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登峰
摘 要:《物理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物理課程在內容上應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可見,物理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做物理”,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物理”,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物理”,在不斷反思中體驗“物理過程和思想方法”。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關鍵詞:體驗 再創造 做物理 說物理 用物理 物理過程和思想方法
《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物理課程在內容上應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體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物理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因而,我們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物理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新課程程標準要求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而,教師應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探索過程中找尋問題的答案。圍繞這些問題,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觀察,有的動手,有的合作……最后,通過先小組探索,后全班廣泛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得出了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學生親身體驗,又有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最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如在講《動量定理》時,可以拿一塊海綿和一只碗,放在地面上,把一只生雞蛋拿至與講桌同高處,先讓其自由落到海綿上,雞蛋會完好無損;再拿至同一高度處,讓其自由落到碗里,雞蛋會碎掉。學生親眼目睹了兩種情況下的結果,好奇心會使他們帶著懸念興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然后聯系實際,與同學討論交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加工創造。
二、實驗操作——讓學生體驗“做物理”
在美國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做了才能學會。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物理。對于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的創造特定的物理環境,引導學生親身實踐,體驗物理帶給他們的樂趣,使物理教學變得更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生不僅能正確認識、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而且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既動腦,又動手,學到了知識,又磨煉了意志,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學生也學得更有趣、更主動、更實際。
如學過反沖運動后,學生做出了反擊式水輪機;學完串并聯后,制作出了明暗燈等;在學完電磁波后,有的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寫出了如《談電磁波的危害》等相當不錯的小文章。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能力,體驗了樂趣。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物理”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地給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火花在有目的的交流中不斷碰撞,產生更多的有價值的物理知識,真正讓學生體驗說“物理”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勻變速直線運動與汽車行駛安全》時,先投影在高速公路上,有時會發生“追尾”事故的真實圖片,然后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分析一下,造成“追尾”事故的原因有哪些?為了解開奧秘,學生會帶著疑問和興趣開始新的思考與學習,提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如車速過快;跟前車的車距過小;司機的反應較遲鈍;車的制動性能較差等。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物理”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更透徹。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物理”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體驗到物理的價值。物理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進而有利于物理學習的生活化。物理教學也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才會使枯燥的物理知識變得有趣、生動、易懂。
如在講雙耳效應時,可讓一組同學站在講臺前,有黑布蒙上雙眼,有耳塞堵住一只耳朵,并讓其在原地轉幾圈。在教室任一角落里的另一位同學敲響一支音叉,請這些同學判斷音叉的方位,他們判斷肯定不準確。如果讓這些同學取出耳塞,另一位同學再敲響音叉,請他們再判斷音叉的方位,他們就準確地判斷出來了。學生通過體驗得出:憑聽覺判斷聲源方位,用兩只耳朵比一只耳朵準確的多。又如學習《圓周運動》時,可以設計水流星實驗:取一個罐頭盒,用比較結實的細繩把它拴住,在桶里裝一半水,手握繩子的另一端,迅速地掄起來,使小桶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如果小桶轉動得較快,當它處于最高點時,雖然桶口朝下,水卻不會流出來。
五、不斷反思——讓學生體驗“物理過程和思想方法”
由于物理研究對象的抽象性、物理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物理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物理活動的本質特征。對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解答過程、語言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反思等。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適時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物理活動結束后,教師可設置一些鞏固性的題目同,讓學生再次體驗和反思,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在學完自由落體運動后,可讓兩同學一組,用刻度尺測出各自的反應時間。方法是:請甲同學用兩個手指捏住刻度尺頂端乙同學用一只手在刻度尺下部做握住刻度尺的準備,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刻度尺。當看到甲同學放開手時,乙同學立即握住刻度尺。測出刻度尺下降的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知識,就可以算出乙同學的反應時間等。這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就會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學生一起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經歷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參考文獻:
1.孫俊三著.《從經驗的積累到生命的體驗》.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2.《廣東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
3.曾琦著.《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學科教育.2000年第6期
4.高慎英,劉良華著.《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曲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