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姣 陳淼
【摘要】本文以2010年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對有關災難新聞研究成果展開論述。研究發現,在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媒介環境下,災難新聞研究有了新的角度,但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存在些許問題。
【關鍵詞】災難新聞;新媒體;人文關懷;新聞素養
一、災難性新聞報道研究的現狀
(一)早期災難報道的特點
1、缺少人文關懷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新聞傳媒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上往往存在著“三少三多”的傾向,即少負面報道,多正面報道;少報道群眾,多報道領導;少關注個體,多關注群體。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發生了7.8級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報》采用新華社通告,標題是《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 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導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新聞中主要是政治關懷和物質關懷,缺少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所強調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災難新聞,其報道方式不僅關系到災難信息的傳播效果,還關系到災難事件主體的精神狀態和面貌。
2、災難新聞的“人”本位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災難新聞都會被視為負面新聞來看待,所以在報道方面受到諸多限制,并且通常會以正面宣傳為主,宣揚和肯定人的戰斗精神,對災情的具體內容信息都不予以報道。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當時的災難新聞要凸顯‘人本位思想,人定勝天,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從而忽略災情本身的重要性。”
3、新聞價值的缺失
在災難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對媒體管控制是新聞時效性不能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政府為了社會的穩定,阻止負面情緒的蔓延,對新聞媒體的報道進行嚴格把關,新聞報道必須審核通過后才能發表。并且新聞媒體統一使用新華社的通稿,新聞報道的多樣性被忽視。災難報道在保證了宣傳價值同時降低了新聞價值。
(二)災難報道的現實進步性
1、災難新聞更加“及時、全面、客觀”
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改變了過去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媒介環境,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相互融合,促成了災難新聞報道更加及時、全面、客觀。新媒體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者與受者的關系。傳統媒體實現的是從傳者到受眾的單一式信息傳遞,雖然傳統媒體也致力于實現雙向的傳播渠道,但是受眾的信息反饋和作用是極其有限的。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使得每個公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傳播系統,成為傳者去影響受眾,實現點對點、點對面、多點對多點的傳播。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一方面對傳統媒體的災難新聞報道進行實時監督,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另一方面公眾通過網絡傳遞的信息,又可以作為重要的新聞素材,以深化災難新聞報道。
2、政府“信息公開”對災難新聞的優化
在過去,我國新聞媒體關于災難新聞的報道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瞞報現象嚴重。但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是推動“信息透明”的重要契機。條例將“公開”明確為政府部門的“法定義務”。“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記者在對災難新聞報道的同時有了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可以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進入現場進行報道。有關部門在災難發生后及時有效的組織新聞發布會,通過媒體把相關事實進行通報,并對記者的提問給予解答,此類災難新聞對安撫民心,遏制謠言,維護社會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
3、災難新聞的人文關懷
災難新聞報道從“人”本位轉向“事”本位。把過去人們集中對抗震救災的歌功頌德轉向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更多的包括家園重建、心理輔導,積極地宣揚人善良的一面。在災難新聞的后續報道中更多關注生命的堅強和意義,積極宣揚互幫互助的善良的人性光芒,給處于悲痛中的人們以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并且當下新聞界關注到新聞媒體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問題,盡量減少或避免以傷害受難群眾身體和心理為代價的新聞,避免給當事人帶來痛苦。同時當下的災難新聞報道在災害發生后還會對人類活動進行反思,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思考如何更好的保障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二、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媒體責任
(一)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基本功能
1、社會守望者
