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娟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材;例題;改編;思考;發散;
思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55—01
怎樣科學地設計、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使復習取得實效,是每一個六年級教師一直關注并傾心研究的課題。筆者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改編精選例題是提高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率的關鍵?,F行“九義”小學數學教材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教師應如何充分發揮現行六年級數學教材的作用,體現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呢?實踐證明,立足數學教材,著力改編例題、習題,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改編例題促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通過改編例題、習題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生掌握新知的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分數乘整數”這一部分,教材在講解了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以后,補充了一例來說明“能約分的先約分再乘比較方便”。有位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學生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并進行了一定練習以后,出示了下面一道題:×777,激趣說:“看哪位同學計算得又對又快?”當學生覺得2與777相乘比較麻煩時,這位教師點撥:“題中的數字有什么特點,怎樣算比較簡便呢?”許多學生通過思考,恍然大悟,自覺地運用了先將777與999約分,然后再把7和2相乘除以9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數和整數相乘先約分再乘比較簡便”這樣一個結論,比教師告訴學生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他們單純地進行計算效果要好得多。
二、改編例題引發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實到實處,通過改編例題、習題的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那么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對于“一段公路,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這一工程問題,教師在學生掌握了此道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將“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改成: 1.乙隊單獨修比甲隊多用5天; 2.乙隊單獨修的時間是甲隊的1.5倍;3.乙隊的工作效率是甲隊的。 還可將問題改為: 1.兩隊合修幾天完成這段公路的? 2.兩隊合修幾天后還剩這段公路的? 3.甲隊獨修2天后,剩下的乙隊獨修還需幾天?
這樣,例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學機制也得到充分體現。
三、改編例題促思辨,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種學習和生活的策略。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錯誤,教學中,教師如能適時地運用改編例題、習題來促進學生進行思考、辨析,進行前饋控制或反饋矯正,一方面可以達到有效避免錯誤出現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如,有位教師在講解型如:“一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度數的比是3∶2∶1,按角分這個三角形是()角三角形”這一類題時,通過分層遞進,既引導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耐人尋味。
第一層次:求出三個內角判斷法。這是學生開始時常用的方法。學生求得三個內角分別為90°、60°、30°,由此判斷此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
第二層次:求一個角判斷法?!拔覀兡懿荒苤磺蟪鲆粋€角就能判斷出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即可,因為最大的角是90°,所以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這一層次比第一層次學生的思維上了一層。
第三層次:直接判斷法?!拔覀兡懿荒懿磺蟪鋈魏我粋€角,直接從三個角的比份上判斷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通過討論,學生得出:因為3=2+1,最大角的度數等于其他兩個銳角度數的和,所以可以判斷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總結出:1.如果最大角的比份等于其他兩個角的比份之和,則這個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2.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大于其他兩個角的比份之和,則這個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3.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小于其他兩個角的比份之和,則這個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