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芬
摘 要 生物課堂中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立足生物課程的學科特點,闡述了生物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關鍵詞 生物課堂 教學情境 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教學情境的創設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師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教學情境的創設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情境創設策略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每門學科都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所以情境創設的策略具有鮮明的學科性。立足生物學科源于生活、與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等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現將生物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常用策略闡述如下。
1 聯系實際,創設真實的自然社會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學科。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生命科學息息相關,如現在社會中的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都與生物學有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人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也都離不開生物學知識。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肯定耳濡目染甚至親身經歷過很多生產生活中的實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列舉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中的實例,不僅能讓學生覺得生物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那么抽象,消除心里負擔,而且有利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經驗對所學的新知識進行意義建構,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印象。除此之外,還有可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大有所用,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
創設真實的自然社會情境,如筆者在教學光合作用時,利用現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危機為話題,考慮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糧食產量,化解糧食危機問題;介紹細胞的癌變和衰老時,利用如何攻克癌癥及如何延長人的壽命等熱點話題為素材,先讓學生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學習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法律為什么要禁止近親結婚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伴性遺傳時,例舉了筆者高中時的一個女性同學,其父親為紅綠色盲患者,她本人正常,卻生了一個患紅綠色盲的兒子,請學生幫忙分析,此人再生一個孩子患紅綠色盲的機率等。
真實的自然社會情境通常是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還可以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體會自己學習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習生物的熱情,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2 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創設實驗情境
生物科學以實驗為基礎,觀察、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技能,還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及同學間的合作意識。技能性實驗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觀察、動手能力及對實驗結果的整理、分析能力;驗證性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性實驗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倡導探究性實驗活動,力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過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遺憾的是在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實驗不夠重視,實驗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得不到落實,以講代做,隨意割舍的現象普遍存在。本研究十分重視實驗部分的教學,創設了大量的實驗情境,如介紹滲透作用時,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親眼看一看,加深印象,便于理解。介紹葉綠體中色素種類和特點時,通過實驗,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加深理解,幫助記憶。介紹自由組合定律時,利用教具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創設了模擬實驗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分離比產生的內在實質。
3 利用模型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模擬情境
生物科學神秘深奧,所涉及的內容往往由于太過抽象、復雜,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而使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模型、動植物標本、展示掛圖或多媒體等手段,創設形象的模擬情境,讓學生看得到摸得著。
如細胞的知識對剛開始接觸生物課程的高二學生而言,相對比較抽象,教師利用細胞的模型、掛圖、多媒體視頻等手段創設模擬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介紹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時,同樣可以利用模型、掛圖等手段輔助教學;介紹DNA的分子結構特點時,利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加深印象;又如DNA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微觀、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利用多媒體視頻進行動畫演示,則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掌握。
創設模擬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并形成正確的概念。同時借助直觀教具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在觀察和思維活動中逐步形成認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4 利用資料史實,創設知識情境
生物科學的發展是一部漫長而艱辛的史詩,生物科學史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密切關系,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生動教材。生物科學史不僅能提供生物學知識,還可以提供這些知識的相互聯系、來龍去脈及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把握,并可以讓學生從科學家的探究史中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實事求是、百折不饒的研究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融入生物學史的教學,如介紹細胞學說,可以適當介紹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了解科學發現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不斷發現、探索和修正的過程;酶的知識,可以通過酶的發現史的闡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生命科學素養。
在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與課本知識相關的閱讀材料和小資料,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閱讀是最有效的手段。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可以激發智力,提高對知識的敏銳性。
5 開展課堂活動,創設合作交流情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盡量創設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師生合作交流是平等的心靈溝通,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面具,平等、真誠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生生合作交流則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承擔一定的任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及主人翁精神的培養。本研究主要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創設合作交流情境,如介紹細胞的癌變和衰老時,先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落實教學任務的目標;同時班級辯論賽的教學形式也贏得了學生的認可,本學期以“嬰兒性別決定技術”、“轉基因食品的利弊”等熱點話題為主題,班級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學生分別從社會倫理道德、食品安全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辯論,展現了當代中學生獨到的見解及對社會對生命的熱愛。
生物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沒有固定的模式,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新的方法。作為學生課堂的引導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綜合利用各種方法,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2.
[2] 李彥軍.中國當代教學流派[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35-36.
[3] 柳斌.重視“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J].江蘇教育,1997(3):4-7.
[4] 陳時見.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05,298.
[5] 趙大梅.開展生物學史實教育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 2003,9.
[6] 顧志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J].生物學教學,2003,(3).
[7] 徐蘋.情境教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