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麗華
摘要: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 課堂提問 學習效率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流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上科學精巧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及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課堂提問內容緊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內容,應緊扣課堂教授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來設計,達到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提問的內容要有啟發性,通過提出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如:在講高中地理《傳統工業基地》這一節時,圍繞魯爾區的區位因素、魯爾區衰落的原因、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等重點和難點設問。通過魯爾區的區位因素有哪些?和魯爾區相同的傳統工業區共同的區位因素有哪些?傳統工業區的主要工業有哪些?魯爾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魯爾區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點?魯爾區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東北老工業化基地的振興應采取哪些措施?關于魯爾區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很容易得出答案。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聯系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內容,學生必須經過縝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上最感興趣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必須科學合理,必須與教學重點內容密切相關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緊隨課堂教學節奏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過程按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規律層層推進。
課堂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這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層層推進的遞進方式,不僅非常容易的解決問題,而且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是按認知的規律層層推進的,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如:分析《農業區位因素》一節,從農業的自然區位因素到社會經濟因素雖知識教學內容的層層推進,提出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應素有哪些?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場、交通和科技。。進一步分析后提出問題:影響農業的因素有哪些變化?人類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保鮮技術的出現,農業生產的市場區位在空間上擴大。然后進一步提出問題:對農業生產影響越來越大的因素是?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市場需求量。這樣層層設問,能使同學們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助于掌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點。
三、課堂提問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進師生交流。
教師的課堂提問中要針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有利于調動同學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我在講高中地理課時,找一些學生感興趣并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如:講《氣候的形成和變化》這一節時,首先提出問題:雅典奧運會于北京奧運會天氣有哪些區別?為什么?學生對奧運會的內容都非常感興趣,自然而然就會根據問題去思考背景和雅典兩地的氣候及其氣候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應用分組討論和師生互動的方法,避免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互問互答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教材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這樣使更多地學生參與到問題中,使每個地理問題都能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分析,促進了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思維過程中,提高了全體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師問學生和學生問老師的互問互答中排出了師生之間的代溝,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課堂提問中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展示的方法,用直觀性的問題,使學生對回答困難的問題,通過觀看多媒體動畫和影片的內容,直接得到答案。選擇的多媒體資料要起到投石激浪,點撥導引的作用。在學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點撥可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從一個地理要素聯想到其他相關的地理要素,舉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講《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季風環流時,我展示了東亞地區的位置圖和海陸熱力差異對氣溫氣壓的影響對比材料,學生從氣壓對氣流的影響和海陸冬夏氣溫等幾個方面分析,很順利地回答了。巧設動畫,開拓思路,針對學生認為較難的問題,利用多內體把問題通過動畫的形式進行分解展示。把學生難以回答的問題,分化瓦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去探討,學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這樣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問題簡明化,使學生的逐步掌握對地理問題的分析思維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五、課堂提問的目的是激勵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課堂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心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利用課堂提問來調動和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進取。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不一定都能準確回答,學生回答正確時,要及時給與肯定,學生回答錯誤時,要仔細分析原因,找出同學們容易出現的共性問題,總結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和一般規律。讓回答錯誤的同學再分析回答類似的問題,使同學們最終都能準確分析回答問題,做到分析問題思路準確,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自信心。如:學習分析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因素時,通過環環相扣的提問過程,同學們就能分析與此相關的美國東北部、英國中部、遼中南和京津塘等工業基地的區位因素。在學習《農業的區位因素》時,通過層層推進的提問,掌握了區位分析的方法,學習《工業的區位因素》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歸納分析和比較幾個地理區域或幾個地理事物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分析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通過同學們一次次的準確分析學習過程中,逐漸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思維方法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提問貫穿于地理教學的整過程,特別是隨著地理課程、教材的改革,教師在課堂中善于運用提問的方法,掌握課堂提問的一些方法,對提高地理教育教學的質量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