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肖新發
摘 要: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動力和標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闡明了理論創新的重要意義,提出了理論創新的重要任務,而且就理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主體和基礎、目的和途徑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既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也為新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思想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217-0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從社會主義國家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前途和命運出發作出的重要價值判斷。創新主要包括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和理論創新,其中理論創新對于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提出了理論創新的重要任務,而且就理論創新的一些重要問題發表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
一、理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思想、理論等等觀念的東西都要以實踐為源泉。理論是實踐的重要成果和認識的高級形式,其形成是不能脫離實踐的,否則,認識、理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鄧小平指出:“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1] 理論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而實踐則是主觀反映客觀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旦主體從事實踐活動,就必然形成正確的認識、理論。由于實踐自身的社會歷史性和主體能力的閾限,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活動不一定就能形成正確的認識、理論,部分地錯誤甚至全部錯誤都是常有的事。正如江澤民所說:“一個正確思想的形成,一個科學原理的提出,總是要經過反反復復的思考、研究和修訂的過程。”[2] 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表現為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兩個大的階段,但一個正確認識、理論的形成過程與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并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是說,一個正確的認識、理論的形成往往需要認識過程的反復進行。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強調認識、理論等等觀念的東西是實踐基礎上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同時強調實踐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馬克思主義創造人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理論預見,只是提供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一般,卻沒有也不可能作出適用于不同國家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結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特點,因而被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于以經濟、政治、文化等體制為指向的社會主義改革更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鄧小平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3] 這也就是說,發展著的社會主義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3]
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具有必然聯系。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由于改革具有針對陳舊體制的否定性、革命性的特征,因而首先要在實踐上大膽創新。江澤民指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和創造。”[4] 這種“實踐中的探索和創造”不會是一次完成,也不會只有成功的記錄,反復、曲折和失敗都是可能的,因而又必須進行與實踐探索和創造相適應的理論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充分認識到實踐創新的重要性,對于理論創新同樣保持著高度的自覺。對于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關系,江澤民發表了精辟見解,他說:“世界在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4] 顯然,實踐創新既是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
實踐是開放的系統,反映和指導實踐的理論也是開放的系統。對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認識越來越深刻。一方面鄭重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事業,我們在前進中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課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因此還要繼續進行新的實踐和新的探索。”[5] 另一方面明確要求進一步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正如胡錦濤所說:“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6]
二、理論創新的主體和基礎
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也是實踐的主體、認識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創造性實踐活動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而且以其聰明才智促進了理論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從而拓展了理論創新的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在歷史的創造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中形成的。理論創新并非只是理論家和政治家的專利,當代中國,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對于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來看,“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3]基于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堅定地提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7]這些重要論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統一,肯定了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體地位。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從社會主義發展全局上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明確提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4]。作為“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人民群眾在認知文化的發展中展示了創造熱情,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中發揮了聰明才智,同時也在觀念文化的發展、真理的追求方面顯示出不懈的探索精神。江澤民指出:“人民總是在社會矛盾的運動中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人民也總是從歷史活動的實踐和比較中,不斷尋找、揭示和發展指導自己前進的真理。”[4]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人民群眾對政策創新、理論創新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經營形式以及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傳統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而對農村經濟政策和農業經濟理論提出了新問題和新要求;一些沿邊地區的對外貿易,打開了國門,拓展了商品經濟領域,從而對外貿政策和國際關系理論提出了新問題和新要求。誠然,政治家、理論家對于理論創新的貢獻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樣不爭的事實是他們的理論創造必須回答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提出的現實問題,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如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充分展示了其超凡的理論智慧,同時也真切反映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所以,胡錦濤在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善于從群眾的實踐和創造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新概括”。
人民群眾作為理論創新的主體,在于他們的實踐活動和利益訴求提出了理論創新的重要課題,也在于他們的實踐活動及其經驗積淀為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鄧小平在談到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理論的形成基礎時指出:“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一大特點,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與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統一,注重總結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并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更加強調善于從人民群眾實踐創造的新鮮經驗中吸取營養。胡錦濤指出:“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5]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他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和創造中形成的新鮮經驗是理論創新的堅實基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對其作出正確的理論概括,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
三、理論創新的目的和途徑
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科學的理論不是中立的,而是具有鮮明的價值目標。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江澤民在談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功能時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用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引起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歷史和現實表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實踐創新需要新的理論指導,否則,要么就會因為盲目的實踐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要么就會因為錯誤理論的誤導而走入歧途。所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強調理論創新,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胡錦濤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7] 可見,推進理論創新,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縱深發展的迫切需要。
實現理論創新的目的,必須探索行之有效的正確途徑。
首先,必須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理論具有歷史的繼承性。馬克思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非但沒有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而且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使自己的理論更具有包容性和生命力。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是理論發展的一條規律。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其中許多仍然具有當代價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注重弘揚傳統文化之精華,如依法治國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以德治國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建設和諧社會吸收了孔子、墨子、孟子等的合和、中庸的思想。理論的繼承并非局限于一個國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博采眾長,注重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成果,如民主的形式、法治的精髓、人權的尊嚴、道德的善值等等。應該指出,“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最好的繼承。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說新話。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正確回答和指導解決現實問題,才能發揮更大威力和真正掌握群眾。”[4]繼承是必要的,但又是相對的,任何理論的繼承都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但不搞歷史復古主義,反對盲目排外,但不搞崇洋迷外,明確主張“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5]。這就是說,理論創新應當使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
其次,必須堅持創新勇氣與求實精神的統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同樣在于不斷創新。然而,理論創新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把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起來、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只有創新的勇氣而沒有求實精神,談不上理論創新,甚至會導致理論走向反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曾經有過這樣的深刻教訓:經濟結構上求純,追求一大二公;經濟手段上只講計劃經濟,忽視商品經濟,對于市場經濟更是談“虎“色變;發展目標上急于求成,甚至搞“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發展步驟上超越歷史階段,搞所謂“大躍進”,如此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雖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忽視客觀規律性,夸大主觀能動性,其結果不僅提出的理論是錯誤的,而且用以指導實踐也導致了失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要求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把大膽探索的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統一起來,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使理論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2]正因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越來越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健全。
最后,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一個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統一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已經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并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中國社會主義具體實際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所以理論創新要繼續,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胡錦濤說:“我們要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研究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重點抓住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永葆科學理論的旺盛生命力。”[7]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既是理論創新的重大標志,又是理論創新的現實根據。理論創新也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既包括理論自身內容的與時俱進,也包括傳播方式的系統革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從人民群眾的知識結構和可接受程度出發,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導人民群眾真信、真學、真懂、真用,促進精神的力量轉化為物質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58.
[2]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252.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82.
[4]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0-537.
[5] 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8-21.
[6]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1.
[7] 胡錦濤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1-07-0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