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
摘 要:素質學分制是一種科學的評價制度,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元認知策略是適用于各種學習任務的一種策略,是學習者管理學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以素質學分制的理論體系為基礎,結合三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研討了素質學分制和元認知策略相結合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素質學分制;元認知策略;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304-02
一、素質學分制的概念、構成及意義
用以表示學習的量和質的一種基本計量單位的“學分”對于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質量評價,尤其是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重大的和深遠的意義。然而,“學分”的缺陷也顯而易見:學分只是對學生的“知識”的計量,無法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揚棄以“知識本位”為價值取向,以學分為計量單位,以自由選課制和“一元評價”為基本特征的學分制的基礎上,武昌理工學院創建了以“素質本位”為價值取向,以素質學分為計量單位,以科學選修制和“三維評價”為基本特征的素質學分制。
素質學分是以學分的形式表示學生素質狀況的一種賦值,是對學生素質測評的通用計量工具。素質學分概念的核心要義是學分“素質”的新的內涵:它所反映的是學生在既定的時空條件下的素質狀況,而不是學生的“知識”狀況。
素質學分制的制度體系包括綜合素質評價制、剛性素質學分制、超值素質學分制、彈性素質學分制、科學選修制、重修重評制和彈性學制。
素質學分制既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保證了學校的培養規格和培養質量,也有利于學生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和特長素質。
二、元認知策略的概念及意義
元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一種,是學習者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是計劃、監控和評價,是保證學習活動成功的更高級的執行技能,是適用于各種學習任務的一種策略,是學習者管理學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元認知意識是使用元認知策略的基礎,學習者一旦具有了良好的元認知意識,就能根據學習任務對學習過程自主地進行計劃和安排,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選擇學習策略,并不斷地對學習策略進行調控和評估,必要時進行修正和調整。
隨著學習策略研究的深入,元認知策略的運用潛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元認知(metacognition)是美國心理學家J.Flavell(1976)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元認知是一種高級的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如果說對剛讀完的材料加以概括是認知的過程,那么對認知過程的概括就是元認知。具體說,元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張慶林,1995)。
元認知追求主體反思自己認知過程的策略、特點和結果并將自己的認知特點與他人相比,了解各自的差異性,從而做到取長補短和取得認知過程的最佳效果。同時,它也是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手段。
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管理學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OMalley(1990)等人認為,元認知策略涉及到計劃學習,思考如何使學習更加有效,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以及在某個語言活動之后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元認知策略的作用是指導和管理學習。
元認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部分組成(Flavel,1976)。
元認知知識是人們關于認知活動的一般性知識,是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關于認知的陳述性、程序性和條件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實本身的知識,它解釋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包括學習者對自身或影響學習的因素的認識,如對認識過程的了解;程序性知識指是指“怎樣”,如何使用某種策略;而條件性知識則解釋“為什么”,包括采用策略的理由和什么時候運用。元認知體驗是伴隨著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它于主體在認知活動中所處的位置和取得的進展或可能取得的進展有直接聯系。如發現答題有錯,重新審視修正,聽力理解后感受成功的情感體驗等。元認知監控是個人在進行認知活動時,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控和調節,它包括認知活動前的計劃制定、認知活動過程中的實際控制、認知活動結束時結果檢查和認知活動檢查后的補救措施四個方面。
三、大學英語與素質學分制
全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項全國性的教學考試,其目的是對大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進行客觀、準確的測量,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服務。大學英語考試也是一項大規模標準化考試,在設計上必須滿足教育測量理論對大規模標準化考試的質量要求,是一個“標準關聯的常模參照測驗”。
大學英語考試根據理工科本科和文理科本科用的兩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由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司組織的全國統一的單科性標準化教學考試,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和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兩種。為檢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信度與效度,“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與“英國文化委員會”合作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效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無論在信度上還是在效度上都符合大規模標準化考試的要求,其考試結果得到了社會的承認。425分為四級考試及格線,550分以上(包含550)可以考口語。
為了更好地實踐素質學分制,大學英語實行了“大類培養”的人才培養計劃,即新生第一學年強化大學英語教學,由原來的周課時4節增加為周課時8節,原來的四學期學習時長變為兩學期。第二學期末即組織學生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素質測評方式為:四級考試成績為400~424分之間者獲6個學分的最低核心課程必修學分;四級考試成績在380分以下,但平時表現特別優異者,教師可給予6個素質學分,否則為零分;四級考試成績為380~424分之間者獲10個素質學分的核心課程必修學分;四級考試成績為425~550分之間者獲16個素質學分的核心課程必修學分;四級考試成績550分以上或六級考試成績在425分以上者可獲得16個素質學分的核心課程必修學分的基礎上及2個超值素質學分。
四、結論
素質學分制與元認知策略相結合,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求知欲更強。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教師在素質學分制的要求下,也積極地探索更貼近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在滿足了學生要求的同時也使教師自身得到了鍛煉。只有把元認知策略充分應用于素質學分制中,才能使其完善并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平秀.素質學分制:素質教育的新模式[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9,(2).
[2] 王瑄.實施素質學分制的思考[EB/OL].http://www.docin.com/p-174602661.html.
[3] 王瑄.素質學分制:一種新型的人才測評體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0,(28).
[4] Brush,W.1991.The role of reading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igning an experiment project [J].ELT Journal 45/2:156-163.
[5] Chamot,A.U,S.Barnhardt,P.B.El-Dinary & J.Robbins .1999.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M].London:Longman.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