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榮
摘 要: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這樣,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
關鍵詞:道德品質 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
在一輛行駛的公交車上,車上的乘客并不多,但座位上已坐滿乘客,其中幾個座位上坐著四、五個重點高中的學生(上衣上戴著某重點高中的校徽)。公交車在某一站停靠時上來一位老人,汽車繼續行駛,沒有一個人讓座,老人就站在一個學生身旁,被車顛簸得東倒西歪,那位學生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其他學生也沒有讓座的意思,表情冷漠。這樣的事我們經常遇到,在批評他們的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為教育者,對他們的行為我們就沒有責任嗎?我們還經常看到很多學生隨口罵人,亂丟垃圾,沒有責任心等現象,這些事使我們痛心,也讓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國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我們下一代,希望我們的家長及學校從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入手,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的培養,使他們學會做人、做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光要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文件和新課標已實行了好幾年,為什么還會出現上述不文明行為?
根據調查,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許多老師為了應付考試,爭取高分,追求升學率,平時上課只講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家長的過分溺愛。現在的學生大多在家都是獨生子女,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對孩子的錯誤,不及時指正,使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懶惰、沒有責任心等不良品德。
歷史課蘊藏著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加強道德品質教育呢?
一、挖掘歷史教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品質
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所共有的寶貴精神,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偉大旗幟。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源于中華民族歷史初期,隨著五千年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世代相傳,綿延不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一直在古代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抓住這一優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東漢時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年;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醫生;我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結束了人們用樹皮、竹簡記事的歷史,使世界的文明能夠保存并流傳至今;我國的指南針傳到歐洲,促進了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學生的愛國之心油然而生,并且也產生了對充滿智慧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敬佩之情。同時教師還要啟發學生:我們的先人為中國和世界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樣學生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激發了他們為祖國努力學習,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培養其責任感和團隊精神
責任感是人自覺、自愿地把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盡力做好的一種情感,其中有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一個人如果沒有責任心,就不會取得事業的成功,甚至會對社會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失。
我們在學校經常看見這樣的事情:白天電燈依然亮著;教室里無人,窗戶和門大倘著;值日生不按時值日等等。所以不可忽視對學生責任感的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我在上五四運動那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如果我是五四運動時的一個大學生”的活動。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五四運動前中國國情的資料,然后提問,當時北京大學的學生是怎么做的,你該怎么做?在課上我又播放了五四運動的一段視頻后提問,當看到你的同學被抓捕,當時北京大學的學生是怎么做的,你又該怎么辦?最后讓學生討論,五四運動取得的初步勝利的原因。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深深地認識到了歷史賦予他們的重托,五四青年們赴湯蹈火,前仆后繼的精神鼓舞了他們,勇擔祖國民族命運,為祖國的強大承擔應有的責任。同時通過討論,學生、工人、商人的團結奮斗是五四運動勝利的重要原因,使學生懂得了團結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補充歷史資料,培養學生文明禮貌,仁者愛人的優良品質
我國有禮儀之邦的稱號,關心人,幫助人,理解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孔融讓梨,劉邦與下屬有衣同穿,有飯同吃的美好品德的故事。并且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然而21世紀的今天卻出現了“公交車上的學生”和四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
在歷史教學中補充一些歷史人物的事件,讓學生在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而培養學生關心人,幫助人,仁者愛人的品質。比如:在講解中國新民主主義戰爭時期,補充了左權愛護人民,解救被日軍圍困的群眾而犧牲,賀龍不顧個人安危,為老農民隱藏耕牛,陳毅親手捉毒蛇為戰士制藥的事跡,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革命的成功與這些偉人舍己為人的精神有何聯系?我們要不要這種精神?如今社會上有哪些行為與之相反,從而提醒自己,培養學生關心人、幫助人、仁者愛人的品質。
四、搜集資料,幫助學生認識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不光威脅到我們的生存環境,而且還威脅到我們后代的生存。然而許多學生亂丟垃圾,浪費水電等現象非常嚴重。為了讓學生認識環保的重要性,我在講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時,讓學生搜集有關目前我國環境問題的資料:三分之一的中國土地上都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中一半的水資源是完全沒用的,而另有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城市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垃圾經環保處理。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使學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時我又適時地引導學生,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家做些什么?學生們紛紛表示:保護環境要先從我們自身做起,不亂丟垃圾,節約用水用電,少用塑料袋,并且勸說家人一起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地球。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做有心人,多讀些書報,積累有關資料
2.選擇恰當時機,結合教材,針對最近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教育。
3.情感熏陶,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資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王雪琴.《在歷史教學中挖掘思想教育因素》.1998年
2.孫凡德.《現代美德故事》.1994年
3.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2002年
4.臧傳玉.《談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2007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蘇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