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文
〔關鍵詞〕 基本思維;發散性思維;集中性思維;逆向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39—01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能力是在思考過程中發展和提高的,而思考過程也是別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其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基本思維方法的訓練
1. 對分析、比較思維方法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識會不斷地涌現,新概念也會不斷地被引入,這些知識和要領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都是容量儀器,也都能量出一定體積的液體,所以學生使用時容易混淆。只有引導他們從容量范圍、刻度規格,以及形狀對精確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種儀器的用途,也才能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哪一種儀器。經常將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識地提出來讓學生展開思索,進行比較,并有意抓住某些模糊或錯誤的認識,將原因加以分析,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概念的精髓,將錯誤扼殺在萌芽伊始。這樣一來,也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正確可靠,并幫助他們提高分析、比較能力。
2. 對抽象、概括、推理思維方法的訓練。如通過播放Fe(OH)3膠體的電教錄像,學生僅用五分鐘就能看到有關Fe(OH)3的制備、凈化和電泳的全過程,可以很快得出膠體之所以穩定,一是因為帶電膠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因為布朗運動的擴散作用。這一認識結果的完成,實際上就是學生對客觀對象本質的規律性的反映,也是對所見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推理是根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導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可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如從銅、鐵、鋁、金、銀等金屬導電的性質,推出一切金屬都導電,這就是歸納推理。而演繹推理則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如以“堿金屬元素都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和“鈉是堿金屬元素”這兩個判斷推出“鈉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這就是演繹推理。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
納總結,演繹推理,可以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
二、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是對立與統一的集合體,雖然一個是求異,一個是求同,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問題的解決中經常需要同時運用這兩個思維。發散性思維是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的思維訓練,它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集中性思維則是聚合式思維,即把問題提供的各個信息或各個條件朝同一個方向集中,得出一個最正確或最優化的解決方法。發散性思維可以為一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不同的設想,但這并不是代表每一個設想都可行,它還必須通過集中性思維的提煉,才能得到有價值的結果。比如對具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學習就需要以“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為思路,對該單質至各類化合物之間的橫向聯系進行小結,同時結合元素周期律,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另外,教師在習題課上的分析也應該是圍繞這兩者進行的。例如,對“幾個等物質的量的烴完全燃燒時消耗氧氣最多的是哪一個”這樣的題目講解時,教師不應就題解題,而是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拓展性和歸納性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解題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
三、逆向思維的培養也不可忽視
逆向思維同樣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生活中有許多逆向思維成功的例子,如這個地方沒有人穿鞋同樣說明鞋具有很大的市場。同樣,在化學教學中,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逆向思維的培養就是在學生的心中形成一種可逆性。因為將正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時,途徑通常由單一性向多向性轉化,有時還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有機合成題中常常只給出原料,然后讓學生設計合成途徑制取產物,這類問題便可以用到逆向思維,或者是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相互聯系來解決。有時候逆向思維還是創新與成功的蹊徑。如電能可以轉化為化學能,這便有了電解池;而反過來,化學能又可以轉化為電能,這便成了原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