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玲
摘要:及時地將史學研究新成果引入高校歷史教學中是高校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教師對學術前沿關注不夠以及備課與講授的困難等主客觀因素,妨礙了新成果的引介。為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關注學科發展,要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同時還要更新教育理念,必要時也可適當留“惑”,以利于史學新成果的及時引介。
關鍵詞:高校;歷史教學;史學新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288-02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人文社會科學尤其如此。歷史學作為一門研究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人文學科,其資世與資治功能歷來受到教育者的重視。歷史教學通過普及歷史知識,培養人們觀察、理解社會事物的能力,以增強人類發展的自覺性和能動性。但歷史是不可重現的過往,歷史知識的獲得是通過歷史研究得來的。歷史教學建立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之上,是對歷史研究成果的推廣和使用。毋庸置疑,歷史教學應及時引介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高校歷史教學尤其應該成為普及史學研究新成果的前沿陣地。因為高校歷史教師本身就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力量,歷來提倡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同時,高校歷史學科的學生又是未來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主力軍,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武裝其頭腦,開闊其眼界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除此之外,高校歷史教師授課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選擇教材、自行安排教學內容、自己設計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而不受諸如“高考”、“中考”等指揮棒的控制,所有這些都便利了教師對新成果的引介。因而,高校歷史教師在授課中更不應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應密切關注史學研究新成果,隨時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實際上有許多主客觀的因素妨礙著史學新成果的引介。筆者作為高校歷史教師中的一員,在此談一點自己的感想與體會,懇祈方家指正。
一、妨礙史學新成果引介的因素
1.教師對學術前沿關注不夠。教師沒有注意到史學界的新進展、新成果,自然很難在課堂上進行引介。這是妨礙史學新成果引介的最淺層次的原因,看似很容易解決。但實際上,在當今科技發展、信息暢達的社會,史學新成果的出現也呈批量生產之勢,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論著出版發表。而教師、特別是通史課程的教師,在授課時往往負責講授一個完整的時間段,如中國近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等等。在這些領域每年、每月都有大量的論著出現,推動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專題的研究。即便就中國古代史的某一個朝代史,世界史的某一國別史而言,每年發表的論文、論著數量也頗為可觀。這些新成果雖然并非個個都是創新佳作,但即便瀏覽了解也頗費時日,更何況還要斟酌選擇呢!此外,史學新成果不僅包括新的學術觀點,還包括本學科研究中涌現的新材料,使用的新方法、新視角等等;教師不僅要關注本學科的發展,還要關注整個史學界的重大理論探討和研究范式的轉型等等。因此,要想較為全面地關注把握史學界的新進展,對于一些科研、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教師雖然關注到新成果的出現,但限于備課、授課的困難對新成果棄而不用。史學新成果的引介實際上涉及到教師知識的更新,也同時意味著原有知識的作廢,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同時,引介新成果必然要求教師重新調整授課內容、重新備課。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介紹新的觀點,也要介紹老的觀點,同時還要使學生明了學術研究推進的線索和脈絡。這必然會增加某些章節的授課內容,加重教師的備課難度。特別是一些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新成果,可能涉及到教師整個授課體系的調整和知識體系的更新。如著名世界史專家劉宗緒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自己遇到的情況:一位大學教師雖然完全同意他提出的觀點,但明確表示“我講的那套我不想改”,原因是“如果我照你的那套全改,我就得全部重新備課,重新考慮,重新研究……那我花費的力氣就太大了”。還有一位大學教師說:“我聽你講的都挺好,但是已經到了這個歲數了,實在不愿意費勁了。”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老教師身上,在年輕教師身上也有表現。
3.“系統講授型”的教學模式增加了史學新成果引介的困難。中國的史學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的影響,即教學的主導是講授系統的歷史知識。這種歷史知識往往是在某種統一的研究范式(過去長期以來是以階級、階級斗爭主導下的“革命史范式”)指導下形成的,這種研究范式成為一種歷史哲學,貫穿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對該時期歷史的總體理解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材、我們對歷史的講授、歷史知識各個要點之間都存在一種前后勾連、由此及彼的內在邏輯。在這種情況下,某個“翻案”性質的史學新成果出現后往往會危及或顛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歷史定論,但是由于后續的研究尚未跟進,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引介這類成果,往往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導致授課知識鏈條的中斷、前后不符或脫節,增加學生的困惑。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的方法與途徑
