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營
摘要: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及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并不清楚我國到底有多少個少數民族。我國55個少數民族是怎樣確定的?
關鍵詞:新中國 少數民族55個 確定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這是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會歌——《愛我中華》,這首廣為流傳的歌曲唱出了國人的心聲,使聽者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同時告訴我們“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外,我國還有55個少數民族。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及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并不清楚我國到底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20 世紀初,一向主張民族平等的孫中山先生曾提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見當時全國得到公認的民族成分很少。
1938年9至11月,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毛澤東作了重要報告,明確提出:“允許蒙、回、藏、苗、瑤、夷、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的權利……”。可見,當時我黨也不清楚民族成份的構成,只能用“夷、番”等來泛稱。1939 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在這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為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鮮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 。這應當是當時對中國民族構成情況的最清晰的描述。
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參加國慶觀禮的少數民族代表中,出現了60多種民族稱謂。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更有400多個民族名稱。1955年毛主席曾說:“我國有一百多種少數民族,各民族的事情都歸自己管?!?/p>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紛紛涌出的民族稱謂,民族識別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在黨和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廣大民族工作者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斯大林關于民族形成的4 個要素,“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愿的基礎上”,經過長期、大量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與識別,最終認定我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
民族識別工作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初到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組織專家分赴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族識別和調查研究。從400多個民族名稱中,初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的族稱。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瑤、朝鮮、滿等民族外,又有29個民族得到確認,新確認的族稱有:壯、布依、侗、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和塔塔爾。
第二階段,從1954年到1964年。又進一步開展了大量、深入的民族識別調查研究。
1964年,對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183個民族名稱,又經過識別、調查研究,15 個新的少數民族得到確認,包括:土家、畬、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現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和毛難(現改為毛南)。
第三階段,從1965年到1990年。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之后,由于文革動亂,民族識別受到嚴重干擾。
迄今我國最后確定的單一民族是基諾族。過去,基諾族被認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1979年6月6日,新華社報道,“國務院正式承認聚居于云南的基諾人為我國的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從這一天起,“56個民族”這一標志著平等、體現了團結的特殊稱謂就誕生了。 到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止,確認中國法定民族總數達到56 個。
經過建國以來多年的民族識別,除漢族外,我國正式確認的單一少數民族共有五十五個。
參考文獻:
[1] 《民族團結》導入及開篇,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56頁
[2] 《在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95頁
[3]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袖珍本,1968年,第585 頁
[4] 1955年10月23日,毛澤東接見西藏參觀團時的談話,中國人權網——人權論壇——中國領導人論人權——《毛澤東論人權》
[5] 孫雅莉,《民族識別,走向平等團結的前奏》,《中國民族報》,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