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初中;小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68—01
中學的課程比小學多,并且難度也增加了。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方面有很多不同,學生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這些不同,既可以使初一新生感到新奇和刺激,也會使他們不同程度地在學習和生活面前感到彷徨和無助。此時,幫助學生擺脫困境,讓學生盡快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就成了初中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認為,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在于深入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及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他們的教育。
一、針對初一新生入學出現的對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等方面的不適應,教師必須幫助他們過好三個“關”
1.學習環境關。學生進入初中以后,他們會發現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會感到三“多”一“少”。即,課程多,書本多,教師多,教師盯得少。學生會由此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中學比小學松,中學教師不像小學教師那樣愛他們,這樣會使一部分自覺性、自制力、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中分心走神,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因此,初一年級的教師,在新生入學伊始就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另外,剛進入中學校園,小學生對變化了的學習環境,既有新鮮感、陌生感,也有畏懼感,同時還保持著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教師既要保護學生的童真和天真,又要善于將這些行為積極引導到正常學習中來。
2.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關。初一新生在小學階段習慣了教師的詳盡、細致和反復講解的方法。進入中學,如果教師的教學改變過大,學生便會不適應,所以不宜一下子講得過多、過快,還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盡量多用一些直觀教具,讓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在直觀教具運用的基礎上,逐步向用符號描述和文字語言描述過渡。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向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如,讓學生學會抓重點,學會記筆記;學會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做作業,先思考后問別人;學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如,通過查詢報紙、書刊、網絡以及咨詢同學、親友等等。
3.生理和心理的轉變關。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一般心理上都有“我已經長大了”的感覺,他們希望能獨立自主。而在現實社會中,小學一般都采用包班制,教師一整天跟著學生,班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教師說了算。進入中學,若仍然用小學的管理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初一學生年齡還小,缺乏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自治自理能力還很差,所以在管理上既不能與小學一樣管得過死,又不能過于放手。教學中,教師既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信任、尊重學生,堅持正面教育,又要在管理上注意方法,嚴緊適度。
二、教師在教學上實現四個“銜接”
1.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師應熟悉小學教材內容,把握好教材體系的內在聯系,科學、合理地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機地滲透與遷移,為學生的學習鋪墊和銜接。
2.教學方法的銜接。通過聽課、研討,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巧妙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逐步適應中學教學。
3.學習評價的銜接。學生升入初一后,教師要把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誘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為此,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的特征制訂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
4.師生交往的銜接。小學教師特別注意與學生的交往、交流,經常和學生同學習同活動,寓教學于活動實踐之中。而中學教師由于課程多、時間緊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因此,教師要盡量抽出時間和學生溝通和交流。不但要熱愛學生,而且要熟悉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要緊緊地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