1.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開展學術研究??鬃釉凇抖Y記·學記》中提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與學之間的互助作用。當今社會,知識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學習成為人生永恒的主題。教師更應該把學習貫穿于自己的一生,使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謀生手段,發展成為自覺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高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密切關注學術前沿,對史學發展的總體趨勢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積極吸收史學新成果充實、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
高校歷史教師既是教育者,也是歷史研究者。教師應積極參與學術界的研討,保持自己與學術前沿的互動。在積極關注本學科學術進展的同時,教師應從自己的教學出發,把握當前學術研究中的問題與不足,通過自己的科研,輔助跟進教學,使教學過程同時也成為教師的學術探索之旅,并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知識體系??傊?,高校教師應成為新理論、新觀點的宣傳員,還要身體力行,開展學術研究,提出具有獨立見解的新學說,甚至要在講稿的基礎上編寫出有特色的新教材。
2.改革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教學方法多樣化。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在系統講授型的教學制度下,實際上會延遲某些新成果的引介進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研究范式轉型或者歷史觀變動的新成果。因而,史學新成果的及時引介還涉及到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變革。
通過中學階段的學習,高校歷史專業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歷史的基本線索,而且他們的自學能力較強,對于教材上已經講過的內容教師可以提請學生課下閱讀,不用重復講述。高校教師授課應在理清歷史基本線索的基礎上,著重介紹學術動態,介紹分析研究成果、研究觀點、研究方法等等。此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除傳統的教師主導的講授型教學外,還應加強師生互動的研討式教學、以學生為主導的研討會或辯論會、師生平等的講座制等等的比重??傊瑧鶕谡n內容和引介史學新成果的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以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史學能力。
3.更新教育理念,教學不必無“惑”。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說明了教師的職責是解決學生的困惑。著名學者余秋雨也有一句著名的話:“我把想清楚了的問題交給了課堂,把能夠想清楚的問題交給研究,把想不清楚的問題交給了散文”。這展現了余秋雨先生為師、為學、為文的不同態度。固然,我們的教學必須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但我們同時認為,教學中適當留“惑”也未嘗不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較多地運用設疑教學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設疑與解惑相輔相成,但對于某些尚不明了的問題不妨作為師生之“惑”予以保留,而不必強求解決。
“惑”不僅是指學者們存在眾多爭議和不同觀點的歷史事件或人物,還包括目前學界尚未研究的領域,即學術研究的空白點或盲點。不妨讓此空白點或疑惑之處成為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鉆研的動力,成為課下學習討論的話題或日后進行科研的切入點。歷史問題的答案不是既定的,而我們的歷史認識未知的遠比未知的多得多。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困惑和研究空白點將會像數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吸引我們的年青學子在歷史的迷宮里尋找真理的美鉆。當然,教學留“惑”不是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師必須把應該講清楚的問題講清楚,對于遺留問題則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三、引介新成果需要注意的問題
1.并不是所有的新成果都可以照搬過來在課堂上講解。新成果中難免魚龍混雜,有些成果或網絡上的觀點雖則為新,但并不一定根據充分,論證合理,因此,需要教師認真甄別、選擇。此外,我們知道,史學研究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社會功能,而課堂教學畢竟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宣講,因此要時刻注意教學內容的政治性和社會影響。某些課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社會功能相比其他課程或學科,可能更為鮮明、強烈和直接,在這些課程中一味求新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或不良影響。
2.引介新成果不宜過多,更不應以嘩眾取寵來吸引學生。如今的史學成果數量眾多,幾乎每年都會推進既有的研究。教師如果引介過多,占用時間過長,不僅偏離了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還可能使學生的知識過于瑣碎,不成體系。應注重選擇那些具有長期研究積累、重要的問題成果進行引介。
3.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引介新成果的時候應對史學界的前期成果和前人學者予以尊重,更不應有所非議或貶損。我們知道史學家的研究總是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個時代的學術環境、資料以及工具手段和社會關注點限定了一個時代學術研究的方向和高度。史學研究的進步總是在揚棄前人的基礎上一步步獲得的。
參考文獻:
[1]劉北成.“熱月政變”學案[G]//楊念群,黃興濤,毛丹.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10-320.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