然存在著商業經濟,在某些時代,中國古代商業還是比較發達的。在早期的商業活動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商業誠信已逐步成為人們經商的一條基本準則。對利益和效益的追求。是商業活動的重要目標。這是無可非議的。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他肯定了人們合理的正當的利益追求,同時也提出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主張。反對通過不正當手段包括欺詐手段而謀取利益,用欺詐等不正當手段而謀取的財富是不義之財。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商品經濟的目的,這一目的并無善惡之分。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手段去謀取利益。“誠信為本,信譽為重”。這是經商活動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我國古代早就有“信者儲也”的說法。從構字法來看,“儲”(儲)由“信”與“者”會意而成。即是說,只有講誠信的人,才能在經商活動中發財、積累財富;而不講信用的人,則一定發不了財。歷史證明:在經商活動中,必須遵守誠信原則。《孔子家語·魯相》載有“賈羊豚者,不加飾”的話,即販賣豬羊等經商人員,在買賣活動中不能造假售假、以次充好。而應當誠實無欺,公平買賣。荀子曾說:“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這就充分肯定了誠信之道對經濟繁榮、商業興旺和國家富強的促進作用。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經商活動中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誠信為本”的義商。比如徽商十分注重“信義服人”,他們以忠誠立業,以信用攝心,以禮貌待人,以義氣應事,故其商業欣欣向榮,飲譽華夏大地。
4、誠信教育
我國古代不僅有豐富的誠信思想,而且也有重視誠信教育的文化傳統。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早在二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誠信教育的思想。誠信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一思想對我國歷史上的教育發展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誠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孔子十分重視品德教育,并把誠信教育作為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孔子把教育分為四個部分:文、行、忠、信。其中“忠”和“信”就是誠信教育。《論語》說:“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所講的“信”就是忠誠、信用、信任、誠實的意思。他對學生從來沒有忽視誠信教育。總是強調要“主忠信”,所謂“主忠信”就是要以誠信教育為主。孔子為什么這樣重視誠信教育呢?這是因為他把誠信看作是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并把誠信作為通往最高道德境界即“仁”的基本途徑之一。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要達到“仁”這一最高道德境界,不講誠信是一定行不通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如何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呢?首先,要求教育者為人師表。教師講誠信,受教育者才能受到啟發和教育,逐步形成講誠信的道德品質。如果教育者自己不講誠信,為師不正,就很難培養出講誠信的學生來。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師本人不講誠信,搞學術腐敗,學生怎么會不搞考試作弊、弄虛作假等失信行為呢?其次,要加強對學生誠信品質的教育。古人云:“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教育者去做細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積極宣傳講誠信的重要意義,樹立講誠信的榜樣。形成講誠信的優秀學風,那么,久而久之,誠信就會逐漸內化為學生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糟粕又有精華,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地吸收其中包括誠信在內的一叻優秀思想成果,并把這些思想精華同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