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武軍
〔關鍵詞〕 集體備課;課程標準;教材結構;
學情狀況;教學環節;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47—01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準》和分析學情、研討教學設計、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集體備課能使教師在溝通、交流、研究、討論中對備課思想、資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進行完善、修訂,進而實現智慧的碰撞和資源的共享,實現教師間的傳幫帶和整體業務水平的提高,可克服教師個人備課的片面性和隨意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集體備課的核心是“研討”,應突出以下五個方面:
一、研討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學和評估的主要依據,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了對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框架和教學評價建議。所以,在集體備課時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掌握其所教學段的目標要求。只有把握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減少教學的隨意性,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沿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其次,應當全面、系統地掌握教學內容,弄清所要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二、研討教材結構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素材。教師必須從整體上認識教材的編排體系,明晰構成體系的各個部分以及各部分知識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和每章節的編排意圖,理清教材結構,包括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一冊書的知識結構,一個單元的知識結構,一個章節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去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特別要把握知識的易錯點、易混淆點和易漏點,然后將這些要素通過分析、理解、咀嚼和消化,內化為教師的教學思路或教學構想。
三、研討學情狀況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上。學生的知識基礎、綜合能力、情感態度等因素都影響著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根據針對不同的學情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如,同一年級不同的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會有所不同,同樣的內容和教法,在一些班可能大受歡迎,另一些班可能反映內容太淺,信息量太少,吃不飽。甚至有的問題部分教師主觀認為學生是應該懂的,于是備課、授課時不大重視,但學生實際知識基礎恰好在這方面有所缺陷,因而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研討教學環節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集體備課時,要把研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在研討教學設計時,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探討每一個章節的教學思路和具體教法,注重對教材知識的“取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導學情景,增強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因而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改變學生“聽中學”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做中學”、“探究中學”、“體驗中學”、“嘗試中學”的機會,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做、動眼看、動耳聽、動情讀、動口議、動筆寫和動腦思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其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課堂”成為“學堂”,成為師生交流、溝通、探討的場所,在探究、合作、爭論、創新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特長得到培養,能力得到提高。
五、研討作業設計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加強“有效訓練,分層作業”的研究。教師要精心選擇,精心設計,做到課內作業主要解決課標要求,課外作業滿足學生差異自主發展的需求。讓學生遠離題海,減輕課業負擔,真正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練習題在精而不在多,因此,教師要精選練習題,做到一題多解、多解歸一,達到拓展思維,發展能力的目的。
集體研討交流后,往往會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設計,但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有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異。因而,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歸納、提升和再創造,根據自己的特點靈活選擇,體現個性特色,使集體的智慧得以升華,使教師的個性得以張揚。
??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