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舉
〔關鍵詞〕 體育教學;運動損傷;原因;
預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74—02
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損傷。運動損傷的發生,不僅會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縮短學生的運動壽命,而且還妨礙了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做好運動損傷的預防工作,對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
1.思想上未給予足夠重視。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常與學生自身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認識不清有關。在體育教學和訓練過程中,部分青少年學生因缺乏經驗,急于求成,通常會漠視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的訓練原則,還有部分學生則存有畏難、恐懼、緊張心理。如果教師思想上也麻痹大意,對預防學生運動損傷工作未給予足夠重視,不能積極主動地采取預防措施,學生極有可能會出現運動損傷。
2.準備活動不充分。在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之前,學生因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等,也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不做準備活動。(2)學生準備活動不充分,身體主要關節未活動開。(3)未做專項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內容與訓練內容之間缺乏有效銜接。(4)在準備活動中,學生運動量過大。(5)在正式訓練和比賽前,學生過早地進行準備活動。
3.技術動作出現錯誤。錯誤的技術動作,因不符合人體系統各功能器官的活動規律及運動力學原理,也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尤其是對于少年兒童來說,由于其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容易做出多種錯誤動作,進而極易出現運動損傷。
4.身體局部負荷過大。體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所安排的運動量超出了學生能夠承受的生理負荷,造成學生身體局部負荷過大,這通常是專項訓練中學生出現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如,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讓學生過度地進行跳躍練習,會導致他們的膝關節負荷過大。長此以往,學生的髕骨就有可能出現勞損。
5.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不佳。睡眠不好、傷病初愈或疲勞時,人體機能和運動能力則會相對下降。學生若在這種狀況下參加激烈的體育比賽或體育訓練,往往會因肌肉力量較弱,大腦反應遲鈍,身體協調性較差,出現運動損傷。如果學生心理狀態不佳,如,情緒低落、心理緊張,則會導致身體肌肉張力加大,動作協調性下降,反應速度降低,進而會引起運動損傷的發生。
6.組織方法不當。組織方法不當主要包括:不遵循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客觀規律和基本原則,漠視體育比賽規則,以及教學與訓練的組織方法不合理等。前者主要是指教師未能在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切實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和區別對待的原則,后者主要是指教學中缺乏準確優美的動作示范,教師不能耐心地指導學生,未給學生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幫助等。
7.營養狀況不良。如果學生偏食,過度地控制體重,往往就會造成體內熱量攝入不足,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身體素質差。在進行體育訓練和比賽時,也時常會出現運動損傷。
8.運動場地和天氣狀況。倘若運動場地不平且有雜物,過軟或過硬,學生則易發生扭傷和擦傷。而氣溫過高,學生易出現中暑和疲勞癥狀;氣溫過低,他們則易發生凍傷,或因肌肉僵硬、身體協調性下降等導致肌肉拉傷;在潮濕高溫的天氣狀況下,學生身體會大量出汗,體內的水鹽代謝會受到很大影響,容易出現肌肉痙攣或虛脫。
二、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策略
1.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重點。學生運動損傷的種類很多,損傷的部位也各不相同。總體來說,輕微創傷和慢性損傷發生較多,但嚴重損傷和急性損傷較少出現。慢性損傷表面上來看是因為急性損傷后處理不當或恢復訓練過早而造成的,但主要原因還在于運動量安排不當,身體局部的輕微損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后發生了質變。為此,體育教師應合理地安排運動量,避免學生因身體局部負荷過大出現組織勞損。同時,還要做好學生急性損傷的預防與處理工作。
2.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原則。(1)加強安全教育。教師在平時應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使其樹立起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觀念。(2)合理安排運動量。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教師應做好預防學生運動損傷的準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運動水平等安排運動量,避免學生身體局部負荷過大。(3)加強基本技術教學和體能訓練。在組織訓練時,教師應盡量避免采用“單打一”的訓練模式,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區別對待的訓練原則,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技術動作要領,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3.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運動量應根據學生身體機能、天氣狀況及教學與訓練的實際需要等來確定;在學生神經中樞處于抑制狀態或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準備活動的時間應適當延長,通常以學生活動到身體發熱,細微出汗為宜;準備活動的內容應根據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的內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準備活動,又要有專項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結束時間與正式訓練或比賽時間的間隔應控制在1分鐘到4分鐘之內。
4.加強學生易受傷部位的訓練。加強學生易受傷部位和身體相對薄弱部位的訓練,是預防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的重要手段。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各關節穩定性的練習。
5.發揮學校醫務室的作用。學校醫務室應由專人負責定期對學生進行檢查,以了解學生身體機能變化及運動損傷的情況,并組織衛生保健知識講座,使學生學到一些實用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消除疲勞、合理膳食的方法。體育教師要配合學校醫務室做好監督管理、衛生保健工作,嚴禁學生在受傷、患病的情況下參加體育比賽和訓練。
6.做好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統計與分析工作。要想切實把握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與規律,進而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教師還應做好調查、統計與分析工作。調查、統計學生運動損傷情況的基本方法則是填寫學生運動損傷登記卡。教師應妥善保存已填好的登記卡,并定期對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