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
摘要:畢業綜合實踐工作是實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途徑,畢業綜合實踐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則是整個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落腳點。高職院校要從課題的來源定位、指導教師的能力要求及管理機制的改革創新三個方面解決課題從哪里提取、如何提取、提取以后應該怎樣完成等問題,通過加強對課題環節的重視,提高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質量,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應職應崗能力,使其實現順利就業、對口就業及優質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綜合實踐;課題;就業
畢業綜合實踐工作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上崗前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畢業綜合實踐有別于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畢業實習等教學環節,陳麗能教授對此給出的定義是:“高職高專教育的畢業綜合實踐,就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畢業生根據某職業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術等解決崗位的實際應用問題,并從中提升、擴展、豐富原有的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最終形成應職應崗專業能力的一系列實踐過程。”鑒于此,畢業綜合實踐應突出強調與崗位的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職應崗能力。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迫切要求高職教育的每個教學環節都要以技能培養為目標,與行業發展相協調。不能以傳統意義上的一篇畢業論文衡量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與否。因此,要做好畢業綜合實踐工作,首要任務就是要落實畢業綜合實踐的選題與開題。俗話說:打蛇打七寸,畢業綜合實踐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就是整個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七寸”。
課題應源于崗位,尊重崗位
畢業綜合實踐的定義既然強調與崗位的結合,則課題就應該從用人單位或行業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中篩選提取。
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能只停留在校園內閉門造車,要著眼于行業發展動態與市場需求變化。與企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相對應,高職教育所要面對的是人才就業市場,學校管理層和一線教師隊伍必須深入了解企業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應職應崗能力的具體要求,研究本專業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制定能實現二者“無縫結合”的課題。以我院應用日語專業2007和2008屆畢業綜合實踐課題的比較為例,我院應用日語專業從2008屆開始重視畢業綜合實踐工作與職業崗位緊密結合,培養畢業生的應職應崗能力。表1為開展畢業綜合實踐工作前后應用日語專業課題情況的分類匯總。

從表1中可以發現,2007屆畢業生的課題類型中結合崗位背景的只有4例,而這4例也只涉及了日資企業中的“年功序列”制、終身雇用制等企業制度或日本企業文化等內容,多數還是從語言研究的角度開展畢業論文的寫作,基本與實踐崗位脫離。而2008屆畢業生的課題類型則截然相反,專業指導教師深入相關企業崗位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從學生的專業能力出發合理定位,在課題的確立上,由原來單純研究日文翻譯類課題中提煉出《談中日合資企業中翻譯的素質要求》、《中日商務函電互譯研究》等結合行業背景的課題,由原來單純研究日語語言特點的課題如《論日本人的敬語意識》、《論日語敬語的重要性》中提煉出《日語敬語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商務函電日語的特點分析》等課題。結合崗位背景的課題占總數的76.1%,而且崗位群包括外貿、物流、商務談判、翻譯、商務函電等多種類型。
經過上述調整,以課題作為畢業綜合實踐工作與企業崗位結合的切入點,一系列來源于行業企業崗位的課題使學生在走出校門前直接接觸到社會生產實際,鍛煉了學生的應職應崗能力,提高了專業及職業素質,強化了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同時,又能保證學生有的放矢地完成學習任務。我院多位教學督導在對2008屆畢業生論文的抽檢評語中,對選題能切合專業行業實際,能加深對行業情況的了解,能緊貼區域經濟發展,能與崗位緊密結合等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對日語專業2008屆部分畢業生進行調查訪問時,學生都表示在撰寫與崗位結合的應用型論文時,內容變得有血有肉,有理有據,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做法大大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素質,做好課題的組織準備工作
區別于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與畢業實習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的形式,開展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初衷就是要使二者有機結合,彼此促進,為畢業生“零距離”就業打下基礎。課題在其中充當著結合點的角色,如何在行業種類日益多樣化,行業內部分工日益精細化,職業崗位要求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分析、提煉、篩選出合適的課題,對專業指導教師提出了挑戰。
首先,指導教師要更新觀念,摒棄以往實踐與論文分開處理的思路,把二者看作是一個共同體,在指導學生崗位實踐的同時要求其完成畢業論文,使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此消彼長,把精力都放在論文指導上,對崗位實踐指導工作一筆帶過;也不能削足適履,為了崗位實踐能順利開展而任意修改、刪減畢業論文的內容。
其次,與崗位背景結合的畢業綜合實踐工作對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決定著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總體質量。我們提倡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市場培養人才,并不代表一味地強調就業,或為了學生就業而不顧學生的專業本位。在確立課題時,必須考慮課題與職業崗位的貼近度、課題與專業的貼近度及訓練的實效性等多方面因素,力爭達到使學生順利就業、對口就業、優質就業的目標。專業指導教師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學習,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與最新成果,還必須面向市場,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了解企業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應職應崗能力的具體要求,深入研究本專業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斷進行調整優化,以課題為跳板,使畢業生在綜合素質能力上與應職應崗的要求盡快接軌。
