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摘要】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它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產生了很多演變,其發展趨勢也為它今后的深遠發展趨勢奠定基石,民歌唱法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融合也催生了不少的概念和創新,民歌唱法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強度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民歌唱法;現狀;發展探析
民歌,是20世紀以后興起的新概念,是在民間百姓中口頭流行的歌曲,是產生最早的一種聲樂體裁。民歌在我國的音樂史上地位顯赫,是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眾多的民族和廣袤的地域造就了多種多樣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具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民族語言為基礎,配以多種演唱造型,構成了集情、聲、字、腔為一體的民歌表演藝術。民歌的演唱源自于人民群眾的口頭演唱活動,但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又有穩定的演唱習慣,民歌的唱法經歷了無數次的變化,每一次的變化均與社會變革相關聯,本文在分析的民歌唱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它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一、中國民歌唱法的演變歷程
民歌唱法作為民族聲樂的主流唱法,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最初的民歌唱法是區別于“美聲唱法”而提出的,是傳統歌曲唱法的集中體現,民歌唱法與地方語言相結合,表達了某一地域的風土人情、人文心理素質以及人們的情懷。在我國歷史上,民歌的演唱方法發生過無數次的變化,每一次較大的變化均與社會變革相關,在當時的社會特殊時期影響著人們大眾的心理和精神。
民歌唱法在我國的文藝舞臺上確立了自身的地位后,開創了一項專業的演唱種類。民歌唱法的發展過程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于建國前,止于李谷一等歌唱家的大獲成功,代表性的作家有王昆、郭蘭英、才旦卓瑪等;第二階段是以金鐵霖和鄒文琴為代表的民歌演唱家;第三階段始于彭麗媛的大獲成功,直至今日,第三階段的發展內容是對第二階段的繼承和擴展。當代,民歌的唱法是以普通話為發音基礎,以傳統歌曲唱法為根本,借鑒美聲唱法并融合美聲唱法與傳統歌曲唱法為一體,這種唱法更加合理科學,并深受大家喜愛。它改變了民歌唱法的初衷,賦予了民歌新的生機和力量,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探索出了新路子,為民族聲樂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了當今聲樂的發展風向。
由此可見,在我國民歌的發展歷程中,呈現了兩種技術風格迥異的民歌唱法。一種是傳統文化的聲樂表現形式,另一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聲樂產物。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兩者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民歌唱法的新發展。
二、中國民歌唱法的發展趨勢
中國民歌唱法的多元化發展是音樂市場的需求。中國民歌的唱法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是千嗓百音而不是千嗓一音。民族聲樂是為音樂市場服務的,反之,音樂市場的需求決定民歌的唱法必須是多元化的。音樂市場上存在著各種派別的唱法,就像歐美國家的美聲唱法、流行音樂、重金屬音樂并存一樣,民歌的唱法也不能拘泥與一種形式,應該將美聲與通俗音樂柔和,齊頭并進。
中國民歌唱法的進一步細分是民歌長遠發展的基石。各種天籟之音的民族唱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著中國民歌唱法的豐富多彩。但是,目前,民歌的唱法界定為了美聲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態唱法三類,這種劃分不利于民間優秀歌唱家的脫穎而出,影響了民歌唱法的多元化發展。毫不質疑美聲唱法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類,但是民歌流行唱法應該進一步細分。通俗音樂的唱法種類繁多,大致可以細分為一下幾類:仿效民族樂器發音法,例如蒙古歌用馬頭琴發音;奔放高亢發音法,例如藏族歌的唱法;輕言細語發音法,用精雕細刻的語言表達自己情感;地方戲曲發音法,越劇的唱法。豐富多彩的唱法激發了地方歌手的激情,使得民歌的唱法更加多彩多樣。
民歌唱法與美聲唱法相互融合,健全民歌唱法體系。歌唱藝術發展至今,美聲唱法已被世界公認,因此,我們的民歌唱法應該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為一體,體現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觀點。我國民歌的唱法不斷從民間音樂中吸取營養和創作靈感,不斷使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民族聲樂在科學化、專業化的音樂理論和創作技巧上相結合,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美學觀念。
三、結論與總結
我國民歌唱法的發展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實現了與不同地域地理和人文環境的相互融合,雖然它的唱法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的發展前景是廣泛的,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大音樂學派的重視與肯定,使中國民族唱法這朵奇葩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