在傳播學中,新聞媒介被稱為“社會守望者”、“社會雷達”和“社會監視器”,其實質是指媒介最基本的社會功能——環境監測。關于媒介的這一功能,美國著名記者普利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雨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通過新聞媒介,受眾可以了解更廣泛的信息,消除在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對即將來臨的災害及時發出警告,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新聞媒體災害預警功能可以提高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社會輿論引導者
新聞媒體具有強大的“議程設置”功能,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新聞媒體不僅僅擔當社會的瞭望者,對環境進行監測和預警,它對受眾進行必要的、適當的引導是新聞媒體實施社會控制的有力杠桿之一。在災難事件發生之時,新聞媒體必要的、適當的輿論引導能夠安撫民心、保證社會穩定。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新聞媒體在災難事件中應該擔當起社會責任,否則,媒體在輿論引導中失職,將會喪失公信力。
3、信息交流平臺
媒體的信息傳播是連接政府和公眾的重要紐帶,它不僅能將公眾的聲音傳達給政府部門,有利于政府了解輿情;同時也能夠將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傳遞給公眾,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所造成負面影響,形成政府和公眾的有效互動。在新媒體越發凸顯活力的今天,公眾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實現互動,交流信息,甚至和政府官員直接進行對話。比如汶川地震發生后,網絡上曾經出現了一個帖子并被廣泛轉載,內容是:“我是汶川人,有個地方特別適合空降!”,中國軍方指揮中心在獲取這一條寶貴信息并核實之后,傘兵終于成功降落汶川,為營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4、社會監督者
在災難事件發生之后,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不符合公共利益的行為。新聞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展開輿論監督和調查,擔當起不良行為的監督者,可以樹立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引導公眾樹立應對危機的信心。媒體的這種社會監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對公共行為起到很好的約束和糾正作用,一方面對不當的行為予以公開和批評,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二)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媒體責任
1、正確認識記者的角色定位
正確認識記者在災難報道中的角色定位,是對記者個人職業素養的要求。記者,首先是作為一個社會人,而后才是記者。這是一個雙重身份的個體。在災難事件發生后,記者在現場的報道必須客觀、冷靜,給外界傳達的新聞信息必須真實客觀,在有爭議的新聞報道中要做到不偏不倚,理性是記者的基本職業素養。可是這并不代表記者可以“冷血”,以“看客”的姿態進入災難現場,職業素養不能謀殺作為最基本社會人的道德準則。在客觀報道新聞的同時也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撫慰災難中的人,更多的關注弱勢群體,把握好記者和社會人的之間平衡。
2、尊重生命,避免采訪中的二次傷害
媒體在進行災難新聞報道的時候,應該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做到尊重生命。在災難新聞的圖片新聞部分,過度的庸俗化和娛樂化、渲染血腥的場面、過度的渲染悲情等都是對生命不負責任的表現。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把弘揚人文主義精神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優勢和輿論監督作用,從災難事件中發掘并宣揚人的善與美。
三、災難性新聞報道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縱觀2010年關于災難新聞報道的各項理論研究,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環境下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研究,相比較以前更有新意。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理論方面的研究較多,而新聞業務方面的研究乏善可呈。并且解釋性的研究相對較多,而批判性和實證性的研究較少。往往在進行解釋性研究論述的時候,缺少有力的證明。并且在原因分析和解決之道上,多停留在思辨、呼吁、理想建構層面,缺乏實證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研究角度立足于歷史發展的視野;媒體的功能結構主義和媒介素養;政府和媒體關系問題。缺少對災難新聞報道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和探討。在中西方災難報道理念方面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舊的理念,看不到新變化,研究材料不具有代表性。
其次,雖然說災難新聞在媒介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今天又有了新的研究角度,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但是存在話題重復,創新話題少的問題。比如災難新聞的新聞價值、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等問題已經是舊的研究話題了,在話題創新方面沒有取得進展。在未來的災難新聞研究上,學界和業界如果在原有的研究范式上有所突破,那么更多有創造性的有新意的研究理論成果會出現。
參考文獻
①劉勇,《災難新聞報道的歷史與現狀探討》,《新聞世界》,2010(1)
②楊小瑾,《淺析災難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3)
③徐偉,《深度挖掘災難新聞的新聞價值》,《新聞傳播》,2010(1)
④郭丹茹,《杜絕災難性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新聞愛好者》,2010(13)
⑤李昕澤,《論災難性報道中新聞從業人員的素養》,《新聞傳播》,2010(4)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