再次,對指導教師的職業素質也必須加以強化。新形勢下的畢業綜合實踐工作要求教師不能局限于校園之內,必須走出去做大量的調研工作,在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篩選提煉課題,反復實踐改進并與學生進行交流等等,所有這些不能紙上空談,需要一一落實,這樣在無形中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需要教師具備奉獻精神。教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授業解惑的職業,不同于企業的技師,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應該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水平,要“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好更快地發展。
優化管理機制,保證課題質量
行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是保證課題質量高、完成情況好的關鍵。
在師資方面,要建設開放的師資隊伍,提倡“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團隊教學。雖然多數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有大幅提高,但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這些“雙師”普遍偏重教學技能而輕視技能素質。高校教師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無暇顧及其他,相當一部分教師往往在獲得“雙師”稱號以后就把重心放在教學工作上,而行業生產水平的發展卻相當迅速,技術手段的發展周期愈加縮短。所以,在行業企業崗位調研、篩選、提煉畢業綜合實踐課題時,必須與相關企業技術人員、業務能手進行學習探討,學校管理部門對這些人員應本著“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方針,將他們吸收進來,充實師資隊伍。由于社會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單純由專業教師指導本專業學生的“一對多”指導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以語言類專業為例,純粹的英語或日語專業的畢業生由于在專業能力方面缺乏與本科生、研究生的競爭力,已經很難找到與專業直接對口的工作崗位,更何況與崗位密切結合的課題項目。然而,通過對這些學生進行相關邊緣課程,例如單證、報關報檢、進出口業務、國際貨運與物流等專業知識的訓練,就會產生很大的崗位選擇余地,課題來源也一下子拓寬了,課題質量也能有所提高。因此,建立開放的師資隊伍,不僅要在校內建立起一個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學團隊,而且要吸收校外行業企業的技師、業務能手作為兼職教師,形成“多對多”的指導模式,集中優勢資源,搭建平臺,為立題、選題及課題指導創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科研方面,要建立配套、靈活的管理機制。在“多對多”的指導模式下,指導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在立題、選題工作上的想法肯定存在分歧,因此,必須建立嚴格的審題制度。應由具備豐富教學經驗及畢業綜合實踐選題經驗的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討論,審定課題,再由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審核檢查,以使所選課題既能保證質量,又能考慮到學生工作量的飽和程度,還要達到一定的數量,以避免多人合作一題現象的發生。通過審題,可使指導教師團隊達成共識,使畢業綜合實踐工作課題環節的要求得到明確,從而提高前期準備工作的質量。此外,還應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受益對象不能局限在指導教師,學生也應該納入受益群體。例如,將課題與教師科研工作結合起來,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同時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既可豐富企業經歷,又可提高科研能力。對學生而言,選擇以解決行業企業生產實際過程中的問題為背景的課題,相對于一些虛擬性、純理論的課題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學校科研部門對工學結合比較成功的課題項目可以進行立項,如完成情況優秀則可進行適當獎勵。不僅如此,企業也可以對一些有社會應用價值的實踐成果進行改良推廣,在企業獲得利潤效益的同時,師生也能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樣會充分調動教師、學生與企業的積極性,達到多方共贏的良好狀態。
另外,考慮到指導教師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還應制定對校內指導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的聘用條件、聘用程序、過程監控、考核及津貼發放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
姜大源研究員曾經以“飯碗”比喻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受教育者應通過職業教育使自己具備一種能力,不僅能‘有飯碗,而且會有一個‘好飯碗,尤其是在丟掉這個飯碗后還能重新獲得一個‘新飯碗。”這就要求高職辦學主體必須牢固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了解行業需求,深入生產實際,面向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應職應崗能力制定具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畢業綜合實踐工作是實施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途徑,課題則是整個畢業綜合實踐工作的落腳點。以課題為抓手,緊扣“因材施教、因崗施教、材崗結合、重在上崗”①的教學基本思想,必定能為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出一批合格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注釋:
①陳麗能:《畢業綜合實踐導引》,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2).
[2]孫慶國.改革畢業設計 完善高職實踐教學[J].遼寧高職學報,2003,5(2).
[3]鄭永裕.高職高專畢業論文選題與質量初探[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7(4).
作者簡介:
趙燕(1968—),女,浙江寧波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學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